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優質的長篇深度報導?來自拉丁美洲得獎記者的15條建議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新聞工作的內涵,是將真實故事傳達給大眾,而新聞寫作與敘事就是記者講述故事的「工具」,其寫作形式、運用文字的文筆和寫作節奏,在描寫真實事件的非虛構寫作當中,重要性亦同等於故事本身——而能夠深深觸動讀者、並提供豐富詳實資訊的優質長篇報導,在寫作上有什麼技巧和應該注意之處呢?
《拉丁美洲新聞評論》(LatAm Journalism Review)採訪了三位專門採寫長篇深度報導的得獎記者——古巴記者莫妮卡.巴羅(Mónica Baró)、阿根廷記者迪亞哥.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Diego Fernández Romeral),以及哥倫比亞記者比阿特麗斯.瓦爾德斯(Beatriz Valdés),探討了產製優質新聞專題的過程。這三位記者都在近年憑藉其撰寫的報導,獲得加博獎(Gabo Prize)——加博獎是由知名記者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創建的加博基金會所頒發,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世界最重要的新聞界獎項。
巴羅憑藉揭露哈瓦那的盧亞諾河(Luyanó)河畔地區受鑄鉛廠多年污染的報導《血液從來不是黃色的》(La sangre nunca fue amarilla),榮獲2019年加博獎的文本獎。瓦爾德斯和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則是在2023年得獎,瓦爾德斯的得獎作品為《為遭受性侵犯的非裔婦女尋求正義和賠償的呼聲》(El grito por justicia y reparación de las mujeres afro violentadas sexualmente)寫的是在哥倫比亞內戰中,遭受性暴力的黑人女性創傷;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的得獎報導則是講述阿根廷馬肉出口背後跨國犯罪網路的《馬之夜:南美洲最大的馬匹救援活動》(La noche de los caballos: el rescate equino más grande de América del Sur)。
三名得獎記者在接受《拉丁美洲新聞評論》的採訪過程中,提出了給新聞寫作者的15條建議,讓其他記者參考、幫助其撰寫出優質的長篇新聞報導。
建議一、訓練你的雙眼,去發現精彩的故事
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表示,在記者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唯一能讓記者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持續保持活力的,就是培養一雙慧眼,發現那些真正能感動人心的故事,而這些故事能夠讓讀者重新檢視甚至質疑自己的原先的觀點和信念。
「學會去發掘出那些本身有非常複雜背景的故事,它們會讓你覺得不去挖掘、不寫出來就不舒服,並在你內心產生執念,這可以讓你繼續找到像《馬之夜》這樣值得探索的故事。」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說道,「我認為這就是長篇深度報導工作可以繼續進行下去的方式:從我們身為記者的日常工作裡尋找故事。」
建議二、為長篇報導的故事投入必要的時間
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指出,寫出一個好故事的長篇深度報導,不可能用跟寫其他類型的新聞一樣的速度完成,像是他的長篇報導《馬之夜》就大約耗時一年才完成寫作。而巴羅的《血液從來不是黃色的》更是花了三年的時間進行調查和撰寫,才得以完成。
「有些故事,當你發現它們可能需要費時幾個月的時間去寫的時候,你就應該從中選定一個,並且把需要花的時間給花下去。在你寫到你心裡預想的成品模樣之前,不要匆促交稿出去。就算只有一個題目,我們也能享受其中。」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引述另一名加博獎得獎的阿根廷記者哈維爾.西奈(Javier Sinay)的話,如此說道。
但能夠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撰寫一則長篇新聞報導上,畢竟需要相當的條件,甚至是覺悟,巴羅補充,在拉丁美洲,很少記者能夠具備投入長期時間去撰寫一篇報導的理想條件,因此新聞從業者必須意識到要像這樣投身長篇報導,就代表著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她表示,「如果你是一個拉丁美洲的記者,那對你來說理想的環境並不存在,更不用說如果你在這裡的身份還是移民或流亡者了。這是要做選擇的問題,你想把時間資源投入在你自己身上,還是投注在一個新聞故事上面?」
建議三、為每個故事找到合適的敘事方式
