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實務脫節,但仍鼓舞人心」——現職記者如何看待傳播研究?

2023 年 08 月 1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新聞從業人員所產製的內容、社會影響與產業環境等等,向來是無數傳播學者所深入研究探析的重點,但傳播學界的研究,對於第一線的記者編輯等業界人士來說,是否有實際作用?新聞工作者如何看待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著作成果?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於2022年7月開展調查,針對新聞從業人員發出提問,用以研究新聞業界對於學界研究的看法,結果發現許多參與調查的記者,都認為學界的研究人員,能夠為業界提出的協助,與從業者每日在新聞編輯室中的實際經驗,存在重大的顯著差距。

尼曼新聞實驗室的問卷指出,此項研究的目的緣起於過往學界無論在新聞選題、公信力、社會影響、閱聽人觀感、從業者自我感受等層面和題目,都進行了相當大量的研究,但這些研究是否為從業人員(包括記者、新聞編輯室、電視台導播、媒體管理層、閱聽人、自由記者、專欄作者、甚至產品營利部門等)提供了實際工作經驗中可用的協助?

調查結果則指出,記者等新聞從業人員,對於相關的傳播學界研究感到沮喪,認為此類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經常無關緊要、不切實際或是難以理解——然而,這代表業界與學界斷裂嚴重、無法彌補嗎?情況似乎還未絕望,參與研究的新聞從業人員仍然表示,學者所進行的工作是第一線的記者沒有時間、或是能力去探究的範疇,依然能夠為「如何更好地進行新聞工作」提供了新的、可供參考的視角。

研究方法

共有166人參與了尼曼新聞實驗室的調查,調查問卷中的提問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在回收問卷後尼曼新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再針對結果進行過濾篩檢,僅留下作為研究重點的「記者」職位人員的回覆,並排除重複的IP位址和無法驗證年滿18歲的受試者,留下89份有效填答資料。

而雖然最終結果顯示,大部分參與研究的受試者認為學界與業界未免脫節、學術成果脫離現實業界運作經驗,但相關的研究成果仍能幫助記者做好工作、讓新聞業更能造福閱聽眾和廣大社會——不過,受試者也指出,學術研究一般來說很難被一般記者、乃至大眾觸及、獲取閱讀,且龐大篇幅讓研讀難度增高。

尼曼新聞實驗室的這份研究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資訊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維爾納(Tamar Wilner)、以及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哈伯德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的媒體管理副教授貝萊爾-加格農(Valérie Bélair-Gagnon)共同進行。

維爾納的研究專長是錯假訊息和媒體素養,同時維爾納過去也曾在雜誌及網路媒體任職記者、編輯。研究方法除了向多名參與的記者詢問為學術研究的成果無法提供其需要的協助之外,也分析個別的記者們用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去描述之間的扞格。

學術研究與新聞實務工作脫節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的受訪記者普遍認為,新聞傳播的相關學術研究可以提供從業人員的幫助,與記者們實質上在新聞編輯室裡每日面對、試圖解決的問題(包括新聞產製、營運、吸引讀者等等)之間存在重大落差,受訪的記者們對於學術界是否能夠幫助新聞媒體機構增加讀者或收視率、是否能夠幫助讀者準確找到想找的新聞的能力,抱持悲觀態度。

就傳播學界的新聞研究實際涵蓋的內容而言,參與調查的記者們表示,他們看到最多的研究項目是提高受眾信任度(有53.9%的受訪記者經驗相同),其次是新聞編輯室的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48.3%),最後是事實查核/錯假訊息識讀和業務/收入模式(47.2%)。

而在受試記者們的經驗裡,每人平均每年閱讀一次以上關於新聞研究的學術文章,部分人的閱讀頻率甚至高達每月至少一次,但在全體受試記者當中,利用這些學術文章的研究成果來協助完成新聞工作的頻率,平均每年低於一次。

事實上,受試記者們普遍認為,學術研究的成果與他們的工作內容基本上無關、或是研究主題對照業界實務顯得「無關緊要」,尼曼新聞實驗室指出,這也顯示出「理論與面臨人手壓力的媒體日常營運現實之間,存在脫節」——受試記者們表示,研究人員經常「忽略主題」或是「遺漏重要的事情」,或是根本提出了「錯誤的問題」;其中一位記者就在問卷回應當中指出,研究人員有可能被誤導。「當研究方法嘗試用純數字的方式來呈現結果時,就會存在缺陷,因為這種方式會導致錯過或忽視很多地位較低(low-status)的受眾。」

