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業到創業:行動者的家與離散

2025 年 08 月 2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林佳玟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於2024、2025年舉辦多場以「我們世界,行動者與下一波新聞業」為主題的媒體論壇。子論壇「從新聞業到創業:行動者的家與離散」由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主持,邀請到離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何欣潔,以及光傳媒創辦人梁嘉麗,深入探討她們在新聞業的經歷、觀察與思考,以及如何影響其後續的媒體創業及社會行動。

本場次由方念萱(前左起)主持,由何欣潔、梁嘉麗主講,談他們的媒體創業及社會行動。(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本場次由方念萱(前左起)主持,由何欣潔、梁嘉麗主講,談他們的媒體創業及社會行動。(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網路媒體崛起:從邊緣到主流的時代變遷

何欣潔以自身經歷為引,講述了她從台大法律系、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學術背景,轉向媒體工作的心路歷程。

何欣潔於2006、2007年參與了「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這段經歷成為她採訪寫作的啟蒙。她坦言,由於經驗不足,當時撰寫的新聞稿經常遭到媒體記者大力的抨擊,讓她深感挫敗。「那時候台灣四大報和電視台的記者都非常有權威,我們的新聞稿常常被吐槽。」然而,也是這些挫折激發了她「作為一個記者」的潛能。

有一次,何欣潔發現自己撰寫的稿件竟然被記者大段落的引用,這讓她產生了「自己是否也能成為記者?」的念頭。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何欣潔於2011年加入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擔任記者,參與災後報導的工作。她認為,比起當記者,這更像是參與社會運動的游擊隊,「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騎著摩托車到山上的災區去採訪,如果這個發生在今天,公司一定會被炎上。」

當時,網路媒體剛剛興起,尚未被社會肯認,普遍的風氣仍是認為刊登在報紙上的報導,才是「新聞」,部落格上面的報導就像是兒戲一般。直到2007年卓越新聞獎將社會公器獎頒予了「苦勞網」,網路媒體才得以受到業界初步的肯定。

「現在看來是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卻是劃時代的創舉。」然而,網路媒體仍局限於小眾社群內部的傳播,未被視為主流媒體的一部分。但隨著時代推進,網路媒體和公民記者的地位逐漸改變,從「被排除於總統辯論會場外」,走向與紙媒、廣電媒體平起平坐、「正式被邀請進入會場」的媒體。

何欣潔分享他如何從「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啟蒙採訪寫作,到如何創辦離島出版社。(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何欣潔分享他如何從「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啟蒙採訪寫作,到如何創辦離島出版社。(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掌握熱點 在快速變遷中保持敏銳的洞察力

2013年前後,一連串的食安事件讓原本主力在經營政治線、交通線、司法線、社會線、醫藥線等路線的主流媒體,開拓了食安線和農業線的報導,這也成為何欣潔進入《今周刊》的起始點。

待在《今周刊》的期間,何欣潔完整體驗了周刊的寫作步調,除了學習從數據的角度出發,分析事件背後的系統性問題,更練就了報導撰寫的手感與速度感。然而關鍵的轉折是雨傘運動期間。

何欣潔表示,「隱隱約約的,我感覺到時代在轉變。而作為記者,你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親臨這樣的現場。」但令人失望的是,公司並沒辦法提供採訪機會。「那時候也是開了六頁、八頁的稿子,我寫了一堆現場的場景,但其實人在台北。」何欣潔自嘲,這就像是做了很多次的「VR式採訪」。

爾後,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的工作經驗,滿足了何欣潔對於媒體的想像,特別是參與2015年在新加坡舉辦的馬習會。由於《彭博》在報導寫作架構上非常嚴謹,然而當時在台灣並沒有合作的資深政治記者,恰巧何欣潔過去有幾次合作的經驗,相對之下,是個非常合適的人選,因此這也提供她跨國採訪的機會。

何欣潔表示,當時人在香格里拉飯店現場,從視覺上可以感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舉止非常從容,反觀之下,前總統馬英九卻連外套的扣子是否要解開都無法決定,整個人非常躁動。

此外,何欣潔更提及,當時在飯店的廁所遇到了馬英九的幕僚,而主管深知這位幕僚對於馬英九來說的重要意義,因此上前攀談幾句。這樣的機緣讓她察覺,即便是「廁所」,都能夠成為一個新聞現場。而如此細微的觀察,除了讓何欣潔從中感受到政治新聞的張力外,也奠定了何欣潔對於「新聞專業」的基本認知。

隨後,何欣潔加入端傳媒,參與了多項深入報導,包含「我們會吃光海洋嗎?從太平洋到西非,兩岸漁業全景調查」,這也讓她獲得了外派到西非的採訪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很清晰的感覺到,作為一個記者,你的生涯是往前進的、往上進步的。」

