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新聞被看見 《報導者》囊括5獎項

2024 年 11 月 2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1月19日圓滿落幕,今年共有861件作品報名參賽,角逐17個獎項。在AI人工智慧技術崛起之年,許多新聞作品以此為選題、或巧妙運用科技,來面對新世代的閱聽眾,本屆卓新獎評審團主席王毓莉期許,「卓越新聞能夠監督權力者,也讓好新聞被公眾看見。」

《報導者》品牌奪下 5 項大獎,成為本屆卓越新聞獎大贏家。(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報導者》品牌奪下 5 項大獎,成為本屆卓越新聞獎大贏家。(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於誠品表演廳舉行頒獎典禮。王毓莉表示,今年作品的選題方向緊扣社會脈動,主題也相當多元,凸顯台灣社會的種種問題;報導的範圍也從本土到國際,尤其地緣政治與氣候變遷等議題,「更是文字或攝影記者遠赴天涯海角採訪,最終得以帶入閱聽眾的視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先生。(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先生致詞。(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本屆卓新獎的主題是「做好 新聞・做 好新聞」,是對新聞工作者的鼓勵與致敬。評審召集人沈雲驄引用政大新聞系的系歌歌詞「燃起人心正義火,高鳴世界自由鐘」,期許新聞人能夠繼續發揮專業精神,做出更多好新聞,推動社會更上一層樓。

「追蹤報導」也是一大亮點,本屆的入圍作品回首歷史事件,從 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2023 年的中國白紙運動,到香港政治現況的持續追蹤,都是讓世界產生變化的重要時刻。透過這些作品,也讓「改變的起點」不被淡忘。

今年的入圍作品,也出現了許多以青少年為受眾的新聞節目,包括《少年報導者》、《少年新聞週記》與「小公視」。王毓莉認為,這凸顯出了媒體開始重視兒童與青少年,並產製適合他們閱讀觀賞的新聞內容,是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一步。

「2024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何榮幸先生。(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2024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何榮幸(左)上台領獎,右為頒獎人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林茂生。(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2024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由新聞記者、媒體改革運動者、媒體創辦人何榮幸先生獲獎。何榮幸長期深耕調查報導,開創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投入媒改運動,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環境;2017 年成立《報導者》,以「眾籌」方式經營非營利媒體。評審一致認為,何榮幸屢獲各大專業獎項、培育年輕人才,允為台灣新聞界的專業標竿。

獎項部分,本屆入圍作品不僅呈現多樣的國內議題,也緊扣國際趨勢,也持續關注人文、自然等主題。《報導者》入選 12 個獎項、最終抱回 5 項大獎,蟬聯成為本屆的最大贏家,囊括代理孕母、遠洋漁工、兒少就醫權、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產業鏈、第一島鏈軍事部署等主題。

「沒有偉大的報導者,只有偉大的被報導者」,拿下「短篇深度報導獎」的《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邀請了故事中的主角「血癌男孩」吳嘉源來到現場。他坦言,沒有想過自己的故事,透過媒體報導後,能夠發揮如此大的影響力和意義,令他相當驚訝感動。

「血癌男孩」吳嘉源作為被報導者,來到頒獎典禮現場。(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血癌男孩」吳嘉源作為被報導者,來到頒獎典禮現場。(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長篇深度報導獎」則由民視新聞〈失控線上博弈〉專題奪得。記者温鈺萍在致詞時透露,自己是在卓新獎設立的前一年入行,雖然環境浮浮沉沉,有時候甚至會懷疑自我,但這份獎猶如一個燈塔,「我會告訴自己這是一道光,我相信,繼續往這個方向走,絕對沒有錯。」

403 地震時的拍攝作品〈迢迢回家路〉,奪下新聞攝影類的「單張新聞攝影獎」,得獎者趙世勳致詞一度哽咽。他認為,在新聞環境艱困下,仍有許多工作者持續努力著,也讓他更堅信新聞的信念跟價值。

本屆的「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同時有 8 項新聞作品入圍,為歷年來入圍作品數量之最,不僅包含電視、網路等載體;從網紅、電影、書籍、部落文化,議題也橫跨於有形與無形的媒介之間。該獎項最後由《太報》的〈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專題拿下。

陳子軒笑說,國立體大的教授能夠拿下「卓越新聞獎」,希望體育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見。(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陳子軒笑說,國立體大的教授能夠拿下「卓越新聞獎」,希望體育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見。(圖/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今年也是台灣的「運動大年」,從大谷翔平、巴黎奧運、到棒球 12 強賽事,國立體大教授、自由投稿人陳子軒的運動專欄〈Long Game〉,奪下了本屆的「新聞評論獎」。他希望能藉由專欄,持續喚起公眾對於運動文化的重視;他也期許卓新獎能夠在國際、財經、藝術文化之外,增設一個「體育」的新聞專業獎項。

奪下「Podcast 新聞節目獎」的《The Real Story》,持續關注台灣遠洋漁工議題,並走入加害者親屬的範疇,關注事件發生後的各層面影響。製作人詹婉如表示,《報導者》團隊從 10 年前就開始持續這項議題,雖然不知道能夠發揮多少力量,但他相信「看似冷門的議題,卻是對於社會而言,相當重要的題目。」

以得獎所屬單位統計,《報導者》品牌榮獲 5 項為本屆最多;自由投稿人/攝影師奪下 2 個獎項,其餘媒體則各抱回 1 個獎項,包括《自由時報》、《端傳媒》、《中央社》、《商業周刊》、《太報》,以及漁業廣播電臺、TVBS、民視、公視。期許卓越新聞獎成為新聞人的燈塔,並讓「做好 新聞・做 好新聞」的信念,成為媒體們的共同標竿。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