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社群時代新聞媒體的挑戰及影響力重建


廖彥甄|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4年迎來全球歷史性的「選舉年」,有高達70多個國家舉行大選,而新聞媒體在政治選舉中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6月23日及24日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今年論壇主題定為「歷史性選舉年的新聞專業」,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各國的優秀學者、專業記者與會,共同探討專業新聞工作者所面臨的時代考驗。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第十次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第六場主題「新聞媒體的挑戰及影響力重建」,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印尼《Tempo Digital》執行長瓦玉.迪亞特米卡(Wahyu Dhyatmika)、菲律賓《Rappler》資深調查記者黎恩.布安(Lian Buan)、《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李雪莉以及《天下雜誌》顧問黃哲斌擔任與談人。兩日論壇的最後一場討論,本場次將重心放在媒體與社群,在新的媒體時代,重新思考新聞媒體與政治、社群媒體的關係與角力。討論關鍵問題包括:「社群平台是否取代專業媒體?」,以及當數位原生代成為選民,社群媒體對年輕選票的影響為何?並思考新聞媒體該如何因應社群平台挑戰,重新建構影響力?
蘇正平(左起)及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與本場次主講人會者合影瓦玉迪亞特米卡、李雪莉、黎恩布安、黃哲斌合影。(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蘇正平首先拋出提問,在現代的媒體生態下,尤其是社群媒體尤其發達,媒體該如何生存?又該扮演著什麼角色?他表示,新聞媒體既要學會生存,也要思考媒體的社會責任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作為民眾的公共論壇,媒體既是資訊傳遞的中介者,同時也是一個商品,這樣錯綜複雜的媒體環境,也讓媒體的角色因此變得複雜。
「新聞就是一個商業」 印尼學者看社群時代下媒體生存危機
瓦玉.迪亞特米卡則指出,AI時代來臨,未來五年新聞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在動盪的數位時代下,媒體只能準備好自己,等待挑戰來臨。他也以印尼今(2024)年2月14日的總統大選作為案例,表示從這次的選舉中,他看見了媒體的失敗,各種醜聞、不實訊息充斥。然而深究媒體的問題,瓦玉.迪亞特米卡指出,媒體其實就是一個產業,可以分析有多少流量、多少用戶,「新聞就是一個商業」,他說,而這個背後的商業邏輯該怎麼運作?這便是將媒體視為「產業」的重要關鍵。
尼爾森公司(Nielsen)調查顯示,印尼的網路使用者自2015年以來持續升高,將近九成的印尼人都在使用網路,且2022年印尼的媒體廣告金額高達美元192億,是東南亞廣告支出最高的國家,但另一方面,媒體從廣告獲益的收入卻持續下跌,這呈現出媒體網站與搜尋網站導流的巨大落差,點進媒體網站的流量正在減少,多數流量導向搜尋入口網站,如google和YouTube。「這是新聞媒體的問題,我們並沒有真正接觸到大量的讀者」瓦玉.迪亞特米卡分析,但偏偏廣告收入又佔了媒體50至60%的利潤比例,若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將會成為很嚴重的問題」他表示。
在當前數位時代,資訊的傳遞與共享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然而,隨著社交媒體平台如抖音(TikTok)的興起,資訊封閉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在進行事實查核時,資訊封閉的問題尤為突出。以TikTok為例,這個平台在封閉的環境中運作,不願意分享用戶的行為數據和內容創作數據,這使得事實查核變得更加困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這種環境下,無法有效地驗證資訊的真實性,這對於新聞報導的準確性和可信度構成了威脅。而Z世代(Gen Z)在這些平台上的影響力巨大,他們不僅是主要的內容消費者,還是內容創作者,這使得傳統媒體在吸引這一代年輕讀者上面臨困難。
