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及歐盟大選:媒體觀察

2024 年 11 月 1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欣祥|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今年論壇主題定為「歷史性選舉年的新聞專業」,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各國的優秀學者、專業記者與會,共同探討專業新聞工作者所面臨的時代考驗。

第五場主題為「英、美及歐盟大選:媒體觀察」,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擔任主持人,邀請日本共同社論說委員杉田弘毅(Hiroki Sugita)、大聲傳媒創辦人兼執行長吳薇、英國湯姆森基金會(駐柏林)業務發展主管安東.阿特米耶夫與台灣駐柏林自由記者林育立等人與談共同討論。

本場主持人杜念中(左起)、與談人吳薇、杉田弘毅、安東阿特米耶夫。(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本場主持人杜念中(左起)、與談人吳薇、杉田弘毅、安東阿特米耶夫合影。(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杉田弘毅以日本視角分享其觀察到的民粹崛起與民主衰退現象

擔任日本共同社主筆的杉田弘毅先生,嫻熟外交政策與國際事務,並擁有豐富採訪經驗,包含採訪小布希、普丁等重要政治人物,他以「日本視角的媒體觀察」為題,與大家分享在他觀察下的民粹崛起與民主衰退現象。

杉田首先探討了重要的問題:民粹主義接下來會崛起,抑或是沒落?他首先分析近年的趨勢來觀察,右派民粹主義在2016年英國脫歐(Brexit)與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當選達到巔峰,但隨後似乎趨緩下來了,2017年馬克宏當選法國總統、2020年拜登也當選美國總統,且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中國的軍事行動,民主國家對獨裁主義(authoritarianism)的厭惡日增,而自由民主制度(Liberal democracy)的吸引力則看高漲。但是,在2024年,民粹卻又悄悄復興了,杉田提出德國作為例子。

杉田認為,過去那套用來區分左派與右派的概念已經不再適用了,過去在大家的想像中,左派與右派在意識形態與政策偏好上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杉田觀察到,拜登與川普只在生育權上有較大分歧,其餘的政策都圍繞「美國優先」的核心思想,並承諾降低移民數量、加強美墨邊界的管控。

杉田細細探討川普政策成為主流背後的原因,他認為與其簡單化地歸罪於假新聞的退波助瀾,不如直視民主機制的運作不彰,「民主耗時費力,需要經過討論與辯論,但從沒有得到結論。」他提出民主機制講求充分溝通的特質使得政策難以順利推行,而在民主顯得畏畏縮縮、效率低下之際,「有堅強的意志來壓制對手與反對黨的獨裁主義,才能執行政策」,杉田解釋了民粹主義的魅力所在。

杉田分享了一個2022年有趣的問卷調查結果,一間位於杜拜的機構以45000位阿拉伯世界年輕人為樣本,詢問他們:「哪一個國家要為烏俄戰爭負最大的責任?」有31%認為是美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遠遠高於認為是俄羅斯的18%,「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造成俄烏戰爭的罪魁禍首,而俄羅斯參與其中僅是自我防衛的軍事行動」杉田解釋了問卷調查的結果,反映的是阿拉伯世界人們腦中的圖像。

杉田帶領觀眾進一步思考,為什麼阿拉伯人會有這樣的信念?他認為除了假新聞的作用外,阿拉伯世界對於西方民主的不信任、以及歷史的遺產是主因,「年輕人看到美國對巴基斯坦、伊斯蘭教的政策所造成的後果,看到加薩走廊受到破壞的程度」,杉田解釋了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往俄羅斯傾倒的原因,同時這也是民粹興起、以及民主程度下滑根源。

杉田探討川普政策成為主流背後的原因,他認為與其簡單化地歸罪於假新聞的退波助瀾,不如直視民主機制的運作不彰,「民主耗時費力,需要經過討論與辯論,但從沒有得到結論。」(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杉田探討川普政策成為主流背後的原因,他認為與其簡單化地歸罪於假新聞的退波助瀾,不如直視民主機制的運作不彰,「民主耗時費力,需要經過討論與辯論,但從沒有得到結論。」(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吳薇以亞洲視角分析2024美國大選

