新聞推播兩難 如何提高觸及率 不使讀者數位疲勞

特約記者陳品潔編譯報導
過去民眾多透過電視、報紙與廣播等傳統媒體掌握最新消息。隨著科技飛速進展,如今除了傳統管道外,網路搜尋、社群平台以及新聞應用程式(App),已成為取得時事的重要途徑。相較於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當前挑戰不在於資訊能否暢通,而是每天面對龐雜訊息與頻繁通知,導致「數位疲勞」(digital fatigue)[1]現象浮現。
政治、天災、或意外等不同種類的新聞,可能引發焦慮或壓力反應[2]。讀者可能「擔心錯過重要事情」而反覆查看新聞推播,也會因為「太惱人了、令人分心」而關閉提醒。如何在資訊過量的環境下調整策略,平衡與受眾的聯繫,正成為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課題。
推播十年內暴增兩倍 通知如何即時又不煩?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5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5),報告專文〈新聞推播兩難:報導如何觸及讀者而不至於資訊過載〉(Walking the notification tightrope: How to engage audiences while avoiding overload)研究了媒體業的推播行為與讀者回饋。[3]
報告指出,本章將以八個具代表性的國家(肯亞、美國、英國、日本、巴西、德國、南非、印度)為例,探討大眾對新聞通知的態度,包括哪些人選擇接受或拒絕、背後原因,以及哪些品牌因而受益。研究同時提醒,新聞業必須在「提供即時資訊」與「避免過度干擾」之間找到平衡,方能在維繫受眾注意力的同時,保持新聞價值與品牌信任。
專文提到,媒體業為了降低用戶從數位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等)接收新聞的依賴度,建立與讀者「直接」互動方案,其中最有成效為:新聞網站與新聞應用程式。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來,調查中多數國家每週新聞通知數量成長近兩倍。
新聞提醒可培養閱讀習慣,提升品牌忠誠度,進一步增加受眾願意付費意願。另一方面,也有讀者抱怨他們的裝置被鋪天蓋地的推播所淹沒,人們不僅有來自媒體的新聞通知,工作與生活全年無休發送消息,從體育賽事進度、行事曆提醒、群組訊息到社群媒體的互動。
為了解決此一問題,Android 與Apple的iOS作業系統已著手運用人工智慧(AI)協助使用者過濾提醒,並可調整通知的排序與開關。這些調整將無形中弱化新聞媒體業與讀者之間的直接連結。
新聞通知需求 從增長到停滯
對智慧型裝置與應用程式的依賴已成全球現象,人手一機,緊盯螢幕、滾動頁面的身影,成為世界各個角落的日常樣貌。用戶對新聞通知的興趣從增長到逐步放緩,2025年調查國家總體數據顯示,每週從提醒觀看新聞的比率下滑了3個百分點(24%至21%)。
美國每週新聞通知的使用率從6%(2014年)上升到23%(2025年),主要增幅為2017年以前。德國近年來的使用率呈現停滯與反覆下滑跡象,2020年、2021年、2022年維持三年的13%,2023年短暫下滑到10%,2024年重回13%,2025年又掉落到10%。
調查八個國家之中,過去一週接收新聞通知比例依序為:肯亞(42%)、印度(32%)、南非(31%)、美國(23%)、巴西(20%)、英國(18%)、日本(17%)與德國(10%)。
平台稱霸媒體市場 忠實用戶看電子報
新聞媒體開發的通知提醒,仍不敵社群平台的影響力,只有將近一成(9%)用戶將新聞通知視為得知新聞的「主要管道」。
以讀者每週使用的新聞媒介(可複選)而言,依序為:搜尋引擎(45%);社群媒體與影音(43%);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33%);行動通知(21%);整合資訊平台(16%);電子郵件(15%)。
報告分析,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影響力與規模巨大,媒體能藉此吸引到新的用戶,然而互動表淺;與之相比,通知和電子報能夠加深與既有讀者的連結。以受眾身份而視,選擇行動通知的族群範圍涵蓋各個年齡層與性別;電子報則觸及在年齡層較高、忠誠度較高的族群。
美國緊盯新聞用戶 較英德兩國高
新聞通知主要面向於忠實用戶,即對新聞高度感興趣、不時看新聞找新聞的「新聞愛好者」(news lovers),此群體與其它普通用戶並不相同,維持通知暢通無阻,首先得下載特定新聞App,再授予行動裝置接收通知的權限,其後不關閉才能繼續接收到最新消息。
少數受眾則是因為不熟稔科技,不清楚如何關閉新手機的預裝程式而頻繁得到新聞通知。
美國的「新聞愛好者」比例為36%,「每日閱讀者」占24%,「偶爾看新聞」占11%;
英國的「新聞愛好者」比例為33%,「每日閱讀者」占18%,「偶爾看新聞」占11%;
德國的「新聞愛好者」比例為17%,「每日閱讀者」占9%,「偶爾看新聞」占3%。
BBC英美受歡迎 日本地震通知熱門
以「新聞通知」的分項而視,本次研究問卷詢問受訪者「過去一週曾接收一則或多則新聞通知,其中最常從哪些來源(包含媒體與平台)獲取這些通知」,結果發現,擁有悠久歷史、信任度高,以突發新聞聞名的老字號媒體表現佳,尤其是公共廣播公司。
以英國為例,最常被提及的新聞通知來源為——
(一)《英國廣播公司》(BBC):46%;
(二)《天空新聞》(Sky News):16%;
(三)Google新聞(平台):8%;
(四)《衛報》(The Guardian):8%;
