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許文宜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評審召集人

許馨文
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葳威
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蔡如音
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劉懿華
資深媒體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許文宜、許馨文、黃葳威、蔡如音、劉懿華
開會時間:八月二十三日、九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九日
開會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許文宜老師擔任第二十二屆廣播及網路(音頻)組評審召集人。
本屆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參賽作品,「廣播新聞獎」28件,「Podcast新聞節目獎」45件。初選評審方式:每位評審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依10級分評分,最高10分,最低1分,7分為可進入複審討論之分數,當參賽作品差異不大時,可接受小數點(點 5)評分做更細緻的區別,並於第二次評審會前回傳評審結果以進行統計。
第二次評審會議就初選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可進入複審討論的參賽作品,經實質討論比較作品優劣後,決定入選名單。第三次決選會議則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另外,評審也討論決定兩大獎項的評選標準如下:
「廣播新聞獎」:著重時效性、新聞價值(新聞取得的難度及影響)、新聞內容與結構、新聞技巧(採訪技巧、播報技巧、可聽性)。
「Podcast 新聞節目獎」:著重作品的新聞性、獨特性、技術性、可聽性、公共性以及知識性。
第二次評審會議
廣播新聞獎
首先討論「廣播新聞獎」,依第一次評審會議決議,平均分數7分以上可進入複審,核算投票結果,獲得8分以上之作品有2件、7分以上之作品有12件。作品名稱及得分如下:
作品名稱 |
分數 |
Let’s talk in Taiglish? 校園雙語開口說 | 8.3 |
移工人權大步走系列報導 | 8.2 |
一隻都不能少-搶救草鴞動起來 | 7.8 |
醫言難盡 長照蘭嶼 | 7.6 |
福島核廢水入海系列報導 | 7.6 |
當愛變沈重了,「相換工」讓照顧更有溫度 | 7.5 |
失落的臺灣「茗」片—國產茶的隱憂與曙光系列報導 | 7.5 |
翻轉林業 從禁伐到疏伐的省思 | 7.4 |
「一場台灣無家者的居住革命」系列報導 | 7.3 |
荒地變寶地・公私協力打造夢幻新樂園 | 7.2 |
當公路不只是公路 成全與共享的國四豐潭段 | 7.2 |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 7.2 |
千歲騎士環島夢 一場女力崛起的社會行動 | 7.0 |
蛋荒危雞 永續轉機 | 7.0 |
接著評審們就個人認為表現較佳的作品提出看法,首先,有評審認為「福島核廢水入海系列報導」挑戰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具時效性和新聞價值,透過音頻和廣播技巧,訪問很多日本專家及國際學者,新聞取得有難度並具有國際觀,也能發揮媒體監督功能。不過,缺點是似乎沒有現場實地報導以及新的切入點。
「當愛變沈重了,『相換工』讓照顧更有溫度」一作,評審認為報導活潑,能讓聽者留下鮮明印象,對「相換工」有完整介紹,想法雖然傳統但制度頗為創新。另有評審肯定此報導的切入點,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性,不過,對一般家庭來說,長照還是沉重的負擔,報導似乎較為樂觀,與一般瞭解的現實狀況不同。
接著討論「醫言難盡 長照蘭嶼」,評審認為此作品處理面向較廣,包含長照、偏鄉、性別及原住民文化禁忌等議題,但因為文化的關係,達悟族人對於生病及死亡的人是不提名字的,所以報導無法連結人與聲音,聽眾在訊息接收上會比較吃力,屬於音頻技術與播報技巧上的瑕疵。另外,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側重社工角度,較難刻畫出被照顧者的面貌,也未能凸顯原住民特殊長照需求的普遍性問題,較為可惜。