大聲傳媒(Mighty Voice LLC)創辦人兼執行長,並曾任BBC中文新聞總編輯、紐約時報中文版撰稿人、南京早報記者等,媒體經驗揉和中西方的吳薇以「亞洲視角:2024美國大選的媒體報導」(Media Coverage of US 2024 Election: Asian Perspectives)為題,分享作為一個身處美國的中文媒體工作者,眼中的2024年美國大選。

吳薇觀察,這個選舉年,美國選民關注的國內議題與2020年無太大差異,經濟問題上,通貨膨脹、高房價、貸款利息高、失業等困擾著國民,邊境及非法移民問題延續,種族與性別也受到討論,如墮胎。

在外交政策上,則與四年前的選舉有著關鍵差別,有許多討論關乎美國在烏俄戰爭與以巴衝突中該扮演何種角色。中國也是主要的議題,吳薇剖析美國與中國的全面衝突,認為在貿易與科技上,美國將中國定為為「競爭者」(rival),而企業也明確表達了對美國的支持,吳薇舉例:「ChatGPT與Meta都分別出了報告,證明由中國政府勢力與背景所組織的機構,針對他們的AI數據庫入侵與干預 」,此外,對中國產能過剩與傾銷的指責、如何在同時守住民主精神與國家安全的方式下處理TikTok,這些在選舉年中發生的細節,都會延伸至後續總統選舉辯論中,影響美國對中國貿易投資的態度。

台灣,在形塑美國大選的語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吳薇觀察到美國媒體開始關注台海危機,許多報導探討拜登與川普在台灣議題上的立場,而媒體密集地報導也引發美國民眾的關切,『「中國人是不是真的要進攻台灣了?」、「美國是不是要上戰場了?」很多美國人都在問我這個問題。』吳薇説。

談論到美國媒體的問題,吳薇觀察到最顯著的是公眾對於一再重複話題的疲倦感,以及對媒體機構的不信任感。她舉例:「CNN、紐約時報、New Yorker、Atlantic這些左派媒體對於Trump已經打了很多年,現在的標題就是「如果川普來了怎麼辦?」;但是,FOX、The Hill這些右翼的媒體又很具體地在給Trump造勢。」

談到在政治氛圍日趨極化的空間中,記者的報導面臨了何種挑戰?在美國的中國記者,該如何處理中國議題?吳薇觀察,身處美國越來越嚴重的民粹國家主義還有反亞洲的情緒,記者都是有些掙扎的,「很多記者就會跟我說,我們只有去罵中國的文章才能給編輯報提,但是又覺得這種一味地罵和簡單化的報導不對。」此外,最現實的問題還有工作簽證,吳薇表示若記者不按照編輯室的期待書寫,拿不到工作簽證就無法工作了。

而若是駐在中國的外媒記者,在缺乏自由的環境下製作新聞,面臨到最大問題則是缺乏資訊近用權(access),「駐在中國的外媒記者沒有辦法給到非常準確關於中國的報導,還有在敘事中間缺乏nuance,缺乏來自具體生活的細節」,吳薇觀察。

吳薇最後對新聞工作提出了幾項在民粹主義、政治極化的時代裡工作的建議,他認為客觀、角度平衡的報導仍是媒體的重要準則,「你可以有鮮明立場但你選擇的事實和訪談對象還是要盡量的平衡,來給大家相對準確的報導」,此外,記者必須增進說故事的能力,唯有深入生活肌理的報導能給予閱聽眾真實並深度的體驗,最後,「要把獨立的聲音盡量放大」,吳薇説。在極化的環境中,讓各種聲音能夠充分地進入大眾論述中,極其重要。

認為客觀、角度平衡的報導仍是媒體的重要準則,「你可以有鮮明立場但你選擇的事實和訪談對象還是要盡量的平衡,來給大家相對準確的報導」(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認為客觀、角度平衡的報導仍是媒體的重要準則,「你可以有鮮明立場但你選擇的事實和訪談對象還是要盡量的平衡,來給大家相對準確的報導」(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安東阿特米耶夫分享歐洲極化政治問題

