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評審召集人

古碧玲

藝文新聞也該
發出金石之言

傳統紙媒時代的藝文新聞通常被稱為「報屁股」,似乎被視為可有可無、無涉於公眾利益的新聞報導,甚至視之為替藝術文化活動搽脂抹粉的公關新聞。然而,吾人卻不時宣稱文化之重要性,因此,作為此一領域的記者仍應將文化藝術新聞做出分量來,使其於必要時能發出振聾發聵的金石之言。

藝文新聞之參賽作品中不乏以帶狀節目之人物、風土、物產、地方產業、消失中的業種及其從業人員等地方性個別案例為報導主題;且沿襲多年之敘事手法與拍攝手法,較少見記者或專題製作者之獨特觀點,尤其旁白之平鋪直敘亦罕見突破。既然名為「藝文新聞獎」,當下新聞議題的深入探討應可佔相當比例,可惜的是送件參賽者恰恰相反。

本屆藝文新聞入選之作涵括:主動挖掘行之多年的公共藝術弊端、香港人如何在世界各地讓人記得香港、以專書書寫死刑犯的兩位作家之深度對談、原住民之搶救傳統作物行動、以臺灣影音遺產之保存為主軸的報導敘事、馬來西亞華人與臺灣人歷經二戰之歷史情仇、印尼聾人比例最高之村落的深度報導、年輕世代的次文化VTuber其工作與生活等。

除基本新聞報導角度的周延性與議題的公共性之外,三位委員均評審考量及入選媒體分布之多樣化、媒體本身資源之豐儉、議題涵蓋面向的多元性。

公共藝術此一公共議題之釐清與究責,本屆有三家媒體以此主題送件參賽,相較之下,該媒體記者以〈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率先從揭露政府各級機關執行公共藝術之政策的怠惰,引起社會輿論之迴響,並前往當年公共藝術之始的北捷沿線,觀其盛衰,羅列公共藝術政策之四大爭議,遍訪產官學藝界,記者秉持持續報導之精神,構面相對完整,因而入選。

香港於歷經局勢丕變後,數十萬港人移民分布各國,亦有人堅持留下,護持著香港的集體記憶。香港議題並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香港・記得〉挑選語言、飲食、招牌、字體、出版等切面,以其為表,實則以文化承襲為誌,方方面 面立體構築出香港記憶之炮製。堪稱於關於香港議題近年來的前仆後繼,洞見新意的專題報導。

當書寫者面對一個與論譁然卻破碎的社會事件時,應該用什麼方式去理解、如何就未知事件抽絲剝繭的訪談與蒐集資訊,且不帶著預設立場、不妄下定論、不妄求解答去理解與我們際遇截然不同的人與事,〈對談》理解的艱難:胡慕情與張 娟芬談《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一作示範了田野與訪談至深的深度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可貴。

近年來,經常可見關於原住民族群傳統作物復育的主題,〈搶救小米接力賽〉多線進行,儘管聯合國糧農署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但部落亦自問小米的復育在時間的洪流有無意義以及如何選種,國小生參與復育工作所感受到的疑惑與激勵。其中人物性格的刻劃相對深刻,反覆自我辯證,而非想當然爾。

從國家歷史角度出發談臺灣影音遺產的保存與所面臨之挑戰,〈光影拾遺‧尋回我們的記憶〉,爬梳各種臺灣影音產製的脈絡,從看、聽談影音遺產的取、留與用的問題,攤開歷史影像的公共化議題。此一系列新聞專題在報導外,於長久行之的專題影像慣習中,也兼具報導的影像美學,闢出一條精緻製作之途。

不同時空、不同位置的史觀難免發生歧義。臺灣歷經不同的統治者,產生身分認同之歧異,不僅自身必須叩問再三釐清,也涉及他者如何看待我們。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集臺灣裔兵員往赴南洋,臺灣人既屬於被殖民的一方,又赴他國執行「大東亞共榮圈」之殖民政策,造成當地華人對臺灣人有著矛盾之情結,〈由島至島〉剖解複雜的史觀,闡述此一歧異。而〈聾人烏托邦〉著墨於關注少數之弱勢族群—使用手語亦為語言,聾人的教育與表達以及就業環境之平等。記者於遠赴印尼採訪的有限資源下,完備各種語言的轉換與呈現。

〈次文化VTuber在臺灣能活嗎?〉採訪功夫相當周延,在短短的影片裡讓人完全理解現在流行的次文化、興起的背景緣由、年輕人從事此一工作的心念、如何精進以及是否如同外人想像的風光,正負面並陳之餘,不輕論斷其好壞,且剪接十分活潑流暢,不分年齡層的觀眾都能無礙地觀賞。

受限於入選者僅能八名,難免有遺珠。其中,兩組參賽作品值得鼓勵:〈掙脫規訓、又遇枷鎖:從「回春丹事件」看兩岸民族主義夾縫中的音樂人〉的即時新聞處理在短時間兼顧了速度深度訪談功夫齊備與各種觀點並陳。〈留住一切親愛的 全台11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從傳統非文青型的傳統老書店,於書業凋零的 當下,依然亮著燈。專題製作紮實,將11家老書店經營者不卑不亢的務實態度傳遞給讀者,既有歷史縱深,亦見未來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