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媒體素養白皮書教學成效不明 媒體識讀「不全然等於」事實查核

第一代 iPhone 推出至今已 17 年、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已問世超過 20 年,科技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自幼習慣使用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數位媒體並沒有「使用說明書」,該利用什麼方法,引導年輕世代正確使用媒體?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主辦「通訊傳播治理的未來」講座,探討媒體素養、NCC 組織建能及電視新聞頻道監管等議題,從台灣媒體的各項角度切入,發表各項研究結果並進行與談,期望能夠藉由公共論壇,營造更好的媒體環境。
通訊傳播治理的未來第一場講座,以「媒體素養教育」為主題,從各方面角度進行分析。(特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第一場活動以媒體素養教育作為切角,由媒觀執行長暨臺大新聞所副教授蔡蕙如主持,臺師大社會教育系助理教授林玉鵬發表研究成果,並邀請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侯政男、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柏宇,以及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陳順孝擔任回應人。
本文將從研究成果中,探討台灣媒體素養的政策背景,以及其扮演的角色與現況,並從教育現場的困境,看到高教與成人教育的進展,以及未來展望。
2023 年,教育部推出《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是台灣媒體素養政策 20 年來的重大更新。相較於 2002 年版,新版白皮書更具願景與實踐性,除了強調「批判性思考」為核心的五大能力:分析、創造、反思、行動與參與,也納入行政院 2018 年的「防治假訊息危害專案」,試圖融入 108 課綱的核心素養。
數位媒體環境快速變遷的情況下,媒體素養教育更關乎資訊生態的健康發展。不過林玉鵬指出,他在進行焦點團體訪談的研究之後,發現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林玉鵬指出,除了制度本身的問題外,媒體素養在教育現場也面臨諸多挑戰。(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尤其在 108 課綱的定位「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相當模糊,許多老師搞不清楚:主軸究竟要圍繞在科技資訊、媒體,還是素養?108 課綱定位不清,科技與媒體素養的界限模糊,導致教師間責任互推。
陳順孝也指出,雖然教育政策對於媒體素養有所重視,但在新的課綱中,「媒體識讀」的單元反而被刪除,融入了課綱的九大核心素養,「對於教學效果來講,這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
聯合國是以「媒體資訊素養」作為一個大核心,陳順孝質疑,台灣反而在媒體素養加上了所謂的「科技資訊」。「我們過去曾經邀集專家學者,辦過一整天的釐清和討論,但最後沒有結論」,他提出示警:這樣的定義更不利於跟國際接軌,也建議應起草「民間版白皮書」,與公部門協商,加速政策革新。
公部門的角色與挑戰:推動力不足與專責單位缺乏
公部門在媒體素養教育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其推動方式仍然以短期為主,缺乏長期整合、制度化的機制。舉例來說,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計劃」網站,雖然有許多研究及教案資源,但並沒有進一步化為實體教材或出版品,對於推行媒體素養的推動力度有限。
陳順孝認為,雖然政府有設立跨部門性質單位,但沒有專責辦公室,缺乏一個主責推動部門,導致力度不足。(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公部門的角色定位身兼多職,也會不利於推動。」林玉鵬指出,公部門身為推行者、輔導者、又是補助單位,不僅過度強調 KPI、甚至介入細部計劃,反而影響執行效率,他建議,應該要提高單位層級,或是設立專責單位來統籌推動。
陳順孝則進一步指出,教育部其實有設立「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會」,雖然涵蓋了教育部、NCC等單位,具有跨部會性質,但缺乏專責辦公室,僅由終身教育司負責公告與資料彙整,推動力嚴重不足。「每次會議數據雖然很漂亮,卻缺乏深入調查,無法反映真實情況」,他建議應該要設立「專責辦公室」,讓專人負責整合與追蹤進展,縮小政府與民間的斷層。
侯政男認為,媒體素養應該要立專法、設立專責部門,才能有強大的推動力量。(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侯政男則從教學經驗分享,他過去曾在國小課堂播放蔡依林歌曲〈玫瑰少年〉時,學生竟能說出背後的真是故事——葉永鋕。他認為,性別議題能推動的關鍵在於「立法」與設立主責單位,讓推動者有明確方向,媒體素養或許能夠參照這樣的模式進行。