「一隻都不能少-搶救草鴞動起來」則獲得評審一致肯定,認為作品好聽,也能顧及社會影響性、公共性及新聞性。專家的建議及提問很多,但解決方案太少,報導若能在政策面切入新角度更佳。
在「失落的臺灣『茗』片—國產茶的隱憂與曙光系列報導」部分,評審認為農業不是漁業廣播電台的主要關懷議題,在缺乏人脈和資源的支援下,能進行多元採訪,做好農業新聞,並不簡單。報導團隊採訪用心,只要涉及國內茶葉問題,都蒐羅進報導中,增加內容豐富性。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內容與其他產業報導作品沒有太大差別,沒有特別出色或動人。
「Let’s talk in Taiglish? 校園雙語開口說」也獲得評審好評,評審認為報導注重時效性、新聞價值以及現場採訪,收音是做為現場採訪的音頻證據,重大新聞發生時,記者一定要在現場。本作品能挑戰候選人的雙語教育政策,採訪具多元性,雖然主持人的聲音表情較為豐富,情緒高昂了點,但整體而言可聽性極佳。
「翻轉林業 從禁伐到疏伐的省思」一般談到山林保育,直覺就是禁止伐木,評審認為本報導以疏伐角度切入,探討砍伐的理由及必要性,訪問面向從山林現場到主管單位,內容涉及工業、民生、工藝及美學,堪稱豐富。
「移工人權大步走系列報導」評審認為本作品能深度檢討移工人權問題,具時效性和新聞價值,內容與結構切割清楚,且需要透過翻譯採訪當事人,製作技巧佳。
討論至此,在共識很高的情況下,評審們先決議兩件獲得8分以上的作品「Let’s talk in Taiglish?」及「移工人權大步走系列報導」優先入選,並針對其餘12件作品再次投票,每位評審最少投一票,最多投二票,投票結果為:
「一隻都不能少~搶救草鴞動起來」及「失落的臺灣『茗』片—國產茶的隱憂與曙光系列報導」獲得3票,獲得1票的則有「醫言難盡 長照蘭嶼」、「福島核廢水入海系列報導」及「當愛變沈重了,『相換工』讓照顧更有溫度」,評審決定由獲得3票的兩件作品入選。
本屆廣播新聞獎入選作品確定為「Let’s talk in Taiglish?」、「移工人權大步走系列報導」、「一隻都不能少-搶救草鴞動起來」及「失落的臺灣『茗』片—國產茶的隱憂與曙光系列報導」。
Podcast新聞節目獎
接著討論「Podcast新聞節目獎」,依第一次評審會議,平均分數7分以上者可進入複審討論,核算投票結果,獲得8分以上的有1件、7分以上的有6件。為免有遺珠之作,評審決定6.5分以上的9件作品,也一併列入討論。複審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分數 |
《The Real Story》 | 8.2 |
食農搜查線 | 7.6 |
會慢慢變好的 | 7.5 |
傾聽自然 | 7.4 |
願景花生糖 | 7.4 |
我們的島PODCAST | 7.2 |
逗陣啪啪照 | 7.1 |
聽天下 | 6.9 |
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Radio | 6.9 |
你給我記者 | 6.9 |
世代對話 | 6.9 |
《來自五星的你》 | 6.8 |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 | 6.8 |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 6.7 |
寶島慶豐年 | 6.6 |
微講堂– 全台最高薪的半導體業,為何人才依舊短缺? | 6.5 |
在進入個別作品優劣比較前,評審先就Podcast作品的特性及評選重點進行討論。
有評審認為Podcast有點像廣播版的freestyle,跟傳統工整的廣播報導或新聞略有不同,特別注重作品的獨特性、知識性、可聽性及原創性。
評審指出部分podcast作品雖具有獨特性、知識性,比較可惜的是不具可聽性,這類作品或許會是好的平面作品,但音頻作品須考慮聽眾只能憑藉聲音身歷其境及感受新聞現場,就像平面作品不可能都是文字,會使用新聞照片,讓人想要閱讀下去,聲音作品也是,必須思考如何能吸引聽眾聽下去,這涉及音頻技術。
評審認為參賽作品應拿出在場證據,以廣播作品為例,如果只用一支電話進行連線,整集報導都是電訊音是會被扣分的。記者必須思考在podcast節目,在場證據要用什麼方式提供?如果只是用聊天的方式,說記者去到哪裡、做了什麼,相對證據力不足。相較起來,這部分做得比較好的是「我們的島Podcast」,有使用一些聲音佐證記者有去到現場。
