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11年 08月 23 日(二)下午 14:00—15:30
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04大會議室
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報名件數共78件,針對初選評審方式,評審決議,三位評審各自審閱78件作品。給分方式為1至10分(10分為最高分),平均7分(含以上)之作品進入複審,複審作品數以不超過參賽總數三分之一(78/3=26件)為原則。由於參賽作品數量眾多,建議評分時將分數差距適度拉開,提高辨別度,以方便下一階段的討論。
另外,因獎勵辦法未限制評論類作品參賽,故評分時新聞報導類與評論類作品會一起評比。除了作品內容,建議媒體性質也可作為考量因素,若作品水準與品質相當,建議鼓勵獨立媒體、獨立記者或資源較少的媒體。
經評審相互推舉,由蔡其達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11年 10 月 06日(星期四)下午14:00—16:00
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19會議室
根據三位評審在會議前回傳的評分表,計算出每件作品的平均得分。《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與《古蹟最有哏》這三件作品的平均分數皆高於8分,評審對這三件作品各自講評。
針對《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有評審指出,這是篇前瞻性很強的新聞報導,從過去傳統的描繪到未來發展都有論述。既是文化現象,同時也屬於藝術範疇,完全符合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要獎勵的報導文類。另一位評審也肯定這件作品前往法國實地採訪,在取材方面相當周延,但在梳理日本、韓國的漫畫發展時,未能對台漫過去的遭遇有更詳細說明,也沒有提到文策院推動的《CCC創作集》漫畫網站,稍嫌可惜。
而共有5篇報導,每篇各有一集25分鐘影片,加上800至1000字文字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評審認為,影像報導的表現十分精彩,從人的角度出發報導這個文化事件。報導中的文字,不單單只是影片的逐字稿整理,而是重新書寫,影像跟文字可以分開閱讀,整合後有加乘效果。
《古蹟最有哏》:以10個台灣古蹟為報導主體。除了眾人熟悉的台南安平古堡,也有比較陌生的鳳山舊城、彭佳嶼等地。評審指出,不論是大眾熟悉或陌生的古蹟,報導透過歷史耙梳,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讀者古蹟的緣由。10篇報導的寫作都維持高水平,內容相當有深度。
由於對這三件作品高度共識,因此確定三件都進入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入選名單。
接著,評審針對幾件以「香港」為主題的報導進行討論。
關於《逃命. 絕命. 立命:香港文化人在台灣系列》這件作品,有評審認為,在受訪者的部分,因為多是找到同意曝光者,所以容易跟其他相似主題報導的受訪者重複,雖然都是一時之選,但角度難免受限(許多來到台灣的香港人無法被曝光報導)。寫作角度上,選擇受訪者在台灣落腳的狀況,未針對他們為什麼來到台灣?香港的現況究竟如何?等面向。另一篇《紅線來了 他們用藝術「備份」香港》也跟《逃命. 絕命. 立命:香港文化人在台灣系列》類似,選擇以軟性角度書寫人物,但在談論香港來台人士時卻不提政治因素,有評審認為少了點現實感。
《政治審查令Hong Kong變Xiang Gang?國安法一年後香港文化界的新「日常」系列》則是在香港主題中,較為全面的一個報導。有評審認為,這篇由香港人執筆的報導,雖然列舉的都是細微的市政,但報導的是在香港的人,在難度上更有挑戰。忠實紀錄國安法通過一年後,香港藝文圈的變化。報導中所舉的例子相對有代表性。評審認為,這篇報導足以作為對台灣的提醒,也是為後世留下證據的好作品。
經過一番討論,三位評審認為,以香港為主題的報導,應可挑一篇入選,最後決定由《政治審查令Hong Kong變Xiang Gang?國安法一年後香港文化界的新「日常」系列》這件作品入選。
討論完香港的幾篇作品,評審接著討論《出版NFT移民指南》與《雲端、VR、OTT 掀起21世紀台版文藝復興》這兩篇關於藝文與科技的作品。有評審認為,《雲端、VR、OTT 掀起21世紀台版文藝復興》,內容平鋪直敘,挑選的例子中,雖然有疫情期間投入VR或OTT的出版業與劇場等個案,但當時主要是因為政府紓困方案,才促使其導入科技製作,在代表性上並不是很有說服力。