巴羅指出,與其他類型的新聞一樣,在長篇深度報導中,寫作者(也就是記者)的聲音必須盡可能保持中立和不可見。然而,有些故事可能會讓記者本身的存在感變強。
儘管沒有公式可以提前知道哪種敘事方式最適合哪個故事,但記者在開始寫作之前就應該先問自己這個問題。巴羅就表示,「我以某種方法,避免對所有故事都概括使用相同的敘事方式,因為我覺得所有故事都有自己的靈魂,並需要自己特有的敘述。不僅是我在筆法上怎麼去寫它,還有整個報導的結構。」
建議四、寫作前先勾勒出文章結構
瓦爾德斯認為,在坐下來動筆開始將挖掘到的故事寫成長篇新聞報導之前,思考在寫作過程裡將遵循的敘事結構非常有幫助,這麼做不僅可以避免在爬梳線索和環節的過程裡陷入混亂,還可以確保故事呈現出來之後,保有記者想要賦予的意義。
「結構是讓你知道自己接下來要怎麼寫的關鍵,但對我來說,(先有結構)讓你感覺到故事確實有其意義,而不僅僅是一連串資訊,故事裡的每件事都環環相扣,這點也很關鍵。 」瓦爾德斯說道。
瓦爾德斯說,定義敘事結構包括在回頭檢視整篇報導裡用來將故事說完整的素材後,將之組裝構成專題、配置每個小節段落、鋪排呈現場景。在她獲獎的哥倫比亞的非裔女性內戰性暴力創傷報導裡,她的寫作方法便是圍繞著一個主角,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藉由報導主角的故事去引導整個內戰背景和哥倫比亞眾多非裔女性於武裝衝突期間,遭受性暴力的創傷經驗。
瓦爾德斯補充,「這就像在一個大型架構裡,有些時候要填入補充資訊,有些時候填入消息來源讓你寫出的部分,這些部分可能能夠佐證你報導裡的主角所說的話,或是與之相悖。(先有明確架構)可以讓你知道整個故事要怎麼保持一致的敘事論調,如果眼前是一大堆的故事碎片,你也知道要怎麼把這些碎片一一拼湊黏合。」
建議五、思考一下報導裡的時序鋪排
巴羅說,在敘事方面,由於西班牙語裡面的時序表達與其他語言不同,在這一點上讓長篇深度報導多出一些可能性,可以不必按發生的時間順序去呈現要說的故事。
巴羅解釋,「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角度來看,時間可能是一個讓整個敘事更加分散的元素,我們習慣於不一定按時間順序來處理故事。所以我會在報導的結構上多做一些嘗試。」
建議六、不要被詩意或文學之美迷惑
瓦爾德斯說,儘管長篇深度報導與其他類型的新聞不同,在寫作方法上打破了固定的新聞結構格式,從中產生了美學和文學元素,但深度報導仍然還是新聞,重要的是寫作者不能失去撰寫這篇作品的新聞目標。
因此,在寫作上,對故事的描述必須以資訊為主,而不是相反,這樣才能傳達清晰的訊息。瓦爾德斯補充,「很多時候,記者們很想以一種文學和詩意的方式寫作,但反而讓寫出來的作品想傳達的主旨意涵不明確,而如果要傳達的意涵不能被讀者理解,那就毫無用處,」她說,「重要的是要傳達的內容要明確。對我來說,新聞業絕對必須為讀者提供資訊,因此,如果因為讀者讀不懂而讓資訊無法傳播出去,那我認為寫這篇報導的目標就沒有實現。」
建議七、小心形容詞的使用
巴羅和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都同意,在長篇深度報導中必須非常小心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當故事涉及悲劇或社會底層議題時。對巴羅來說,他的報導涉及死亡、犯罪和疾病等議題,使用某些煽動性詞彙來描述事件,可能會產生很病態的效果。
巴羅表示,「故事、人物身上發生的事情、故事本身已經足夠給出現實形象,當事實本身就很好地表達了形象,而且是殘酷形象的時候,在我看來,還要去用這些形容詞,就會把報導變得太低俗了。」
建議八、善用讀者可輕易理解的概念去表達數據
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表示,他從已關閉的秘魯深度新聞雜誌《Etiqueta Negra》的創辦人、記者胡立歐.維拉紐瓦.張(Julio Villanueva Chang)那裡了解到,想呈現數據,必須要讀者能夠對這些數據產生清晰的概念,才能讓其理解。
像是在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的得獎報導《馬之夜》裡面,《馬之夜》要說的故事涉及阿根廷對外的非法馬肉販運問題,為了要讓讀者便於理解這項地下產業每年透過跨國非法交易涉及的金額規模之龐大(5億美元),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用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遺產規模,來進行比較。
這位阿根廷記者指出,「你永遠不該讓數據看起來只是一串無聊、或是過度聳動的數字。你必須提供一些讀者可以感受、可以理解的東西,因為數字本身不能傳達情緒。因為長篇報導是新聞,所以提供數據是必要的,但我們也需要這些數據可以傳達情緒。」
建議九、贏得消息來源的信任
想要寫長篇深度報導的記者必須有極大的耐心,並投入時間來獲得消息來源的信任,最好是透過多次接觸。巴羅指出,對於處境脆弱或經歷過悲慘事件的消息來源來說,尤其如此。
根據巴羅的經驗,有時候,進行第一次採訪更多的是為了贏得消息來源的信任,而不是為了取得報導需要的資訊。她說,「對我來說,最關鍵的資訊不會在第一次採訪時就問到,我最感興趣的是當消息來源的防備心降低並更加信任你的時候。你必須在受訪者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說出你想要知道的事情、陳述和情感,這對非虛構文學很有吸引力。而這也是一個需要努力和需要許多策略的過程。」