另有評審提出音頻媒體著重聲歷其境,要能讓聽眾透過聲音如臨現場。比方要做一則關於登玉山的報導,就應該要沿途錄下各種聲音,這是站在聽眾的立場考量,所以搜集這些聲音,讓聽眾知道報導的人在做甚麼。對於不必採集聲音的議題,或許可以在平面文字上表現很好,但若要做podcast,還是得思考聲音的運用及訓練音頻技巧。評審們看到不少平面媒體的編輯和記者所做的podcast,忽略了聲音的技術,評審建議如果有自己的新聞檔案資料庫,可以調一些影音檔案來運用。
另外,評審對廣播新聞報導的要求包括記者提出什麼問題及是否找到答案,Podcast節目作品也是一樣,所關注的議題有沒有談清楚、是否拿出證據,也是評審特別看重的。此外,有一些對話式的Podcast,雖然沒有使用太多廣播要素,但內容具有故事性,也有時效性及深度分析,也能獲得評審青睞,如果報導內容剛好適合以音頻表達,也能佔到一些優勢。
接著進行作品評析,有評審認為「The Real Story」節目探討不常注意到的議題,檢視及重新思考移工的照顧政策。作品報導生動,能呈現在南投山區的移工孩子和家人的互動。報導者雖是以文字為主的網路媒體,但此作品為音頻原創報導,不是拿文字報導來說新聞,特別值得肯定。
另外一件也是網路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所做的「食農搜查線」節目,所送報導為關於高山農業,評審肯定團隊在梨山蹲點時間長,也能凸顯高山蔬菜的問題,報導深入且真實。
評審也肯定願景工程基金會的「願景花生糖」,認為該節目採訪認真,但也有評審認為節目呈現方式比較像是聊一趟記者的旅程,雖說要帶一些在地聲音回來,但準備略為不足,較難有聲歷其境之感。
至於開播不久的公共電視「我們的島PODCAST」也獲得評審好評,評審認為該團隊以podcast做生態報導具有優勢,面對聽眾的意識及能力相對好,節目不把重點放在描述記者經歷了多少困難完成報導,而能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完成出色的報導。另外也能運用既有影音技術,凸顯現場聲音,增加報導解釋力,幫助觀眾了解議題背景。
接著討論到「法客電台 BY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Radio」,評審認為該團隊本業雖非媒體,但能掌握聲媒製作技巧,例如會能運用新聞報導的聲音當作背景,可以感受到製播的企圖心,主持人與來賓的訪談也能凸顯議題,議題聚焦並能彰顯民主價值。另有評審認為Podcast做的不一定是報導,有時候是觀點陳述,此節目處理關鍵議題,能夠讓讀者深入了解,為其優點。
另有評審認為「微講堂– 全台最高薪的半導體業,為何人才依舊短缺?」訪問《晶片島上的光芒》的作者林宏文,對於台灣半導體發展有深入介紹,節目製作用心,不只點出現況,還提及未來面臨的問題。另有評審認為節目形式為一個主持人和另一個專家共同主持,是Podcast常見的模式,專家負責提供專業建議,主持人則在音頻技巧上讓節目變得有可聽性,算是相輔相成。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則有評審認為作品討論新聞議價議題設定佳,經過充分討論後,能影響到政府的政策跟相關法規制訂,節目也提供了知識見解,具有吸引力和可聽性。但也有評審認為節目多順著受訪者自己闡述,若能挑戰或延伸受訪者說法,帶領聽眾從不同角度思考,更能發揮公共性和知識性的價值。
另一件充滿人情味的作品也獲得評審提出講評,就是「逗陣啪啪照」,評審認為當中小朋友表現得最好,父母也說得很好,錄下了沿路多樣的聲音,主持人很適當地將所有元素串聯起來,用很活潑的方式說了一個好故事。
討論之後,評審同意上述列表中的前三名為所有評審的共識,優先入選。接著從分居四到六名的「傾聽自然」、「願景花生糖」及「我們的島PODCAST」中,再選兩件入選,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兩票,投票結果:「我們的島PODCAST」獲得四票,「傾聽自然」及「願景花生糖」各獲得三票。
「我們的島PODCAST」確定入選後,評審再就另兩件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人投一票,投票結果「傾聽自然」獲得三票,「願景花生糖」獲得兩票,確定由前者入選。
本屆「Podcast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為:「The Real Story」、「食農搜查線」、「會慢慢變好的」、「傾聽自然」及「我們的島PODCAST」。
第三次評審會議
廣播新聞獎
首先討論廣播新聞獎,評審就第二次評審會議所選出的四件入選作品進行討論。
一隻都不能少-搶救草鴞動起來:
