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得獎者感言紀實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23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的5個獎項,分別由公視、《報導者》、《商業周刊》,以及《太報》奪得。主題囊括:緬甸內戰、「台版N號房」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產業鏈、戴奧辛危機、兩岸地緣政治,以及公共藝術等,內容面向可謂多元且充實。
評審召集人林照真提到,今年是人工智慧崛起的大年,許多新聞內容也善用AI技術,並與其協作,「用科技凸顯新聞」;同為評審召集人的沈雲驄也發現,今年的財經新聞作品,「有了更多自信去解讀重大財經議題,甚至揭發商業惡行的正義感」。
不分媒體類的獎項,包含: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以及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太報》記者洪敏隆致詞時表示,很榮幸能夠做出這份報導,促使政府單位改善制度跟法規,「這對記者來說遠遠不夠」,他希望未來能夠用報導持續監督政府,讓台灣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
國際新聞獎:深入緬甸反抗軍基地
本屆「國際新聞獎」的入 選作品,聚焦於國際意外、戰爭與議題,包含日本能登半島強震、台日半導體島鏈、加薩戰士、緬甸內戰等。最終由公共電視作品〈緬甸煙硝〉奪下。評審團表示,公共電視團隊與特約記者,冒險進入深藏在緬甸叢林的反抗軍基地,以及在泰緬邊境的野戰醫院,並捕捉下了珍貴畫面與動人故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獨家報導。
公視團隊以〈緬甸煙硝〉報導拿下國際新聞獎,公共電視攝影記者羅盛達(左起)、特約記者蘇威銘上台領獎,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擔任頒獎人。
公共電視特約記者蘇威銘深入戰區,這也是他長期關注、拍攝紀錄片的領域之一。他透露,在做系列報導的過程中,其實可以看到學生拿起槍成為反抗軍,或是工程師加入無人機部隊,「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改變了看待世界的價值觀」。
蘇威銘分享,製作這個系列報導的起心動念,源自於世界各地源源不絕的戰火,「也讓緬甸的戰爭被世界遺忘了」。緬甸內戰起於2021年的政變行動,除了武裝革命仍持續進行外,其他的非法產業、詐騙園區也趁勢而入。他希望,觀眾在關注國際的戰爭時,也請別忘了關注緬甸的現況。
調查報導獎:揭開更深層的N號房
在「調查報導獎」部分,包含漁電共生、台灣違法販售武器、蘇丹紅風暴、未成年性剝削影像,以及白紙運動週年專題。有耳熟能詳的議題、抽絲剝繭後的發現,也有歷史事件的現況追蹤,主題相當豐富。
《報導者》作品〈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最終奪得獎項。評審團認為,採訪團隊在事件過後持續展開追查,又發現了更為駭人的共犯結構,深藏於暗網之中。團隊採訪受害人與相關人等,揭露「剝削產業鏈」的網路犯罪手法。
「得到這個獎,其實心情相當複雜」,《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首先向受害者與其家庭致意,「因為這一則報導,揭露的是未成年受害者的痛苦經驗」。
《報導者》揭露台版N號房事件後續的暗網犯罪產業鏈,張子午(左)從評審召集人沈雲驄(右)手中接下獎座。(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張子午坦言,做出這個報導其實相當不容易。這個「不容易」不僅是受害者,持續在身心復原的路途上,就連其他兩位採訪同事孔德廉、洪琴宣,也在這過程中,經歷了大小不一的替代性創傷。
「但我們靠著使命感和公司的支持,讓我們繼續走了下去」,張子午特別提到了影像呈現,包括設計、攝影師、社群編輯,還有將其影像專題化的〈長大當記者〉系列團隊,都讓這個沉重的議題,轉化成大眾可以消化的內容。
「我想引用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的最後一句話:救救孩子。」張子午呼籲民眾,一同重視現代孩子面臨到的危機。
財經新聞獎:減碳夢?還是戴奧辛危機?
