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次劍指聯邦資助的媒體:行政命令要求砍掉美國公共媒體NPR和PBS的預算

2025 年 05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陳曦編譯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5月5日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指示停止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和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的聯邦資助,此舉迅速引發了這些公共廣播機構的強烈反對。

白宮在命令隨附的說明書中聲稱,NPR和PBS這兩家新聞機構「利用納稅人的錢助長黨派偏見和左翼宣傳」。這項行政命令要求負責部分資助NPR和PBS的非營利機構「美國公共廣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簡稱:CPB)修訂其總則,明確禁止對NPR和PBS提供直接或間接資助。同時,命令也指示所有聯邦機構終止對這兩家媒體的直接或間接資助,並審查現有補助和合約的合規性。

此外,命令還要求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及相關機構調查NPR和PBS是否涉及非法歧視。這是川普在2025年3月簽署行政命令,將「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列為「總統認定的不必要聯邦官僚機構的組成元素」,停止資助旗下所有媒體機構,而致使美國之音(VOA)、自由亞洲電台(RFA)、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RFE/RL)等新聞媒體停止運作(自由亞洲電台目前為有限度運作)之後,再次打算對美國公部門資金所資助的媒體出手。

NPR和PBS的特性與資助模式異於國際廣播機構

美國的公共廣播系統與許多其他國家不同,其主要的公共電視(PBS)和公共廣播(NPR)是作為獨立實體運作的。它們的資金來源具備多樣性,包括來自數百個獨立經營的地方公共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社區支持。這些地方電台本身可能由非營利組織、市政或州政府或大學持有執照,資金來源還包括聽眾和觀眾的捐款、現場募款活動或是贊助。

美國聯邦政府對公共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支持,是透過作為獨立組織運作的美國公共廣播公司(CPB)來過濾的。地方電台的運作資金來自政府資金、捐款和慈善贈款的混合。特別是面向小眾閱聽人的電台,對公共資金的依賴程度很高。PBS本身並不主要製作其播出的節目,也沒有內部新聞部門,所有PBS節目都是由其成員台和外部製作公司製作的。NPR則是一個廣播聯播網,一些獨立的地方公共廣播電台會向包括NPR在內的分銷商購買節目。

與NPR和PBS針對美國國內受眾不同,美國也設有政府資助的國際廣播服務,例如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這些機構隸屬於美國國際媒體署,主要面向外國聽眾和觀眾廣播。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境內是無法收聽、點閱美國之音的報導,因為其有著美國政府傳遞美國價值的宣傳性質。也是出於這一點,美國國際媒體署轄下的新聞媒體,其目標與公共媒體性質的NPR和PBS有所不同。

例如,自由亞洲電台的明確使命是向亞洲媒體環境惡劣、言論和新聞自由受限的國家提供準確和未經審查的報導,美國之音也向全球受眾提供新聞和資訊。這類國際廣播服務過去曾在許多目標國政府遭遇廣播干擾。例如在中國,中國政府極之敵視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這兩家媒體經常被中國指責是煽動衝突、製造謊言、抹黑中國。

為什麼美國國際媒體署轄下機構和NPR、PBS不是一起被砍預算?

針對美國國際媒體署轄下機構和對NPR、PBS的資助削減行動在時間上有所不同。根據資料,美國國際媒體署在2025年3月15日終止了對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和自由亞洲電台的資助,並凍結了自由亞洲電台的資金。同一天,超過1,300名美國之音的員工被勒令休假,美國之音也著手終止與《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的合約。而針對NPR和PBS的行政命令則是在大約2個月之後的5月5日發布的。

NPR和PBS遭到川普政府針對的時間點,之所以與美國之音等美國國際媒體署轄下機構不同,可能與其不同的組織結構和法律定位有關。資助NPR和PBS的CPB主張其本身並非受總統命令約束的聯邦行政機構,CPB雖由美國國會立法成立、年度預算幾乎全由美國國會的財政撥款及這些撥款的利息所構成,但性質上是非營利公司,與美國國際媒體署是美國聯邦政府下的美國政府獨立機關有所不同。

目前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等媒體已經就資金問題提起訴訟,挑戰美國國際媒體署取消國會撥款之事。4月22日華盛頓特區的聯邦法官羅伊斯.藍柏斯(Royce Lamberth)裁定在法庭全面審理之前,美國政府必須恢復對美國之音的資助,判決書中指出,美國政府大幅削減美國之音經費的措施並無法律依據,因此,美國政府部門必須重新錄用美國之音所有被解聘的員工,還要按月提交報告,證明其遵守了法庭的命令,此判決同樣適用自由亞洲電台。