評審認為議題報導具深度性,能呈現專家與民眾多元聲音。聲音採集注重聲響差異與層次,將鳥鳴、人聲、配樂等異質聲音素材,編排得很有節奏性,節目順暢好聽。報導的敘事鋪陳可見精心安排,從受傷的鳥事件開始,進入網路實體連動的救援,再深入各個生態專家的觀察及研究故事,流暢而完整,議題的公共性也很強,可惜新聞性稍弱。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的新聞性不一定高於公共性,一個好的環境議題也有可能會比當下新聞重要。
Let’s talk in Taiglish? 校園雙語開口說:
評審認為作品探討面向包括:教育部推行2030雙語國家政策所引發的問題、地方第一線教師的多元回應方式、其他國家推行相關政策的經驗實踐政策理念的真正重要策略等,議題聚焦、敘事結構清楚,內容活潑、面向周到有新意,且能善用不同類型受訪對象的訪談與現場收音素材,豐富地展顯在地性與多元性,收音及成音控制技術優良、不落俗套,音效音樂使用恰到好處,製作技巧純熟。
失落的臺灣「茗」片—國產茶的隱憂與曙光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節目以系列報導的方式,抽絲剝繭探討國產茶的隱憂,試圖為台灣茶尋找新出路,以跳脫老人茶的刻板印象,擁抱年輕世代,讓茶產業走出新創意。記者也能提出建言,主張嚴格執行溯源制度以導正市售混充茶亂象,以維護國產茶命脈。另外也有評審認為,節目議題有趣、面向周到,聲音採集佳,節目製作與內容傳遞四平八穩,但較為傳統,略欠新意,音樂的使用稍微匠氣與老套。
移工人權大步走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議題處理深入有內容,但音樂及聲音的使用較為煽情,好聽度略顯薄弱,節目完整感稍弱。
一番討論比較後,評審決議針對四件入選作品進行投票,每人一票,投票結果「 Let’s talk in Taiglish? 校園雙語開口說 」 獲得五票,榮獲今年「廣播新聞獎」。
Podcast新聞節目獎
接著討論「Podcast新聞節目獎」,評審一樣先進行五件入選作品的討論比較。
會慢慢變好的:
評審認為作品探討臺灣長照系統長期忽視的同志社群需求,帶領聽眾認識此一現象所涉及的社會、文化、人權、政策議題。製作團隊能運用多樣訪談聲音素材—包括社會工作學者、同志運動工作者、同志家庭照顧者、社工員、長照機構負責人的現身說法,以及不同的國外案例,來闡述現象的複雜多樣,內容深入淺出,極具公共性與可聽性。另有評審認為作品表現中規中矩,議題探討與意見能讓聽眾有所收穫,訪談雖多但不淪於形式,素材呈現也很清楚。
傾聽自然
評審認為此作為少數聚焦地方的Podcast節目,具有長期追蹤、系列報導的企圖心。護蟹活動的報導呈現地方現場多樣(如機構、居民、訪客、志工)的聲音,特寫墾丁國小鵝鑾分校資深教師時,呈現更深層、在地「小」主體的觀點。節目剪輯順暢,可聽性高,記者同時駕馭現地採訪與主持的解釋性及連貫性角色,聲音優雅,相當不易。
食農搜查線:
評審肯定記者以近乎蹲點的方式,長期關注高山農業議題,訪談人數眾多,能夠從不同面向解析探討,採訪功力不容小覷。作品既有新聞性、更有人文關懷。另外主持人與記者默契佳,雙方對議題的了解極具深度,節目流暢,對閱聽人而言,不僅收穫知識更有聽覺享受。但也有評審認為節目呈現方式為兩人對談,雖然報導深入,但節目呈現上卻略顯單薄,若是能將採訪到的好內容都編輯進節目中,會更理想。
The Real Story
評審認為本作品關懷移工的生存發展權、與二代的受教權,採訪團隊深入中央山脈移工生活領域,歷時五個月蹲點走訪失聯移工的隱密住所,探討移工面臨孕產的困難或產後失工的兩難,呈現移工的另類生存與二代教養方式,以及失聯移工謀求生計和山地農業勞力的依存現象,並蒐集引用社會調查數據,具體深刻動人,節目蒐集了很多的訪談,第一手素材豐富。但也有評審認為新聞處理的層次感也不足,有的議題前一集談過,下一集又談到,編輯上可以做更好的規劃。不過,整體來說,此作品探討了被忽略的重要議題,對相關政策檢討及推動具有影響力,彰顯出新聞價值。
我們的島PODCAST:
評審認為節目關心環境生態人事物,以電視深度報導製作能力,轉型產出Podcast內容,其間穿插播放城市消失以及捕鰻家族的聲音,帶領聽眾理解議題並充分感受現場,以及對這些消失聲音的想像,頗具可聽性。另有評審提出因為先看過我們的島的電視報導,對議題不陌生,再聽podcast時少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建議製作團隊可以再思考,報導轉換到 podcast時,有沒有什麼面向或創意能夠凸顯?議題是否有新的做法?以及能夠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
充分討論後,評審決議針對五件入選作品進行投票,每人一票,投票結果「 The Real Story」 獲得五票,榮獲今年「Podcast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