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受眾如何影響記者的外觀與說話方式


劉子瑞|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伊利亞·包威爾斯(Elia Powers)的新書《演出新聞:身份、權威與中立神話》(Performing the News: Identity, Authority, and the Myth of Neutrality),整理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聚焦於受眾對廣播與電視記者播報呈現的評價,還有隨之帶來的影響。包威爾斯訪談多位記者與相關業界人士,探討了不同記者的外貌、聲音與想像受眾(imagined audience)的關係,以下是作者為這本書提出的重點摘要。
容易分心的閱聽眾
閱聽大眾的注意力常被不同來源分散,而且媒體選擇也比以往更多,記者非常清楚主導權在觀眾手上。前公共廣播主管告訴記者同仁:「幾秒內你沒能吸引觀眾,他們就會轉台。」某位廣播節目企劃也說過,累積聽眾需要花好幾年,但聽眾離開卻只需要幾秒鐘。還有一個問題,觀眾更關注於播報者而非資訊內容。某位電台新聞主管兼聲音教練表示,如果有人更關注播報者的表達方式,而非內容,那就是個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有兩派立場,多位顧問認為,分散觀眾注意力的記者,通常無法在螢幕前立足;但有人認為如果內容夠吸引人,觀眾能夠忽略那些讓他們分心的東西。接受包威爾斯訪談的記者表示,他們一方面會避免不合身穿著、太複雜的圖案、亮眼飾品、口頭禪、過多的肢體動作,因為這些視聽刺激,可能是讓觀眾分心的來源;然而,一方面他們也認為「分心」這個詞常被避重就輕地使用,以掩蓋對記者社會身份的偏見。特別是女性與非白人記者,更容易聽到某些聲音外貌可能讓觀眾分心的批評,這些批評可能針對記者的口音、音調、發音、髮型、穿著,甚至姓名。
中產大眾與高學歷群體
在二十世紀中後期,新聞顧問(news consultants)對於電視記者的主要受眾定位相當明確:介於下層階級和中產階級之間的群體,稱為「中產大眾(middle majority)」。根據電視新聞顧問公司McHugh & Hoffman 1974年的研究顯示,中產大眾多為藍領白人觀眾,他們偏好穿著保守、整潔乾淨的新聞主播;觀眾通常認為中年白人男性主播最具權威性,並批評非白人記者,認為若不符合白人審美標準則不夠乾淨俐落。
數十年後,儘管研究顯示,觀眾希望看到電視新聞中的審美多樣性,多數記者仍舊遵循「極度刻板、異性戀規範」的外表標準。2018年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女記者都留著及肩直髮、很少佩戴飾品、穿著樸素單色上衣;男記者則常留短髮、鬍子刮乾淨、上身搭配西裝外套和領帶。
觀眾偏好也影響了記者的說話方式。1970年代,當時普遍流行沈穩而宏亮的聲音,新聞顧問卻發現「中產大眾」偏好聽起來溫暖、具對話感的聲音,同時偏好中性口音的記者。二十世紀末的研究顯示,公共電台主要受眾是受過良好教育、富裕的中年群體。某位公共電台主管認為,公共電台「成功對準了富裕且高學歷的白人,排除了非白人人種。」雖然某位前公共電台主管不認為主管會說出「你必須讓老白人觀眾能理解」這樣的話,但是,有些記者覺得職場同事在對他們說「不要讓你的說話方式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的時候,心裡設想的觀眾就是白人。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前主管指出,儘管白人嬰兒潮不再是主要聽眾,他們仍然對公共廣播節目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閱聽眾的意見
電視台調查觀眾意見的成本高,而且不清楚這些意見如何影響收視率。然而,某位公共廣播電台主管一直都十分重視觀眾投訴,認為「如果有一位聽眾抱怨,這可能代表數十位聽眾的觀點」。記者觀察發現,管理層經常對於回應觀眾意見感到有壓力,因為他們擔心流失觀眾、害怕失去工作。
某位前聲音教練表示,白人公共電台聽眾常抱怨黑人記者的聲音表達方式,「確實有一種感覺是,如果你聽起來不像NPR的主播,你可能是沒受過教育的,這種批評特別是針對非白人人種。」另外,女性電視記者往往更常收到關於外貌與聲音的投訴,後者像是聽起來不悅耳或不夠嚴肅;而西語裔或拉美裔記者則常因口音遭受批評。
然而,許多記者選擇不理會觀眾針對外貌和聲音的評論。某位前節目總監也說:「我們多年來學到的是,無論你做什麼,總會有一小群『有熱忱』的人,對你做的一切給負評,你不能對這些負評反應過度。」
某位電視記者表示,最終還是取決於誰做決策,還有是否願意承擔風險,讓記者挑戰傳統。
管理層的直覺
因為難以準確掌握受眾的偏好,管理層或顧問通常會將自己預設為受眾的代表,憑直覺來判斷什麼是吸引人的、什麼是容易分散受眾注意力的。某位前電視新聞總監說,主管經常受託進行受眾研究,但會忽略那些不符合個人偏好的研究結果,反而依賴直覺。
根據多位記者觀察,管理層和顧問組成的多樣性不足,其中有些主管從未與非白人聲音教練或形象顧問合作過。新聞室人口統計研究也有類似結果,發現記者的主管主要是白人男性。
記者認為主管其實不夠了解聽眾。某位記者引述一位主管的話,「如果我聽不懂播報的內容,那可能我們的觀眾也聽不懂。」不過,某位前製作人回憶道:「如果你的耳朵沒有經過訓練去聽某些類型的聲音,你就會很難理解它們,或覺得它們聽起來很奇怪。」某位前電台記者曾聽過播客主持人表示,「如果管理沒有多元化思維,你最終會預設某一類聽眾為主要受眾,而這群受眾會反映製作產品的那個人。」
挑戰想像受眾的假設
許多記者起初覺得有必要迎合主管和想像中的受眾,於是嘗試隱藏原本口音、放慢語速、改名或讓名字英文化、穿著保守、維持一致的外觀。他們認為透過這些方式,一旦之後在職業生涯中站穩腳步,便擁有更好的條件,來挑戰那些他們認為過時的想像受眾假設。
某位黑人電視記者多年來維持一樣的髮型,因為她被告知觀眾無法信任外觀有變化的記者,但她最終不再這麼做,因為她認為唯一對「不一致」有意見的是白人主管,而這種想法通常針對的是換髮型的黑人女性。她也認為改變外觀並不會分散注意力,因為觀眾早就注意力分散了。
記者勸告觀眾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某位電台記者認為,聽眾應該夠聰明,知道這個世界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樣態,如果他們因此分心,那是他們的問題;某位聲音教練表示,觀眾必須收起他們的偏見與成見,不要過度批評一位具備良好溝通能力但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同的人。
研究顯示,接觸不同類型的聲音和外觀特徵有助於減少偏見和污名化。新聞媒體可以讓多樣化自我展示成為常態,並因此吸引那些先前感到邊緣化的觀眾。但是,某記者指出,儘管許多媒體承諾這樣做、公共廣播電台承諾增加受眾多元性,但其中總會有一句話是「還有要留住我們現有的觀眾」。
參考文章來源:Why do broadcast journalists look and talk the way they do? Look to the imagined audience.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記者應對受眾迴避新聞的七種方法
- 美國新聞機構自製播客節目 加入YouTube開拓新的受眾市場
-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調查〕 信任差距:受眾的背景與動機 影響民眾對數位平台新聞的信任度
- 新聞信任危機 公眾期待報導公正公開 多數不信任媒體
- 新聞迴避比例創下高峰 近四成民眾因新聞感到「疲憊」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