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毓莉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洪貞玲老師

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兼所長

陳炳宏老師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優聘教授

陳玉華老師

鑫傳國際多媒體科技公司新媒體事業部總監

楊索老師

作家、文學教師

盧郁佳老師

作家、評審召集人

羅世宏老師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評審團主席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毓莉、洪貞玲、陳炳宏、陳玉華、楊索、盧郁佳、羅世宏
開會時間:八月二十三日、十月六日、十一月三日
開會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小樹屋香杉分館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參賽作品件數共235件,各獎項參賽件數如下:「突發新聞獎」31件、「特寫新聞獎」82件、「解釋報導獎」78件、「新聞評論獎」44件。

經全體評審推舉,由羅世宏老師擔任本屆評審團主席。經本組評審互相推舉,由盧郁佳老師擔任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組召集人。

考慮文字類參賽作品數量較多,參酌卓新獎評審辦法建議「初審每件參賽作品至少四位評審委員審查」之原則,經評審們討論後,初審評審方式決議為:

(一)初審第一階段:依獎項進行分工,每組作品各由四位評審進行初審。初審時,每位評審須審閱責任範圍內所有參賽作品,並予以評分,給分方式為1至10分,最高10 分,以7分為進入複審討論之門檻。

(二)初審第二階段:第一階段評分結果統計後,評審決定由總分前十名之作品,及不在前十名但評審特別推薦者,進入複審。第二次評審會議前,由所有(七位)評審再次審閱所有進入複審之作品,以每獎項入選件數上限數量為排序件數,「突發新聞獎」及「新聞評論獎」排第一至第五名,「特寫新聞獎」及「解釋報導獎」則排第一至第八名。排序統計結果,將做為第二次評審會討論之參考。

特別說明:七位評審委員中有一位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現任監事,因此,評審過程迴避所有公共電視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突發新聞獎

首先討論突發新聞獎。經過兩階段評選,複審作品名單如下(依序位和排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誰住城中城? 端傳媒
恩恩案心碎錄音檔全曝光 鏡週刊
封鎖中國 天下雜誌
烏克蘭戰火百日 中央通訊社
重回加州槍擊案現場系列報導 鏡週刊
俄羅斯、烏克蘭開戰,會殃及台灣嗎? 天下雜誌
踢爆法官暗通惡狼  監院彈劾2法官 鏡週刊
Omicron兒童腦炎系列報導 報導者
獨家揭露中研院實驗室爆本土疫情  B17追蹤研究單位急補防疫破口 ETtoday新聞雲
火神又落淚:彰化喬友大樓火場裡失靈的救援與心理創傷 鏡週刊
缺蛋啟示錄──蛋雞產業的困境與改革之道 上下游新聞市集

 本獎參賽作品共31件,最多入選5件,評審們就上述列表中排名較前面之作品進行討論。

 首先,有評審就評審標準提出看法,強調審閱此獎項作品時,特別看重報導時間點。突發新聞的難度在於能否在最快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報導,若系列報導中僅有一篇是發生當下的突發報導,但其他深度文章不具即時性,整件作品在即時性上就會扣分。另有評指出,突發新聞應為網路媒體及日報的強項,但今年日報表現不如預期,週刊雜誌反而表現相對突出。

 接著討論個別作品,有評審認為,報導者Omicron兒童腦炎系列報導針對新冠肺炎中香港及台灣情況較為嚴重的兒童腦炎現象進行追蹤報導,除詳盡的背景分析,也能說明其複雜性及如何應對、院際間的聯繫等,對於未來預防類似事件應有幫助。另一位評審也肯定其描述搶救過程時,所呈現的戲劇性及張力強,文筆生動,新聞處理嚴謹。

 天下雜誌「封鎖中國獲得評審高度評價。評審認為,該作品從政治、經濟及社會面分析中國封城問題,習近平不肯放棄清零,導致全世界供應鏈短缺及中國內部經濟蕭條,在社會面則出現很多荒謬情節。報導結構清楚,宏觀、微觀兼具,廣度、深度、細膩度俱佳,且可讀性高。另一位評審認為,其優點還包括能把地區、個人甚至國際等各種層次的問題統合得很好,結構完整嚴謹,個人故事帶出制度下人民的處境,讓人有感,文字品質佳。