受試記者們還表示,學這對於新聞業界的商業模式關注範圍過於狹隘,而需面向消費者銷售出版物的受試者更認為,自己的工作對於傳播學界的研究來說,似乎是「隱形的」。從以上種種受試記者的回應,可看出在記者眼中,學術界與新聞業界之間,隨著業界情況不斷變動而在現實上「脫節」,學者們未曾著眼「日常瑣事」以致脫離業界現實,受試者提出的擔憂包括認為學術界的研究人員「早已不再從事記者工作」或是「似乎根本不太了解新聞業界」,甚至懷疑本身有在新聞圈工作經驗背景的研究人員之所以離開業界、轉頭學術領域,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是優秀的記者」。

除了對於研究主題、方向與業界現實脫節離地的憂慮之外,受試記者們也對研究的「應用性」(applicability)表達疑慮,直指研究的數據範圍太窄、不夠新、也不適合應用在地方新聞的受眾追蹤或其他特定領域,可說學者的數據遙遙落後於記者們每日產製新聞須考量的現實景況。

且即使想要讓在職記者實質參與研究過程以避免上述的脫節問題,但是在新聞工作的壓力下,受試記者們指出自己沒有時間或能力再承擔更多外務,若要參與研究過程,並不可行。

另外,對受試記者們來說,要查找、搜尋學術研究的內容也是一個問題,因為研究成果通常有付費牆阻擋,且記者們認為學術期刊的文章太長,原因是相近內容重複擴寫。尼曼新聞實驗室指出,受試記者們有如此的評價並不奇怪,這一點也凸顯傳播學者們需要找到方法,將其研究成果、發現轉為實際應用層面。

學術研究依然能鼓舞人心

不過,在尼曼新聞實驗室的這份研究當中,還要求受試記者們權衡評估傳播學術研究的優點,而許多受試者都回應了相關的利弊看法,例如不少人提到研究人員可以如何補充加強自身對應相關研究主題的能力,諸如「學術嚴謹性」(academic rigor)和「有方法的手段」(methodical means),另有受試者意見指出新聞研究可以在編輯室討論過程中被援引,以支持某些記者堅持的論點。

其中一位受試記者即表示,「記者在商業模式和新聞實踐方面,都在尋找許多問題的答案,而研究提供了鼓舞人心的見解」。

根據受試記者們的說法,學術研究為新聞業界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時間」——在這一觀點中,記者們將學者視為擁有充沛時間的專業人士,從而彌補業界記者無法擁有的餘裕,而這些學者的工作,有時能夠讓新聞編輯室從中受益。例如其中一位記者便表示,「讓大家在截稿日期之外工作,總是有幫助」,而另一位補充說明,「從新聞報導的日常工作中退一步,看看學術研究提供的宏觀大局是非常有幫助的」。

還有一部分受試記者表示,他們重視傳播學界研究能夠幫助他們發展專業能力,一名記者指出,「總有新的東西需要學習,歷史上的慣例做法需要保持質疑」,其他人則表示,學術研究可以幫助他們跟上當前趨勢並「處於領先地位」。

受試記者們認為,學術研究可以透過以更批判性的思考角度、解決偏見或思考新聞工作的倫理道德層面,來對業界產生影響並幫助第一線的記者們。一位受試者表示,學術研究有助於記者比較「我們對閱聽眾如何回應某些類型的資訊的假設,與社會科學關於他們如何回應的說法;例如,如何在不增加更多自殺風險的情況下報導自殺資訊。」

但受試記者選擇參與尼曼新聞實驗室的該份研究的原因,並不是為了個人的新聞實務工作實踐,而是為了達成新聞媒體機構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受試記者們表示學術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新聞媒體制定可行的商業模式,並以此向公司/金主提出支持論據。其中一位記者就表示,「我一直在努力尋找最有效的方法來完成我的工作,不僅僅是日常的實際工作方法,我們還應該採用涵蓋範圍更大的策略,來建立一項強大的、不斷增長的、可永續發展的地方新聞業務」。

消弭學術與實務落差鴻溝的解決方案

整體來說,雖然在受試記者們反映了很多研究方面的問題,但也談及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諸如:

  1. 在針對作為研究主軸的業界問題,編寫清晰的解決問題方法建議時,記住「誰是實際實施變動的執行者」。
  2. 對期刊文章使用更加考量閱聽眾需求和閱讀體驗的結構,例如改採新聞體例慣用的「倒金字塔型」(即重點在前)寫作模式。
  3. 與新聞媒體組織、公司合作,共同開展最新的相關研究

儘管研究當中所獲取到的解決方案建議和想法,在落實上可能遭遇阻力或其他困難障礙,但是尼曼新聞實驗室指出,這些想法仍對傳播學界來說,是思考學者與從業人員互動方式的重要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