此外,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人工智慧(AI)生成內容的普及,真實資訊與虛假資訊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如果新聞媒體失敗了,無法有效地傳遞真實資訊,大眾將無法分辨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在這樣的情境下,瓦玉.迪亞特米卡認為,媒體行業需要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改變傳統的經營策略,不要被科技平台所主宰。最理想的狀況是創造自己的媒體科技、媒體平台,並掌握媒體商業。
社群媒體與政治選民 菲律賓記者的選民觀察
黎恩·布安則分享在菲律賓的經驗,表示2021年選舉期間,在臉書看到針對特定候選人Manny Pacquiao大量的負面言論,而當時他也很疑惑,因為說出這樣言論的網紅,據他的理解應不會做出這樣的言論,而他實際了解這名網紅的臉書頁面才發現,原來長期下來,這名網紅的臉書頁面都被餵養了批評Pacquiao的貼文內容,日日夜夜接觸負面言論,這名網紅也被影響了對Pacquiao的看法。而一項關於2021年選舉的研究指出,在眾多候選人中,最具有知名度的Pacquiao正是受到網軍攻擊苦主。黎恩·布安指出,演算法其實正在左右著菲律賓選民。
黎恩·布安觀察菲律賓選民發現,第一,相較於抽象的政治承諾,選民更傾向選擇有精確但不一定實際的的承諾;第二,自1986年革命後,部分選民的非自由和極端保守思想受到擠壓,但如今因有了社群媒體,讓這些選民被賦予了發聲的權力;第三,受社群媒體影響,生活較為貧困的菲律賓選民感覺自己是獲勝團隊的一部分,他們經常主導餐桌上的談話,或是路邊的飲酒聚會,然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更傾向保持沈默;第四,家庭是許多菲律賓選民的主要資訊來源,無論該家庭成員所說的是否屬實。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黎恩·布安認為媒體的機會在於,針對讀者所在意的點「對症下藥」,去了解讀者所在意的、與自身利益相關的議題,並以此作為故事的起點。黎恩·布安任職的媒體Rappler目前為因應媒體趨勢,推出了聊天app,讓對相同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這裡相遇,建立社群並定期舉辦討論會,除了線上,也將討論延伸至線下,邀請專家、政府官員一同參與討論,真正的發揮媒體角色,建立公共對話。
Z世代讀者就是未來 《報導者》建立跨領域媒體生態圈
李雪莉則著重討論Z世代族群與社群媒體,當社群平台上的YouTuber、Podcaster都比你會講故事,也以辦法講嚴肅的硬性新聞時,新聞媒體該何去何從?李雪莉認為,Z世代族群是最關鍵的讀者,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就他的觀察,Z世代年輕人對於新聞的定義更加廣泛,也更傾向與有個性的新聞品牌連結,反而對威權、大組織不具有信任感。與此同時,社群媒體對這群年輕選民的影響力日益顯著,而年輕選票的本質為可變動性高,因此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
談到社群媒體與專業媒體,李雪莉認為,社群媒體與專業媒體並非是誰取代了誰,而是處在一種「競合」的關係,以政治人物為例,一方面國政上需要回應專業媒體的檢視,另一方面也需要透過社群媒體進行攻防辯護。就選舉而言,兩岸關係、房地產、政治人物形象都會影響到選票,對此專業新聞媒體與社群媒體可謂是各司其職,社群媒體沒有取代專業媒體,但卻不可忽視其對新聞媒體的顯著影響。
而台灣的媒體環境因為中台關係更加複雜,「台灣很小,遇到強大的鄰國」李雪莉解釋,認知作戰透過社群網路可以迅速的傳播,可以說台灣的言論環境既是自由、渺小卻同時又是意見分歧的。為了重建新聞的影響力,《報導者》做了許多嘗試,第一是擴展媒體生態圈的想像,打造與其他社群共好的生態系,並跨足社群、政府與民間、戲劇、漫畫、紀錄片等,也讓自己成為生態系的一員;第二為掌握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報導者》為例,扎實準確的調查報導就是實力的證明,也是區隔專業媒體與社群媒體最關鍵的一環。此外,因應快速的媒體生態,速度也很重要,李雪莉解釋,面對每天眾多的新聞,其實讀者也很焦慮,因此要在速度上回應讀者,讀者對你的信任、長期經營的影響力,並不是社群媒體能夠取代的;第三,讀者不只是單純的資訊消費者,而是對品牌有認同的行動者,李雪莉表示,《報導者》的讀者黏著度高,還會在社群平台上協助闢謠,《報導者》真誠的對待讀者,建立了特殊情誼的讀者關係。
「抖音政治」危機悄來襲 媒體如何與年輕世代對話?