建議十、提供充足的訪談時間和合宜的訪談地點
巴羅和瓦爾德斯一致認為,長篇深度報導的訪談,談到的內容會比其他類型的訪談多得多,這是需要較長訪談時間的原因之一,此外,訪談對象應該處於受控環境中,讓他們能夠處於平靜,記者本身也要花長時間讓受訪者願意侃侃而談。
瓦爾德斯表示,「這些採訪需要時間,需要觀察,需要關注,就我而言(獲得加博獎的那篇報導)花了很多時間做採訪,長達好幾個小時。」
巴羅也指出,對於敏感話題的報道,記者尤其重要要確保自己用足夠的時間進行採訪,讓受訪者感受到被同理。他說,「如果你要問一個襲擊事件的受害者,或者一個失去家人的人,並且你要向他們詢問那種痛苦,詢問一些這麼個人的事情,那麼問個十分鐘就離開,就有點不尊重了,採訪過程裡表現得著急,可能會被受訪者理解為不關心他們的處境。」
建議十一、避免單純「為了錢」而寫長篇深度報導
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表示,沒有任何報酬足以補償產製長篇深度報導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出於這個原因,理想的做法是在解決了經濟問題之後,才來寫作這類型的新聞故事。
「如果我是為了錢而寫《馬之夜》,我就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它——這就是我靠這篇報導賺到的稿費,可以維持生活的時間。」他指出,「你必須做出這樣的決定:『即使這只是一篇報導,我也會為了這篇報導堅持下去。』當你找到你要寫的故事時,你就知道你會把自己奉獻給它,你將奉獻它所需要的一切,並且你不是為了報酬而這樣做,因為報酬永遠都不夠。」
建議十二、分析別人的報導
接受《拉丁美洲新聞評論》採訪的三名得獎記者一致認為,要寫出好的長篇深度報導,有必要閱讀許多不同記者所寫出的這類型作品。
不過巴羅還有更進一步的建議,她表示,在開始寫作專題報導之前,她會試圖剖析,但巴羅走得更遠。這位古巴記者說,在開始專題報導之前,她試圖其他同事的文字,試圖解讀這些文字是如何寫下、同事用了什麼樣的筆法,「在寫一個故事之前,我會先看看類似的問題是如何被講述的,我會閱讀其他相關報導,嘗試解構,並試圖超越。」
建議十三、當自己的編輯
瓦爾德斯說,自己先幫自己編輯過一次,可以讓記者寫完的稿子到達編輯手中之前先進行反思。這還可以幫助記者先辨別報導裡是否缺乏必要的數據,或者是否塞了太多資訊。瓦爾德斯指出,同樣,透過這樣「自我編輯」(Self-edit)的過程,還可以確認文章裡的敘述是否正確,或是否需要調整。
「你可能原本認為自己的文章寫得很美,但之後就會發現要麼寫出來的這些內容讓人看不懂,要麼實際上是不必要的資訊,或者甚至可能讓內容鋪排變得混亂。我認為自我批評的眼睛,就像第一層過濾,讓你能夠理解你寫的東西有沒有傳達你想傳達的內容,另一方便,這樣後面給別人編輯處理的過程就不會那麼痛苦了。」瓦爾德斯說道。
瓦爾德斯還提醒,為了讓自我編輯的過程可以有效進行,建議先「休息」幾天,不要看這篇報導,然後再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一遍。
建議十四、事實查核
長篇深度報導當然也不能免除驗證資訊準確性的必要。瓦爾德斯表示,要做到這一點,後續採訪很重要。
「有時你在寫作時意識到你遺漏了一條訊息,而這訊息不能被忽視。能夠回溯到源頭、回到報導裡主角、提出更多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她說。
瓦爾德斯補充,重要的是要確保跟消息來源保持聯繫暢通,以便在之後需要驗證日期、年齡、地點或其他細節資料時可以聯繫他們,如果這些數據不可用,就會在報導文章裡面中留下沒有釐清的內容。
「在採訪時,你可能還不知道這些數據在故事中有多重要,所以我也認為要可以回來向消息來源驗證,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她說。
建議十五、寫報導的時候不要去想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費爾南德斯.羅梅拉爾表示,當投入大量時間在一個新聞專題上的時候,就應該要避免考慮太多後續效應問題,諸如讀者接受度如何、這篇報導會有多少點閱量、或是這篇報導會不會得獎等等。因為這會分散記者的專注力,而正在寫作的記者應該關注的是:把故事講好。
他指出,「你必須為講好這個故事而努力。而如果你為這個故事努力過了,那麼該發生的一切都會自然發生。」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李志德|在媒體速食化的年代,談「非虛構寫作」
- 時間裡的同行者,非虛構寫作背後的生態條件
- 張潔平|一箭穿心的調查報導鍊成術
- 從即時新聞的百米短跑到深度報導的崎嶇山路
- 【端Plus獨立記者工作坊】獨立記者不只是報導者,更是「產品經理」!——端傳媒談提案要領,為你的選題找到支持
- 【端Plus獨立記者工作坊】深度報導寫作:如何用人物與場景講好故事?從平凡細節看記者捕捉能力!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