在湯姆森基金會(Thomson Foundation)擔任發展主管的安東阿特米耶夫(Anton Artemyev),以「轉變中的選舉新聞樣態:解決假訊息、錯誤訊息」(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Election News: Tacking Mal, Mis- and Disinformation)為題,與大家分享歐洲政治極化的問題,以及媒體、AI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阿特米耶夫首先介紹了湯姆森基金會,成立於1962年,湯姆森基金會深信每個人都必須能接收到誠實、真實的資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基金會致力於幫助記者精進技能、並支持優良的媒體,透過舉辦線上與線下課程,湯普斯基金會與近100個國家合作中,持續為形塑更好的言論空間而努力。

談到政治極化的問題,阿特米耶夫分享了歐洲的現狀,「線上憎恨轉為線下暴力,例如,在德國我們看到史無前例的攻擊事件。」至於政治極化為何日益嚴重,阿特米耶夫認為,人們媒體使用習慣的改變佔據決定性因素,「人們花2小時在社群媒體上,而花在新聞報導上的時間只有2分鐘。」他形容,而社群媒體卻是個假訊息流竄之地,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出現更加強了假訊息的產出速度與逼真程度,演算法機制造成的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讓閱聽人反覆浸淫在符合自己立場的言論之中,如此環環相扣之下,人們接觸不到多元的聲音,自然會走向極化。

阿特米耶夫點出AI迅速發展,但是缺乏管制法規,在民主國家易變成攻擊人的武器,並以斯洛伐克的例子作為他在歐洲的觀察,「在大選前兩天,深偽(deep fake)語音假訊息流竄在社群媒體上,是AI蒐集其中一位候選人真實談話的錄音後,加以變造合成的。」阿特米耶夫表示這個事件是一個警訊,他相信AI對選舉結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仍缺乏實證研究來證明程度大小,而這類AI語音內容目前尚未明顯的影響公共論述方向與政府決策,不過長期浸淫在假訊息充斥的環境,國族認同與國際地緣政治都可能出現變化。

AI雖然帶來了擾亂大眾視聽的假訊息,但卻同時能夠成為媒體有力的查證工具。阿特米耶夫指出,AI可以快速有效地查證資訊真偽,確保媒體在落實事實查核的同時保持競爭力,「使用AI,必須合乎倫理。」阿特米耶夫提出對於新科技的核心關切。而他也認為,在這個政治極化、訊息真假難辨的時代下,光是靠記者、媒體、及類似湯姆森基金會這樣的機構並不足夠,人們必須培養思辨能力與媒體釋讀,並對於所接收的資訊保有意識。

政治極化為何日益嚴重,阿特米耶夫認為,人們媒體使用習慣的改變佔據決定性因素,「人們花2小時在社群媒體上,而花在新聞報導上的時間只有2分鐘。」(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政治極化為何日益嚴重,阿特米耶夫認為,人們媒體使用習慣的改變佔據決定性因素,「人們花2小時在社群媒體上,而花在新聞報導上的時間只有2分鐘。」(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林育立分享歐洲議會現況與媒體挑戰

長年旅居柏林的自由記者林育立,以「俄烏戰爭陰影下的歐洲議會選舉」為題,與大家分享歐洲現況、關鍵議題、以及媒體的挑戰。

林育立首先簡介了歐洲議會的選舉,這場有27個會員國、3億多人參與的選舉,過往每回投票率約50%。在過去的想象中,歐洲議會重要性並不高,是在國內政壇上失意的政治人物會選擇投身的舞台,但隨著歐盟統合的深化,歐洲議會通過的法案對各國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結果更會決定歐洲未來5年的走向,使得這場選舉舉足輕重。

歐洲議會離台灣並不遙遠,林育立認為台灣應該多關注這場選舉:「過去這幾年可以發現到,歐盟的行政單位對台灣的態度相對保守.可是歐洲議會裡面非常多對台灣友好的人士。」可以所見這場選舉的結果不僅對歐洲各國有影響,也將形塑台灣與歐洲的關係。

歐洲現況與關鍵議題,大多數皆扣連著俄烏戰爭。林育立表示這場已持續兩年多的戰爭,對歐洲衝擊甚大,經濟上,物價與能源齊飆漲,人民難以負荷;社會上,接納戰爭造成的大量難民,造成極大影響。此外,林育立提到歐洲開始對安全有了新的認知,美國在援助烏克蘭中扮演的領導角色,看在歐洲人眼中,「歐洲人忽然間好像大夢醒來,發現原來自己的安全要靠美國來保障,有美國才有現在歐洲的和平」,林育立形容。