相較之下《出版NFT移民指南》的NFT議題,就相當具有未來性。這篇報導在寫作上,有拉出一個知識架構,可惜的是文章談得太深入,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門檻才能讀懂。而另一篇同樣談論NFT的《不只是暴富 NFT新世界拓荒記》則又過於淺顯。評審們幾經考量後,《雲端、VR、OTT 掀起21世紀台版文藝復興》、《出版NFT移民指南》與《不只是暴富 NFT新世界拓荒記》都未進入入選名單中。
接著,評審針對與國際議題有關的《書比槍更強:烏俄戰爭的出版人文化之戰》及《意外的旅程 台灣第一座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于薇》這兩件進行討論。
有評審認為《書比槍更強:烏俄戰爭的出版人文化之戰》,掌握烏俄戰爭的國際情態,從文化角度切入這場國際戰事,過去較為罕見,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件參賽作品的兩篇報導中,第二篇像是整理外電內容,深度略有不足。而《意外的旅程 台灣第一座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于薇》這件,則是除了外電整理外,也有發動媒體人脈,採訪到得獎者周遭人物,在人物報導的處理上有不錯的表現,但如果可以拉大寫作格局,帶讀者一覽台灣過去做了哪些努力,換來了第一座葛萊美獎,應該會讓報導更加精彩。由於這兩篇報導都無法說服評審,最後未被納入入選名單。
評審也針對與原住民文化相關的幾件作品,進行了討論。有評審提及《太陽最後照耀的家》,在拍攝上已經是紀錄片水準,不只是拍攝山林,還查訪過去原住民被迫遷離的祖屋,同時引用中研院的調查、耆老訪談以及部落青年的參與,是個將原住民文化復興議題融入報導的好作品。
對於《a’iyalaeho: 雅美(達悟)族_人之島-追浪人【mangaa’ap a tao do Pongso】》這件全達悟族語的作品,評審認為,影片當中的華文翻譯相當到位,讓觀眾能更容易接收到達悟族人想表達的內容;此外,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是非典型的報導,所找的受訪者都是達悟族人,沒有任何漢人介入,把詮釋權還給原住民。該評審認為,這部作品,提供了有趣的觀賞經驗。不過在兩件作品中,最後評審決定入選《太陽最後照耀的家》。
同樣是影像報導,評審也討論了《那些年,我們搭乘過的船|台灣的船艦博物館》與《族群創生系列報導》這兩件作品。
評審認為,《那些年,我們搭乘過的船|台灣的船艦博物館》從多方角度談論台灣的船艦,知識含量非常高。此外,口白、採訪稿、配樂等都有高水準的表現,在觀看時完全不感到枯燥。而《族群創生系列報導》這件,在報導的問題意識上相當聚焦,雖然作品裡三篇報導各自獨立,但都談到在從事地方創生上所碰到的困難。包含年輕人怎麼回到地方上工作?客家跟閩南人是怎麼融合?等面向,在報導上有獨特性。經過一番意見交流,評審們決定,《那些年,我們搭乘過的船|台灣的船艦博物館》與《族群創生系列報導》這兩件都入選。
討論的最後,有評審指出,幾件入選的作品都偏向文化類,應該也要有藝術範疇的作品入選,以呼應「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宗旨。因此有評審推薦《凝視‧當代》,認為這件作品透過各個藝術領域的藝術家介紹,充實的內容足以讓觀眾和讀者對於當代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挑選的受訪者具有代表性,可以讓入選名單更加全面。此議獲其他評審認同。
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參賽作品共78件,根據獎勵辦法,超過50件作品參賽的獎項,入選可超過5件,以8件為上限。評審最後選出的8件入選作品,依編號整理如下:
作品名稱 |
參賽者 |
所屬單位 |
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
陳德倫、洪琴宣、陳怡靜、李雪莉、楊子磊 |
報導者 |
那些年,我們搭乘過的船|台灣的船艦博物館 |
呂培苓、賴冠丞、顏子惟、劉啟稜、陳添寶 |
公共電視 |
族群創生系列報導 |
尹雯慧、羅盛達 |
公共電視 |
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 |
另一種注目 |
鏡電視 |
凝視‧當代 |
鏡電視文藝賦格節目 |
鏡電視 |
政治審查令Hong Kong變Xiang Gang?國安法一年後香港文化界的新「日常」系列 |
沈諾基、胡且越、黎家怡 |
端傳媒 |
太陽最後照耀的家 |
