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得獎者感言紀實


文嘉翎|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突發新聞獎|《自由時報》0403地震報導 從災難中見證堅韌
第23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突發新聞獎,由《自由時報》作品〈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奪得。評審團認為,該作品在短時間內,產製豐富且札實的報導,顯見團隊編採實力堅強,堪稱突發新聞報導的典範。
中華電信財務長暨執行副總許文馨(右起)擔任頒獎人,自由時報0403花蓮強震採訪團隊花蓮新聞小組特派記者游太郎、劉力仁、陳嘉怡上台領獎。
《自由時報》花蓮新聞小組特派記者游太郎致詞時分享自己的心情,並介紹自己的背景。他表示,今年六十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0403的花蓮強震,是自1951年花蓮大地震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當時,游太郎嚇得從二樓連滾帶爬到一樓奪門而出,在尋找同事的路上,見到街上滿是驚魂未定的住戶,場面讓他難忘。
0403花蓮強震詳實報導
本作品聚焦在「0403花蓮強震」,2024年4月3日清晨7點58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7.2強震,當下造成的災情,範圍包含花蓮天王星大樓、蘇花路廊大清水段、台鐵北迴線、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等。
突發新聞是對非預期事件的即時報導,考驗著新聞團隊的調度跟安排的能力。《自由時報》在第一時間組成0403強震採訪團隊,分頭進行現場採訪工作。評審團大讚,團隊迅速在72小時內,以兼具深度及廣度的文字、影像與圖表,掌握災情與救災即時進度。
評審團對《自由時報》團隊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尤其是報導中針對強震特性、房屋鑑定、半導體晶圓廠應對措施等關鍵問題,進行深入解析,讓讀者能夠全面理解。
在發表感言時,游太郎特別感謝《自由時報》總編輯及各級長官提供的後勤支援,讓採訪團隊能夠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迅速投入工作。他最後也呼籲大家多到花蓮旅遊,幫助這片土地早日恢復生機,重建家園。
特寫新聞獎|十年回望太陽花學運 《端傳媒》以深度特寫獲獎
第23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特寫新聞獎,由《端傳媒》作品〈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獲獎。評審肯定作品結構緊湊、情感豐富,並對時代性議題進行深層剖析,具社會影響力。
特寫新聞獎被譽為報導中最動人的文類。本作品以太陽花學運為主軸,貫穿了不同人物的十年變遷,每個受訪者的故事具體且獨特,這些不同角色的成長歷程,構成多層次的社會反思。
《端傳媒》台灣組主編許伯崧在得獎感言中憶起,十年前,他剛踏入新聞業,隔月就爆發太陽花學運。親歷太陽花事件的他認為,太陽花學運對台灣政治或經濟層面,都深具影響。《端傳媒》團隊站在十年後的角度,回溯學運,希望從中獲得啟發,儘管記憶已經慢慢褪去,但重要的是歷史中得到的教訓。
小團隊 展現大抱負
許伯崧坦言,公司的實習生人數多過正職,但他們熱忱依舊,「把台灣的議題和事件,傳遞給華文世界的讀者知道,是我們的使命也是任務。」許伯崧呼籲各位同業在工作之餘,也能閱讀端傳媒的報導,支持他們。他幽默地說:「請同業自己購買會員,不要跟我拿連結!」
許伯崧對於獲獎感到意外,同時感謝評審團的肯定。
此獎項由評審召集人管中祥頒發,管中祥目前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他指出特寫新聞除了有動人的筆觸,還要能從故事帶入多層次的議題,非常不容易。管中祥向所有新聞工作者致謝,並強調正是他們的堅持與努力,讓新聞業繼續保持活力,並為學生照亮前行的路。
評審召集人管中祥(右)擔任頒獎人,《端傳媒》台灣組主編許伯崧(左)上台領獎。
解釋報導獎|《報導者》抽絲剝繭 剖析代孕倫理、法律與社會困境
第23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解釋報導獎,由《報導者》的作品〈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獲獎。此次報導由採訪團隊成員曹馥年、藍婉甄、陳德倫、洪琴宣、林彥廷等人共同完成。
《報導者》團隊曹馥年(中)及林彥廷(左)從頒獎人、台灣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陳錫琪(右)手中接下獎座。
本篇報導聚焦在台灣社會的人工生殖議題,深入挖掘當前代孕的需求、風險與困境。評審大讚,報導除了釐清代孕倫理及法制上的爭議,更以清晰的層次呈現,文字與故事觸動人心,促進社會對話。
從美國到台灣,跨國比較與深度剖析
曹馥年上台受獎時說,這篇報導是人工生殖專題系列的二部曲。去年《報導者》團隊到美國人工生殖診所,一探高度商業化的卵子買賣樣態。今年則將焦點轉回台灣,在可能開放代理孕母之前,期望從委託人、代母、醫療機構的角度,呈現議題的多面向,協助大家更務實面對《人工生殖法》修法。
曹馥年認為,這個專題最困難的地方是,人工生殖已經被討論多年,究竟還有什麼讀者不知道的視角?《報導者》團隊花了很大的心力,尋找過往較少被聽到的聲音。
終於,《報導者》團隊找到了本土或海外代孕經驗的委託人及代理孕母。也找到以台灣為跳板經營亞洲市場的業者,檢視修法的草案條文,對比國外經驗,思考如何讓法規更加完善。評審團對於受訪者與消息來源,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報導成功地呈現當事人內心深處的糾結與抉擇。
曹馥年特別感謝那些願意公開分享自己故事的受訪者,也謝謝《報導者》團隊的同事及評審。她強調,將來無論是否開放代理孕母,《報導者》團隊將持續監督相關配套細節,確保這一議題不會在「利他型代孕」的美麗修辭下被簡單帶過。
最後,林彥廷也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人工生殖法》的修訂。
新聞評論獎|陳子軒「Long Game」專欄評析運動文化 獲卓新獎肯定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在《報導者》撰寫「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奪得第23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新聞評論獎。
評審們認為,陳子軒的作品跳脫運動競技表象,深度解析運動的社會文化意涵。對運動的精神與意義,提供了多元的省思與開創的想像。
陳子軒受獎時謙虛表示自己是沾了《報導者》的光,感謝《報導者》給了他「Long Game」專欄的舞台。他回顧,自己從電影《KANO》上映開始執筆撰寫運動文化,從來沒想過會堅持十年之久。這十年間,無論是台灣或國際體壇的奇聞軼事,都成為他創作的靈感與養分。陳子軒形容自己為「左外野的精神」,關注場外的故事,秉持左派的批判精神,呼籲更多人重視體育的深層價值。
中華民國證券櫃買中心副總經理涂月憲(右)擔任頒獎人,陳子軒(左)上台領獎。
此次參賽的10篇專欄文章緊扣國內外運動時事,陳子軒以「入世」運動評論員的姿態,期待台灣運動發展能夠邁向一個更國際化、更具影響力的未來。
最後,陳子軒也在致辭中提到,希望未來的專業獎項能擴展範疇,除了國際、財經和藝術文化領域,也能設立「運動專業」的新聞獎項,讓體育文化獲得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此次獎項由中華民國證券櫃買中心副總經理涂月憲頒發。涂月憲作為卓越新聞獎的獨家贊助單位代表,表示能夠參與這場盛會,感到十分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