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語言、誰的真相 台烏媒體如何轉譯戰爭敘事

2025 年 05 月 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林佳玟採訪報導

2025年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在台北舉行,聚焦人工智慧、數位治理、開源技術於公民倡議的應用,以及對抗日益加劇的數位壓迫。在超過五百場論壇中,烏俄戰爭是關鍵議題之一。其中在「台烏媒體對話:在翻譯中守住每一句真實(Taiwan-Ukraine media dialogue: how not to lose anything in translation)」論壇上,邀集媒體、智庫與非營利組織代表,探討資訊爆炸時代下,媒體如何跨越語言、文化與政治藩籬,準確傳遞台灣與烏克蘭等地緣政治前線的真實處境,凸顯翻譯作為觀點詮釋與現實再造的關鍵角色。

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主編菲利浦.努貝爾(Filip Noubel)表示,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上的轉換,更包含了文化上的理解與詮釋。他指出,全球之聲以30種語言運作,致力於將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聲音帶到世界舞台,並關注主流西方媒體較少觸及的故事,像是烏俄戰爭爆發初期,非洲學生在波蘭邊境遭受的差別待遇。努貝爾認為,要避免將遙遠的國家簡化為「等於戰爭」,必須呈現其多元面貌,包括文化、環境、性別議題以及語言的多樣性。

打破資訊同溫層 阻斷惡意的翻譯扭曲

大聲傳媒(Mighty Voice)創辦人兼執行長吳薇(Wei Wu)分享了其在香港、倫敦和紐約等地二十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她坦言,由於曾在多家國際媒體工作,深知將家鄉的真實聲音帶到國際舞台的困難。「即使是同一個詞,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期望、翻譯和詮釋。」 她認為,記者在「為誰發聲」始終是一個挑戰,因為所有媒體都服務於其受眾,而受眾往往只理解自己思想框架內的事物。

吳薇強調,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應關注「翻譯背後的原因」。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例,吳薇指出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上,根本沒有「戰爭」(war)這個詞,取而代之的是「衝突」(conflicts)。這種翻譯上的扭曲,加上中國媒體對戰爭起因的片面解讀,導致資訊被嚴重誤導。

為了面對這種資訊亂象,大聲傳媒採取了三種策略:第一,匯集不同的資訊來源,不只聽西方媒體、俄羅斯或烏克蘭的說法,而是呈現事件的全貌。第二,鼓勵人們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對話。她提到一位住在烏克蘭的北京人王吉賢,因在YouTube上分享烏克蘭的真實生活而意外成為網路紅人,這正是人民真實生活的一種「轉譯」。第三,透過社群媒體等多種平台,接觸更廣泛的受眾與另類的資訊。

烏克蘭觀點:從資訊真空到直接對話

目前在中央廣播電臺(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RTI)管理烏克蘭語服務的韓裔烏克蘭記者申武松 (Oleksandr Shyn)指出,烏俄戰爭之前,台烏之間的媒體對話幾乎不存在,但在戰爭爆發後,為了回應不願再收聽俄語廣播的烏克蘭聽眾,中央廣播電臺跟進了觀眾的需求,設立烏克蘭語服務。

申武松強調,現在已有台灣記者前往烏克蘭進行採訪,因此能夠直接獲取資訊,避免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過濾。他認為,除了新聞報導之外,更重要的是展現烏克蘭的「人性面」,而不僅僅是統計數據,「作為一個韓裔烏克蘭人,這本身就能夠體現烏克蘭的多元性。」

從學術研究出發 智庫成戰略溝通的橋樑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台灣辦公室主任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認為,智庫在政策和戰略溝通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翻譯者與詮釋者」的角色,需要具備以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語言進行溝通的能力,且應達到能夠使用專業術語精準表達的程度。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關注台灣與歐洲,並比較研究應對區域威權主義擴張的策略,因此葉皓勤指出,雖然許多將烏克蘭局勢與台灣潛在命運相比較的說法過於誇張和聳動,但在理解全球權力動態的建構過程時,兩者存在的相似之處可以作為建立團結的基礎。

葉皓勤表示,台灣與烏克蘭積極主動追求民主價值的舉措都被以相似的方式削弱。在台灣方面,台灣自主意識逐漸消失,許多擁抱進步價值的作為都被視為「被美國洗腦」。另一方面,烏克蘭提出加入歐盟或北約的要求,也被簡化為對西方強權結構的屈服。

葉皓勤認為,應該借鑒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核心邊陲理論,加強半邊陲國家和邊陲國家之間的關係。他警告,美國日益增長的孤立主義傾向,以及利用美國作為「紅鯡魚(Red Herring)」,來破壞台灣自主性的敘事。他強調,全球體系內的關係不應僅限於垂直層面,更需要促進水平方向的連結。

對抗認知作戰的關鍵:回歸事實

面對中國和俄羅斯的認知作戰時,吳薇認為首要之務關注最熱門的新聞話題,並且回歸事實。當出現關於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支持率的假消息時,積極尋找民調數據,將基本事實翻譯成中英文,並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原始出處。

吳薇提到,許多海外華人對中國的負面形象感到沮喪,她希望將這種挫敗感轉化為傳播真實資訊的動力,並鼓勵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積極轉發這些錯假訊息的更正資訊,形成對抗資訊戰的「接力賽」。吳薇也針對中國民眾普遍認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觀點提出解方,她強調台灣的歷史、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以及台灣當前的政治動態應以各種方式與管道,帶到華語世界。

葉皓勤則強調,中國並非資訊絕緣體,許多人都能夠清楚認知到資訊受壓迫的現況,因此在傳達中國故事時,不應將中國人民非人化。葉皓勤認為,傳播正確的資訊是打破中國資訊壁壘的切入點。他特別點名,由於歐盟成員國駐華使館活躍於中國社群媒體平台,且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因此可以在對抗烏克蘭的錯假敘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