教育現場困境: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挑戰
除了核心素養的定位不明、主責單位身兼多職,影響推動與成效以外,教育現場也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林玉鵬研究發現,過往的師培教育上並未著墨於媒體素養,再加上學科界線模糊,產生教師之間責任互推的情況,「怎麼教?怎麼學?」成為老師與學生心中最大的疑惑。此外,雖然許多 NGO 舉辦種子師資工作坊,但有時候推動反而會流於形式,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老師不會教、學生不想學、家長不重視」,王希認為,這是教學現場的最大困境。他以高中課堂為例,許多學每天使用重度使用手機與社群媒體,卻對媒體素養這件事無感;老師則因為缺乏動機跟方法,教學淪為「打卡式研習」;家長也關注升學,覺得媒體素養不會考,不需要教,淪為三方不重視的尷尬處境。
王希認為,老師、學生、家長都對於媒體素養不了解,導致其在校園推展面臨極大困境。(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王希認為,「批判性思考」是培養媒體素養的重要一環。去年會考作文科目,要求學生對誇張、聳動的新聞及廣告標題寫出看法。王希透露,放伴協會長期推動學生的思考與批判能力,不僅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幫助,在大考面臨這類型的題目,也能輕鬆以對。
以短、中、長期為例,王希提出了教育現場三大行動。短期可以進行扎實研究,了解老師與學生的需求;中期則是設計課程架構,提供明確的教學指引;長期則可以建立教育社群,連結教師、家長與學生。
高教與成人教育:媒體素養應終身學習
媒體素養並非僅限於學校教育,而是需要終身學習,隨著媒體、內容的型態與時俱進。因此,高教與成人的媒體素養教育,也同樣重要。
陳柏宇分享最新的「大學媒體素養知能調查」,結果發現,修過媒體素養課程的大學生,在認知與反思能力上顯著提升,尤其對傳統媒體的訊息來源更具批判性。他建議,可以嘗試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整合資源,推動永續發展。
侯政男(左起)、陳柏宇兩人身兼高教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計劃主持人,利用三個面向推動媒體素養,期望成為教師的後盾。(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侯政男、陳柏宇也身兼高教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計劃的主持人。他們表示,該計劃分成三個面向推動,分別是研發參考教材、舉辦推廣活動,以及師資培訓;迄今已經開發超過百篇教案,涵蓋 16-18 週的課程與跨領域單元,並免費授權教師使用。
「媒體素養教育不一定只能講素養本身,也可以結合其他東西」,陳順孝說,宜蘭家庭教育中心相當有心,通過烹飪與插花活動融入媒體素養講座,讓成人從熟悉的情境中開始了解,進而產生共鳴。
林玉鵬則指出,高教部分仍需更多基礎研究,來支持教學設計;而社區大學缺乏課綱依循,效果不定,也需要更多資源與延續性支持,才能提升課程的結構性與影響力。在場聆聽的 NCC 網際網路傳播辦公室科長陳美淨也回應,NCC 也持續關注成人教育的現況,並從中著力,顯示公部門也在探索此領域。
媒體素養「不全然等於」事實查核
在國家政策、社會局勢的安排下,「事實查核」在媒體素養教育中佔據重要地位,甚至有部分民眾將兩者畫上等號。
「這樣的過度聚焦,不僅排擠了媒體產權、意識形態等媒體素養議題,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林玉鵬建議,應該以「數位公民素養」的視角來推動,如此一來,即可涵蓋假訊息以外的多元面向,例如青少年對社群媒體的認同需求。
「事實查核」是媒體素養的一部分,卻因為國家政策和社會局勢過於偏重,窄化了媒體素養的範疇。(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陳順孝認為,現在的教育對於假訊息的認知並不足夠,其他面向的媒體素養議題更被忽視,因此需要全面提升認知。王希也強調,批判性思考不應只局限在事實查核,而是要全面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夠深化媒體素養的內涵與理解,避免窄化媒體素養的範疇,建構更全面的素養框架。
臺灣的媒體素養教育歷經多年努力,政策從白皮書到 108 課綱均有所進展,但仍面臨公部門角色不明、教育現場困境及資源不足等挑戰。高教與成人教育的實踐提供了新的啟發,但需更多研究與制度支持。
與會者一致認為,公部門與民間需要共同合作,從結構性問題著手,齊心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永續發展。不論是透過專法、專責機構與民間參與,使媒體素養教育在數位時代能夠持續發展,提升全民的媒體識讀能力。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媒體素養與假訊息高峰論壇:民眾察覺AI假訊息比例偏低 認同事實查核機構有助釐清假訊息
- 媒體對兒少影響甚鉅 媒體素養教育應從國小開始
- 事實查核:媒體素養的重要基石
- 全美第一!紐澤西州正式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課程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