近年頗受重視的「財經新聞獎」,因為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使得相關議題變得更加重要,作品內容也以大眾化的文本為基礎。本次入圍主題包括:戴奧辛危機、移工人權、台灣製鞋企業家、國際駭客,以及中國煙癮系列。
本屆脫穎而出的作品,是《商業周刊》的〈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專題報導。評審團指出,作品議題脈絡清晰,讓大眾也方便閱讀,同時故事鋪陳、圖表、視覺呈現都能幫助讀者理解,是一篇內容與圖表兼具的清晰報導。
《商業周刊》記者侯良儒與採訪團隊,共同揭發這一系列SRF違法事件。他解釋,有些人非常用心地投資,將垃圾轉變為替代能源;但有些不肖廠商處理不當,甚至引發了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疑慮。
《商業周刊》團隊揭SRF違法事件,監督政府與環境變化,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左起)、主筆侯良儒上台領獎,台灣證交所副總經理趙龍擔任頒獎人。
侯良儒透露,做這個題目的時候,自己的小孩正好來到這個世界上。「某天我看著他,心中突然有一陣悲憤——難道我要讓小孩在劣幣驅逐良幣、努力看不到回報的環境中長大嗎?」因此更決心要把這個題目做出來。
而在去(2023)年年底報導刊出後,也引發了政府單位的重視。首先是現任的環境部長彭啟明,他向侯良儒說:在上任前這段時間,他花了黑長多時間檢視SRF的產業,才赫然驚覺「這些都是真的」,因此後來啟動了一連串的產業大體檢,最終,淘汰掉14家不適任的業者退場。
侯良儒除了鼓勵所有新聞工作者,一起透過報導改變社會,也透露自己從入行第一天開始,就和第10屆國際新聞獎得主楊卓翰,一直在討論調查報導該有的樣子。「他在三年前離開了我們,我這些年來的報導,都是連同他的份一起努力著。」
新聞敘事創新獎:與 AI 協作的最佳例證
卓越新聞獎於2020年首設「新聞敘事創新獎」,鼓勵媒體以創新形式述說新聞內容。今年邁入第5個年頭,入圍作品也更趨成熟。本次入圍的主題包含:台海衝突、巴黎奧運、403花蓮地震、六四事件35週年,以及駭客衝擊地緣政治;並利用了閱讀互動模式、3D影像建模、新聞遊戲,以及沉浸式內容來表現。
本獎項最終由《報導者》的作品〈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奪下。評審團大讚,這篇作品將時空與地理位置互相疊加融合,利用視覺化的內容描述分析結果,同時穿插「圖解」的圖文變化,都讓這篇報導變得更有可看性。
《報導者》團隊借助AI爬梳大量資料,並輔佐第一線採訪資源,製作成一則深度且具新意的專題報導,《報導者》數據記者簡毅慧(左)代表領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邵瓊慧擔任頒獎人。
《報導者》數據記者簡毅慧透露,「這次的報導其實借助了蠻多 AI 的力量」,從影像爬蟲、內容辨識、資料清洗到視覺化呈現,都離不開跟 AI 的協作。而同業的經驗分享、採訪團隊的第一手觀察,以及專家深入分析資料。他形容,這些協作跟幫助「就像是米其林三星的主廚」,把這些東西精心調配,最終成為一篇流暢的多媒體敘事。
「不要怕 AI 搶我們的飯碗,而是要妥善地運用 AI,讓我們的新聞報導更加出色」,得獎者期許,未來能夠更加精益求精,也讓這些重要議題,能夠進入更多讀者的視野。
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當「公共藝術」蒙上灰塵
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報名組數超過70件,類型與報導主題相當多元,也反映了台灣社會豐厚的文化素養。入選主題包含:公共藝術、香港移民潮現況、死刑犯、稻米文化、影像修復、二戰歷史紀錄片、聾人烏托邦、虛擬Vtuber等,入選作品數也是歷年之最。
在這7件入選作品中,最終由《太報》作品〈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勝出。評審團認為,內容採訪不僅周全且翔實,更以歷史脈絡的角度,詳細解釋了公共藝術的各式弊端,這樣子的「一條龍」產業鏈,種下了台灣公共藝術的各種弊病。
記者洪敏隆以捷運站的公共藝術作品開始發想,揭露出其背後的代辦、甚至綁標亂象,洪敏隆(左)從頒獎人中華電信財務長暨執行副總許文馨手中接下獎座。
洪敏隆回憶,這個專題是從中山站的「線型公園改造」開始發想,讓他開始思考:這些連著捷運沿線的藝術作品,如今有什麼樣的面貌?
「重建設、輕維護」是團隊在探訪作品過程中,所得到的結論。再進一步去追蹤,他們發現花了這些預算,卻沒有專職或培養相關的藝術人才,反而淪落為「代辦制度」,甚至衍伸出綁標等問題。
「在報導刊出後,我很高興文化部也開始著手處理,做制度層面的修法」,洪敏隆坦言,這件事跟得獎一樣開心,代表自己的作品真的有被看見、重視。但他也說,這樣子的程度,對記者而言遠遠不夠。「我們未來也會持續監督,讓公共藝術能夠更多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