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召集人
管中祥
進步總是一點一滴地默默前進
擔任新聞獎評審是件愉快的事,短短一兩個月看完台灣一整年精彩的新聞作品,不僅能增廣見聞與知識、了解事件背後的複雜紋理,更能看見新聞同業的見識與努力,是絕大多數民眾極少有的機會。
這種經驗雖是愉快,但也是痛苦的,如何從大量的優秀作品中選出年度最佳,非常不容易,每次當評審,都有同樣的困擾。
今年的卓新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和去年一樣有四個獎項,分別是「突發新聞獎」、「解釋報導獎」、「特寫新聞獎」、「新聞評論獎」,由七位評審多次討論共同選出。
「突發新聞」除了能快速抵達新聞現場,即時守門呈現當下樣貌,更艱難的是,能否提供多樣視角,並回應結構性問題;而「新聞評論」不只是專家話語或專欄文章,更期待論述能有理、有據、有觀點、有力道;「解釋報導」不單是精美的圖表與數據分析,也要能抽絲剝繭,帶領讀者進入未知之境;「特寫新聞」除了有動人的筆觸,還要能從故事帶入多層次的議題。
這些都需要是功力、資源與經驗的累積,傳統或組織性的媒體機構較具優勢,較能產製品質傑出的得獎作品,但這幾年也有不少小型或個人媒體脫穎而出,得到新聞獎項的肯定。他們關注的內容未必是少人關心的邊緣議題,反而更貼近讀者的日常生活,但卻能深入探究大眾較少思考的面向,帶給社會更多的震撼與感動。
換句話說,除了新聞技能與美學,好的報導還要能察覺被忽略的社會議題,或在舊議題中找到新觀點,和社會對話,促成社會進步,告訴我們:「哇!原來水這麼深?!」「原來問題這麼複雜?!」「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原來對我們的日常影響這麼大?!」甚至,這些媒體更要提醒社會及政府,該怎麼辦?!
要達到這樣的期待並不容易,不過,大家這些年的共同努力,我們看到更多優秀的新聞作品,這不再只是新聞教育的理想,更已在台灣新聞實務逐步實踐。
雖然擔任新聞獎的評審既愉快又痛苦,在短時間、高密度地享受台灣傳媒的品質與進步 ,但這樣的經驗和絕大多數讀者的真實生活卻是斷裂,台灣的新聞仍有不少「三器」、「八卦」、「瑣碎」的報導,還有一堆簡化議題、充滿情緒與偏見的新聞。這樣的認知是既是社會事實,但又未必全然反應真實情況,畢竟有這麼多的優秀作品參加新聞競賽,但離開頒獎典禮、離開評審會議,卻又是另一個新聞世界。
是好新聞數量太少?還是閱聽眾的品味或選擇的慣性?是因為媒體老闆受到市場驅力的限制?或者是缺乏一套合宜的機制以提升台灣新聞的整體品質?的確,在資本主義現實裡,新聞商品有其市場性,得考量不同讀者的需求,同時也會受到既有財務結構及勞動條件的限制,然而,這已是討論數十年的古老話題,也是一再複製貼上鬼打牆的社會分析。
我們不缺優秀的新聞人才,但該如何讓媒體人有更好的發揮?台灣也不缺好的新聞作品,但如何提高他們的比例,讓更多人看見?傳媒若要進步,不能只有新聞獎的鼓勵,整個社會還要更加努力。即使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進步總是一點一滴地默默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