同時,何欣潔也出了一本書「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還開了一間公司「澎湖海鮮皇族」,而離島出版社則是在此之後誕生。

由於觀察到大家的注意力越來越短暫的情況,即使做了絢麗的網頁,也沒有辦法讓讀者閱讀完八千字的長篇報導,因此何欣潔發展出獨門的應對辦法。離島出版社的商業策略除了出書之外,還舉辦餐會及小旅行,並與TaiwanPlus合作,拍攝紀錄片《Frontline Residents》,採取線上與線下活動並進的模式。

何欣潔笑說,「我就比你(讀者)更早一步,做出各式各樣、目不暇給的內容,這樣就可以把你的心安定下來了吧!」

何欣潔認為,「抓熱點」是這十幾年來的訓練。不論是撰寫報導、出書、開公司、創立出版社、舉辦各式活動,都是在學習如何在熱點之上,不失尊嚴與格調的衝上熱點,並把資訊傳達出去。

光傳媒立足台灣 為離散港人發聲

梁嘉麗回顧了她作為《蘋果日報》港聞記者的工作經歷。在《蘋果日報》的期間,她參與了無數深刻的人物訪談與抗爭報導,包含「六四天安門事件週年回顧」、「一夜覺醒 五個抗爭的女孩」、「香港612事件一週年」,或是針對香港本土民主派人士劉穎匡的專題採訪。

劉穎匡的那篇報導製作於2019年,同時也是劉穎匡的最後一次專訪。梁嘉麗投影出當時的版面,斗大的標題寫道「劉穎匡:就當是最後一次爭取民主」。當時,沒有人能夠料到香港的媒體狀況會走向什麼樣的結果,當然更不可能預見2021年的香港47人案。

然而,回頭一望,梁嘉麗才發現自己經歷了傳統新聞媒體的繁榮與衰退。而隨著《蘋果日報》結束營運後,梁嘉麗也決定轉向至社群平台Facebook,做一個獨立記者。

梁嘉麗回顧她作為《蘋果日報》港聞記者的工作經歷,並談及創辦獨立媒體光傳媒心路歷程。(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梁嘉麗回顧她作為《蘋果日報》港聞記者的工作經歷,並談及創辦獨立媒體光傳媒心路歷程。(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梁嘉麗在社群媒體上製作了許多獨立報導,例如:社工到底 劉家棟、612四週年「爆眼教師」楊子俊:我是坦蕩蕩的、那夜 他坐上了最後一條成功離港的船等等。而有賴於這些報導,身上背負暴動罪與非法離港的受訪者,也得以在主流媒體以外的空間被曝光、看見。2024年5月的青鳥行動中,梁嘉麗也以「台立法院公民集結|流亡抗爭者參與」為題,強調台人與港人為自由民主奔走的決心。

2023年4月,梁嘉麗創辦了獨立媒體光傳媒,在梁嘉麗看來,光傳媒的使命是在黑暗中點亮一束光,特別是為香港的離散人群服務。她強調,「如果所有人都在黑暗的話,大家會很灰心。」梁嘉麗表示,光傳媒不僅要反映香港內部的問題,還要連結國際視野,讓世界了解香港不只有建制派的想法,也讓香港人理解國際如何看待他們。

光傳媒的報導內容涵蓋多方面,包括流亡抗爭者的故事、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處境等。她指出,儘管光傳媒面臨資源有限、境外採訪等挑戰,但仍堅持報導真實,並通過與讀者的互動,探索未來獨立媒體的商業模式。
作為一個記者,即使無法透過現在的情況推知未來,但梁嘉麗仍認為要「繼續跑、繼續做」,「你可能會找到一個可以伸張正義的管道,又或者是對於公眾、社會及個人有意義的資訊。」

付費訂閱成獨立媒體的生存困境

談及媒體創業時,何欣潔指出,獨立媒體的運營面臨許多經濟上的困難。她笑稱,「編輯部是賠錢貨,業務部才是招財貓。」

梁嘉麗則回應,2024年香港《基本法》23條生效後,由於付費訂閱會需要提供信用卡資訊,因此即使在交易方面,美國公司已給予個資安全性上的承諾,但梁嘉麗仍觀察到後台數據有顯著下降的趨勢。

梁嘉麗表示,「很多時候恐懼是無法用理智去理解。」她也提到,獨立媒體資源有限,無法提供大型平台的服務,因此即使光傳媒在營收上有困難,也只能依賴小規模的付費訂閱。

獨立媒體運營面臨經濟上的困難。何欣潔笑稱「編輯部是賠錢貨,業務部才是招財貓。」(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獨立媒體運營面臨經濟上的困難。何欣潔笑稱「編輯部是賠錢貨,業務部才是招財貓。」(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