林育立與大家分享極右勢力—-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歐洲崛起的現狀,他指出該政黨以大量在街上張貼海報進行政治訴求,這些訴求單刀直入,例如寫著標語「把他們逐出國外,讓我有足夠的居住空間」、「保障我們基督教的精神,伊斯蘭不是屬於我們這個地方」、「反對多元文化主義」,也有海報以視覺化表達訴求,林育立提到德國國內一張家喻戶曉的海報,有一個眼神充滿恐懼的少女,少女身後一片黑暗,且有幾個人影尾隨其後。

德國另類選擇黨以「他們」與「我們」的詞彙使用將移民在地域上、宗教上、及文化上排除於德國之外,並渲染大眾對移民的恐懼。林育立表示,這些年歐洲難民、移民日增,文化也隨之多元,「在柏林甚至有在紐約的感覺,一種民族大熔爐的感覺」他形容,而這些巨大的社會變化,並不是每個人都欣然接受,「對保守選民來說是非常地不舒服的」林育立説,而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恐懼、與不安,即是極右派訴求的核心。

極右派煽動社會對立,在社群媒體上也散布仇恨語言,林育立表示這些行為已經由線上轉換到線下,「越來越多選舉活動上有暴力行動,這是德國過去所不曾發生過的」,他說。此外,這股勢力也對媒體報導帶來挑戰,林育立觀察,德國記者很難接觸到極右派,因為他們的集會相對封閉、也不歡迎記者採訪,而身為駐德外籍記者是否有優勢?林育立說:「(極右派)遇到外媒會表現寬容,説比較寬容的意見,你又可以引述,但事實上他們在對國內選民說的又是另外一套。」對記者而言,難以真實地接觸到極右派、與之進行真誠的溝通並帶出報導予社會似乎是最大的難題。

林育立認為綠黨在這次選舉中的重挫也值得深思,背後代表著歐洲關心的關鍵議題不再與四年前相同。2019歐洲的「週五為未來而戰」,亦稱「氣候大罷課」,引發非常大的迴響,「每個星期五高中就停課,學生就去上街為氣候政策而戰,訴求暖化的問題」林育立形容當時的盛況,而綠黨也因為這個運動,聲勢水漲船高,是上次歐洲議會大選的贏家;不過綠黨在這次大選支持率大幅下滑,顯現出民眾不再如過去那般關心全球暖化、環保、物種多元化議題,而這次選舉中主導媒體論述的議題是國家安全、能源費用、工作保障、移民與難民問題。林育立表示,綠黨的重挫也影響國內聯邦政府的執政,衝擊政府威望。

境外勢力介入、試圖影響選舉結果,是這次歐洲議會選舉的核心議題之一。林育立談起歐洲議會選舉前曝光的兩起案例,一件是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候選人被爆出收費接受Voice of Europe專訪,「Voice of Europe,後來大家確定是一個俄羅斯在捷克成立的媒體,這個媒體專門去訪問報導歐洲極端勢力的新聞,訪問各國極右派的議員。」;第二個例子同樣與德國另類選擇黨有關,郭建,出身中國,一名候選人的議員助理,被發現長期為中國情報機構工作、負責蒐集歐洲議會的情報。

林育立表示,案例還不只這些,歐洲議會中的拉脫維亞議員,也有被指認為俄國情報機構工作,而這些人都正在接受調查,「歐洲對於俄羅斯、中國這些獨裁國家的滲透是有高度警覺」,林育立觀察背後反映的歐洲現狀。

林育立建議大家接下來可以關心歐盟執委會的主席與外交部長的選舉結果,因為關係到歐洲未來五年的方向,他預測現任主席,德國籍的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因所屬的保守黨在歐洲議會選舉拿到最高票,因此很有可能連任。林育立介紹了范德萊恩,「他在對中國政策上是屬於在歐盟中較為強硬的人,他的一個口號“Derisking”,去風險化,就是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在林育立的預測中,若范德萊恩順利連任,未來幾年,歐洲對中國與俄羅斯都將保持強硬態度,對烏克蘭的援助也會持續下去。

林育立在德國透過視訊連線方式與現場分享他的看法。(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林育立在德國透過視訊連線方式與現場分享他的看法。(特約攝影鄭宇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