田德昌、林泰瑋 、陳慧君 、高雙雙、蔣淮薇 |
原住民族 電視台 |
古蹟最有哏 |
何定照 |
聯合報 |
會議結束前,三位評審並針對下一階段評分方式進行討論。決定各自重新審視8件入選作品後,同樣以1-10分的方式給分,於下次會議前交卓新獎秘書處統計評分結果,做為第三次評審會討論依據。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11年 11月 03 日(四)下午 14:00—16:00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8件入選作品中,有《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及《政治審查令Hong Kong變Xiang Gang?國安法一年後香港文化界的新「日常」系列》這3件的平均分數高於8分。三位評審在會議一開始即取得共識,直接討論這3件作品,並從中選出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得獎作品。
評審認為,《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這件作品討論台灣漫畫,有期許、有批判。有評審指出,這篇作品題材相當新穎,在日漫與韓漫的夾擊下,點出台漫近幾年在夾縫中還是存在著發展性,而漫畫發展屬於文化議題,加上漫畫本身所內涵的藝術性,整件作品完全符合藝術文化新聞獎要鼓勵的主旨。另外也有評審表示,漫畫看的是未來的市場跟下個世代的閱讀習慣,漫畫也屬於IP產業的一環,其發展可以一路連結到動畫產業等其他媒介,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從事視覺相關科系,要怎麼引導他們發展台灣本土特色,是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而報導也直指台漫目前還缺乏現象級作品,也是個不可忽視的提醒,所以這個時間點關注台漫是重要的。美中不足之處是,沒有把台灣漫畫的歷史給耙梳出來,報導從漫畫展切入、從有去參加漫畫展的年輕人切入,是從點的方式來書寫台灣漫畫,在報導的全面性上稍顯不足。
《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則是評審一致覺得在這3件當中,最生動、最感人的作品,有評審認為,這件做品不僅是紀錄片,也帶有劇情片手法,透過8個人物來講故事,有人、有神、有故事情節,也訪問了學者,是兼具報導與評論的好作品。此外,在動用的攝影人力上有相當規模,這是鏡新聞在製作上的優勢。不過因為媽祖進香是常見的題材,議題性不是那麼強。
而針對《政治審查令Hong Kong變Xiang Gang?國安法一年後香港文化界的新「日常」系列》,有評審提出,端傳媒能在香港的現況下做出這樣的專題報導相當不簡單。報導中從電影、出版、藝廊等角度切入,取材具有代表性;但國安法剛通過不久,後續或許還會有更多的發展跟討論。
在各自交流看法後,考量新聞應該兼具「鄰近性」、「時間性」等要素,評審認為,《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對台灣的藝文界的確有起到建設性的意義。有評審指出,《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在報導中曾提及:「台灣尚未出現現象級的漫畫作品」,評審將獎項頒給這件作品,希望能讓台灣社會多將目光放在台灣漫畫的發展上,能對台灣漫畫的發展起到一些引領作用,或許對於日後產生現象級的作品能有推波助瀾的效果。三位評審一致同意,將本屆的藝術與文化新聞獎頒給《新台漫時代──在日漫與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在討論出得獎作品之後,三位評審也對另外五件入選作品做了簡單的意見交流。
《古蹟最有哏》:與其他入選作品比起來,是相對靜態的報導,採訪難度稍低,但文字運用有高水準表現。有評審建議,若將10個古蹟縮減到4、5個,更集中、更深入的論述,不只介紹古蹟的過去,也拉出與未來之間的連結的話,會讓這件作品更有深度。
《凝視‧當代》:雖然在個案選取上有代表性,但都是眾人熟知的藝術家,在刻畫面向上未超出既有的期待與印象,少了點驚艷感。
《族群創生系列報導》、《那些年,我們搭乘過的船|台灣的船艦博物館》與《太陽最後照耀的家》這3件作品,與其他入選作品相較,內容上較為單薄,廣度也比不上其他4件專題式的報導。其中《那些年,我們搭乘過的船|台灣的船艦博物館》這件,題目選得很好,因為對於四面環海的島嶼台灣來說,不論是原住民還是漢人的船,在未來都是值得繼續發展的好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