同樣對社群媒體有深厚觀察的黃哲斌點出,Tiktok的對媒體的影響已經不容小覷。根據路透新聞研究中心(Reuters Institute)2023的調查,18至24歲年輕人使用Tiktok的比例大幅上升,而年輕人的新聞資訊來源從傳統新聞媒體轉變為社群媒體,美國奧緯管理顧問公司(Oliver Wyman)的Z世代報告指出,Z世代透過社群媒體獲取新聞的比例,遠超過專業媒體的兩倍之多;路透新聞研究中心研究也顯示,年輕世代透過社群平台瀏覽新聞,傾向追蹤名人、網紅,而非傳統新聞媒體或記者的帳號。
黃哲斌以德國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AfD)為例,這個整黨以年輕、快速、有趣包裝並簡化複雜的政治議題,利用Tiktok短影音的形式,傳達「愛國、支持右翼就是找到女朋友的不二法門」這樣看似毫無邏輯的訊息。但在AfD開始經營Tiktok後,年輕人的支持度明顯成長了三倍,展現了今日「抖音政治」的危機。且不只歐洲,台灣也有類似案例,2023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為爭取連署,率先與網紅拍攝Tiktok短影音,雖然當時因引發爭議而下架,卻讓一票總統參選人跟風投入。
黃哲斌認為,針對年輕讀者,要將讀者拉回你的主場很困難,更好的方式是去理解他們,並適應這個族群的資訊接受方式,遵守他們的規則,不管是透過Instagram圖卡或是短影音,透過他們習慣的主場,把年輕讀者找回來。除此之外,媒體也應思考如何跟科技平台「博弈」,現有的澳洲模式、加拿大模式或歐盟模式,哪一個可以讓台灣媒體借鑑參考?他說,台灣目前有部分媒體公會有在推動數位新聞相關的媒體法案,雖然耗時較長,但卻是正確的解方,他認為,若想要定義媒體與平台之間的關係,還是必須透過法律來解答。
現場觀眾提問,好奇科技平台對媒體的影響,瓦玉.迪亞特米卡回應,業界對於google搜尋引擎已經討論許久,未來google可能會改變搜尋方式,不會再將使用者導流至網站,若google改變搜尋規則,那麼媒體將流失約五成的訪客流量。瓦玉.迪亞特米卡指出,媒體無法適應新的演算法、平台,這是今日一項嚴峻的挑戰。也有觀眾提問政治宣傳透過社群媒體的情形,黎恩.布安表示,目前菲律賓似乎還沒有準備好讓政治「娛樂化」,像是政治人物透過tiktok發短影音宣傳,不過也不能否認tiktok數據的實用性,因為編輯透過後台,可以了解觀眾是在影片的哪一分哪一秒滑走了,讓社群編輯可以掌握觀眾喜好加以調整。
論壇最後開放現場提問,主講人及與會者透過提問互相交流。(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與讀者「平視」、媒體在現場的重要性
對於當代媒體消費者,李雪莉和黃哲斌都提到了媒體與觀眾讀者「平視」的這個概念。李雪莉表示,《報導者》試圖理解年輕人的風格,而不是站在媒體的立場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黃哲斌也指出,網紅與新聞媒體的關係值得大家關注,年輕世代更重視「平視感」,認為網紅一方面也能補足新聞媒體的不足,媒體可以學習與網紅共存,成為一個生態系。
在討論的最後,專家學者們也重申了媒體在現場的重要性,黃哲斌表示,作為媒體要經常到現實世界和讀者相遇,因爲現在的網路世界充滿著對新聞媒體抱持負面甚至敵意的評論,但實際在線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瓦玉.迪亞特米卡認為,有些政治人物透過社群媒體傳達資訊,也做得不錯,但並不代表就不需要新聞媒體在現場見證與目擊,不實消息、假新聞的流通在今日仍是問題,新聞媒體應重視其公共責任與回歸新聞價值,這一樣非常重要。黎恩.布安補充,記者在現場是可以增加新聞的價值,並提供相機所沒有看到的視角與內容。
李雪莉引用狄更斯小說《雙城記》「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形容今日的媒體業。蘇正平總結,在社會劇烈變動,民主政治亂流下,媒體扮演著關鍵角色,影響民眾資訊接收和觀點。儘管社群媒體興起,AI來勢洶洶,媒體面臨時代考驗,新聞媒體仍應積極開創新路,爭取讀者的信任,重建新聞媒體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