(五)Apple新聞(平台):6%;
(六)《GB新聞》:3%;
(七)《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3%;
(八)《太陽報》(The Sun):1%。
整體來看,《BBC》以46%遙遙領先,約為第二名《天空新聞》的三倍。報告指出,每次《BBC》推播約有400萬人會接收到通知。受訪者表示:「如果當天因太忙,沒有空閒好好看新聞,新聞通知會簡述每日發生的大事件。」由於Google和Apple兩間公司本身不產製新聞,受訪者反映會收到多個同樣主題的通知。
以美國為例,最常被提及的新聞通知來源依序為:
(一)《CNN》:16%;
(二)Google 新聞(平台):13%;
(三)《福斯新聞》(Fox News):11%;
(四)《英國廣播公司》(BBC):10%;
(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10%;
(六)Yahoo!新聞(平台):8%;
(七)Apple新聞(平台):7%;
(八)Newsbreak(平台):7%;
(九)《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6%。
美國的新聞推播市場較無獨佔一的局面,《CNN》與《福斯新聞》等媒體各家爭鳴,平台影響力較英國的市場大;值得注意的是,英國《BBC》在美國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展現跨國的影響力。Newsbreak為新興崛起的應用程式,提供用戶快速的新聞推播。
日本的新聞行動通知榜上名單,包含Yahoo!新聞(第一位)、LINE新聞(第二位)此兩平台;不同於其它調查國家,《NHK》的地震資訊(Earthquake Disaster NHK)則位列新聞行動通知的第三位,顯現日本人對於地震的重視程度。
行動通知非萬能藥 狂發送用戶疲勞
新聞推播使得讀者在繁忙之餘也能及時了解最新消息,須考慮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與喜歡。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9%的絕大多數受訪者,每週不會收到任何新聞通知。受訪者表示,一開始就對下載新聞類App興趣缺缺;也有受訪者指出,起初有下載,其後認為提醒過於惱人或分散注意力,因此關閉通知。
以調查的八個國家受訪者而視,43%會主動關閉提醒,原因為「收到通知太多」、「感覺沒有用處」、「感到心煩」、「令人情緒低落」、「新聞內容致鬱」、「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當選了」,此狀況與報告其它文章提到的「新聞迴避」趨勢有關聯。另有受訪者,認為通知的標題誤導,或因為需要進一步收費而卻步。
為了不讓訂閱用戶超出負荷,媒體必須嚴格控制每日發送新聞通知的數量。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每日提醒須在四條以內,該報發現如過於密集將使用戶刪除App。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固定在每天下午五時左右向訂閱用戶發送個人化的新聞通知,與每日早晨簡報提醒,週末則發表長篇或輕鬆趣味的專題報導。《BBC》每日發送十來則通知,涉及英國內部或國際重大消息,其中多數有影片或直播連結。並非所有媒體均如此節制,《耶路撒冷郵報》和《CNN》的印尼分社每日發送50則通知或更多。
新聞通知在數位時代仍是維繫受眾的重要工具,其價值取決於內容的精確度與推播策略。數量過多、標題聳動或與內文無關,將使受眾反感而取消訂閱,並刪除程式。相反地,來自值得信賴的新聞品牌、具個人化與彈性調整的通知,更能強化使用者參與度與支持度。
除了觀看新聞之外,瀏覽社群、廣告、遊戲與影劇娛樂均會瓜分受眾使用手機或其它裝置的時間。新聞業需要改善個性化推播策略,調整內容、格式與時機點。了解哪些受眾只要突發新聞,哪些偏好輕鬆小品,哪些關注調查報導,進而打造相應推播模式,才能避免推播淪為生硬的觸及工具。
如何在即時與不打擾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媒體能否在激烈的注意力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參考資料
-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 〈別讓社群軟體焦慮你#6 對抗「數位疲勞」,你需要建立「心智界線」!〉
- Mass General Brigham McLean Hospital – 〈Feeling Fried? 5 Simple Strategies To Beat Digital Burnout〉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Walking the notification tightrope: How to engage audiences while avoiding overload〉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閱聽人如何看待AI 時代下的新聞個人化
- 演算法與AI科技如何重塑新聞業:從編採流程到內容生產
- 演算法時代的網路傳播 諧音繞過平台審查避免「被祖」
- 閱聽人對「演算法挑新聞」持懷疑態度 熱情和興趣是影響關鍵
- 臉書改變演算法 新聞媒體流量下降 美國媒體各尋出路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