但現況是,國際媒體署一直拖延撥款,只肯逐個月撥款予自由亞洲電台、自由歐洲電台等媒體,而美國之音仍是無限期停運,自從3月15日之後其新聞網站內容就沒有再更新。

5月3日時華盛頓特區巡迴法院小組做出的裁決打破了4月藍柏斯法官的判決為美國之音帶來的希望——由川普任命的新的巡迴法院法官尼奧米.拉奧(Neomi Rao)和格雷戈里.卡薩斯(Gregory Katsas)裁決認為,下級法院可能無權命令國際媒體署讓美國之音的員工復工。他們的裁決暫停了下級法院命令(也就是藍柏斯法官的裁決)的部分內容。歐巴馬總統任內任命的巡迴法院法官尼娜.皮拉德(Nina Pillard)對最終裁決提出異議,她表示,這一決定等於「在可預見的未來讓美國之音噤聲」。

自由亞洲電台則原定5月9日實施新一輪裁員計劃,雖然目前暫緩,但自由亞洲電台的現狀仍只能維持最低程度運作,若無按時、穩定獲得美國國會所核准的預算款項,則自由亞洲電台也無法完全恢復正常運作。

此外美國之音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總部科恩聯邦大樓(Wilbur Cohen Federal Building)已經被美國政府列為待售。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5月15日美國政府已經將將該幢建築物納入「加速處置」(accelerated disposal)的名單內。科恩聯邦大樓除了是美國之音總部,也是國際媒體署、衛生部的總部所在。

早前,國際媒體署高級顧問萊克(Kari Lake)已取消了美國之音原本搬去新總部的為期15年租約——原總部要出售、新總部的租約又被取消,這代表即使日後美國之音恢復運作,也可能已經失去辦公室地點,需要群找新辦公地點或是改變全體工作型態尚未可知,而川普政府的態度,更像是不留下任何轉圜的餘地。

在美國之音等國際媒體署轄下媒體被針對至此的同時,富豪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共同領軍的政府效率部(DOGE)也試圖將魔爪伸向組織架構不同、但同樣從美國國會獲取預算經費的CPB。

川普的決策原因:指責媒體「選擇性報導」

川普政府決定削減對公共媒體資助的主要原因,是基於對NPR和PBS存在「黨派偏見和左翼宣傳」的指控。白宮認為,這兩家機構未能向納稅公民提供「公平、準確或公正的當前事件報導」。

此外,白宮聲稱,與1967年CPB成立時相比,現在的媒體格局充滿了「選擇性報導」。因此,政府資助新聞媒體的概念「不僅過時和不必要,而且對新聞獨立性具有腐蝕性」。這表明川普政府認為,在現今多元化的媒體環境下,不再需要公共資金來支持NPR和PBS。

潛在的影響與負面衝擊

公共廣播機構的負責人強烈反對川普的行政命令,認為這項針對NPR和PBS的決定可能具有「毀滅性」。PBS總裁兼執行長寶拉.克格(Paula Kerger)表示,失去聯邦資金將嚴重打擊鄉村社區的閱聽人。

克格解釋說,這些地區的電台在歷史上一直依賴政府資助,資金削減可能對從兒童節目到備份緊急警報的內容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面向小眾閱聽人、閱聽市場較小的電台,其對公共資金的依賴很高。

另外克格還警告,美國一些較小社區的電台可能會失去40%到50%的資金,這對它們來說是一個「生存問題」。Marfa Public Radio和WMMT等地方電台的營運就顯示了公共資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為偏遠或特定社區提供新聞和安全資訊方面。

目前的最新進展

在行政命令發布後,NPR、PBS和CPB的負責人都表示該命令是不合法的,CPB堅稱只有國會才能控制其資金,CPB跟上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的腳步,與美國政府展開法庭上的攻防鬥爭似乎不可避免。

NPR和PBS的執行長都表示,他們正在研究所有可行的選項來挑戰川普政府的決定,白宮則已經表示將要求國會撤銷對CPB的資助。

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的法律行動表明政府對國際廣播機構的資助削減面臨法律層面的挑戰,其結果尚不明朗,訴訟方興未艾,而在美國公共媒體的層面上,新的法律挑戰、政治爭論又將上演。

 

參考資料

  1. ABC News – 〈CPB fires back at Trump’s executive order demanding it stop funding for NPR, PBS
  2. WOUB Public Media – 〈NPR stations targeted for cuts by Trump have provided lifelines to listeners during disasters
  3. The Guardian – 〈NPR and PBS push back against Trump’s order to cut funding: ‘This could be devastating’
  4. USA TODAY – 〈NPR has a right to exist. That doesn’t mean it has a right to my tax dollars. | Opinion
  5. The Guardian – 〈Court foils plan to reinstate more than 1,000 Voice of America employ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