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評審召集人
侯惠芳
相遇與融合
新世代的影音語言,和我們熟悉的影像語彙,相遇、比較、衝突、和諧、交集、融合。
本屆卓新獎的電視網路類參賽作品,明顯的呈現出兩類不同的敘事風格,網路形式的表現作品不多,但挺出彩,讓人印象深刻。觀者或許認為,一位主述者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其中插入敘述的影像,狀似簡單。事實上,這類表現手法,需有強大的資料蒐集能力和說服觀者的口白,更大的重點是「議題的選擇」。
以本屆入選的作品為例,一是論及「獵童產業」;另一是談到「以AI製造假新聞 」。這兩議題都是現今人們重視且關心的重要議題。前者製作團隊蒐集大量資訊,說服當事人現身說法,不僅呈現個案,還抽絲剝繭、分析整個產業鏈,難度不低。後者探討最熱門的AI,並論及假新聞等現象。
評審就表現形式和傳統的風格,討論許久,也有評審預言,新世代、網路形式多樣的呈現將愈來愈多,從內容到形式,真的「多元」。其實,感動人或吸引人們的,總是「內容」,紮實的議題、條理的清晰、解決的方法等,具備這些條件,作品已是佳作 。
評審另一討論的焦點是:老議題、新觀點。醫療、環保、氣候、海洋、霸凌、森林等,這些議題一直都存在,問題依舊、改善有限。於是,醫療延伸新療法新科技、人力不足、長照等。若還是延續在原地打轉,只呈現問題,沒有試圖尋找解決之道或新的觀點,就容易被評「老調重彈」。霸凌議題也是,若只是呈現個案,沒有新的觀點,觀者也只能淚眼相對。這些議題一直受關心,就是因為「不易解決」,年復一年,故事仍在,只求減少 。
同時,評審也重視困難度。南北極的探訪、羅興亞的深入、海底的探索、山巔水湄,這些記者採訪的極致,也是動人的表現。記者可貴的,就是親自到訪親身經歷,觀者到不了的現場,藉著鏡頭和解說,有如身歷其境。這都是加分題 。
每年的突發新聞也是討論最多的項目。這幾年逐漸將定義確定下來,但還是有「覺得似乎報錯項目」的遺珠。突發新聞考驗的是機動性,若是機構布點廣,得分的可能性就增加。當然,「運氣」也是這項目的特別之處。羽田機場的爆炸案,正逢有記者「路過」,即時採訪連線。這是「運氣」,但資深記者的沉著穩健、和攝影的完美配搭,更是難得。原民台的凱米颱風後續,也是在幾輪討論後,躍入入選作品中。深入部落探訪災情,原民台的努力評審看到了 。
有些少見的機構,如BBC中文台、地方台等,評審也很慎重地討論,作品議題不錯且觀點也新穎,但細節的處理還可改善,有些可惜。也有評審為年年入選卻無緣得獎的節目叫屈,也有談到機構效應、資源迥異等問題。只能說,遺珠難免,繼續 努力 。
新聞人具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更具有翻篇的能力,新世代的年輕人,放膽創造更厲害的表現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