 接著討論鏡週刊的「恩恩案心碎錄音檔曝光」。有評審認為,就內容而言,數篇內容多有重疊,恩恩爸的訪問較短,沒有採訪到新北市長侯友宜是缺憾;就即時性而言,此報導稍晚於周玉蔻曝光部分音檔,速度上不算最快。另有評審持不同看法,認為breaking news亦應考慮獨家,各家媒體雖都收到錄音檔,但鏡週刊查證、鑑定後獨家全文刊出,雖然晚了幾天,但在主流媒體中仍是第一個。

 端傳媒「誰住城中城?」在複審排序中有三位評審給予第一名。評審認為,此作品符合突發新聞定義,不僅時效性強,且能用不同角度報導重大議題。一般報導災難或社會新聞時,通常會先關注事件如何發生?後續如何處理?但本報導著重呈現城中城住戶的樣貌及生活處境,速度快、報導深入且文字佳。

 接續討論天下雜誌「俄羅斯烏克蘭開戰,會殃及台灣嗎?」。有評審認為,原本雜誌報導在時效性上比較吃虧,但本系列作品於網路發表,2/24開戰後就持續update,速度快、能正確掌握重要訊息,且持續報導。

 另外也有評審給上下游新聞市集的「缺蛋啟示錄-蛋雞產業的困境與改革之道」較佳名次。評審認為,此報導對產業現況及潛規則能清楚掌握,報導完整,長期關注農業議題,具專業性。

 討論至此,評審們決定針對複審作品中序位和前七名的作品,再次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人投四票,投票結果:

作品名稱 得票數
誰住城中城? 7
恩恩案心碎錄音檔全曝光 5
封鎖中國 4
俄羅斯、烏克蘭開戰,會殃及台灣嗎? 4
烏克蘭戰火百日 3
重回加州槍擊案現場系列報導 3
踢爆法官暗通惡狼  監院彈劾2法官 2

 這時,有評審建議針對天下雜誌及中央社這兩件烏克蘭戰爭報導再進行討論。該評審特別推薦中央社「烏克蘭戰火百日」,認為該報導是台灣媒體少數進入烏克蘭境內報導的作品之一,其特殊之處在於找到台灣志願軍進行專訪,除有難度,報導戰爭中與台灣相關的人事物,能讓台灣讀者對這場遠距離戰爭產生親近性。評審也特別指出,多數媒體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外電處理重大國際新聞,中央社能派記者前往採訪,帶回具有台灣觀點的第一手訊息,值得肯定。

 經過彼此說服及拉票,情勢逆轉,原本投給「俄羅斯烏克蘭開戰,會殃及台灣嗎?」的評審決定改投「烏克蘭戰火百日」。最後決定由「誰住城中城?」、「恩恩案心碎錄音檔全曝光」、「封鎖中國」及「烏克蘭戰火百日」這四件作品入選本屆突發新聞獎。

 

 

特寫新聞獎

接著討論特寫新聞獎,經過兩階段評選,複審作品名單如下(依序位和排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照顧殺人

願景工程基金會、

聯合報

親愛的憂鬱症家人 商業周刊
從〈馬克賽門獨家告白〉到〈一粒蘋果不死〉系列報導 鏡週刊
台中105號碼頭 菱傳媒
澳門政經大變奏 端傳媒
【帶病生活】十萬瘋人在社區,出院後的生活支持在哪裡?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 報導者
台灣AV產業大揭密 NOWnews今日新聞
誰來給孩子一個家 親子天下
「當青春遇上癌症,依舊勇敢前行」數位專題 康健雜誌網站
瘋狂的晶圓島 商業周刊
天真是我的罪 陳健民 鏡週刊
從維園燭光集會到香港社運,五個大陸人在這扇窗口看到真實的中國 端傳媒
【林存農本】抗逆境農林固碳 田園有樹共植豐饒 豐年社農傳媒
【通往何方】系列報導 經典雜誌

 特寫新聞獎參賽作品共82件,評審於初選時選出上述15件作品,為能集中聚焦討論,評審決定再投一次票以縮小範圍。投票方式為從前8名作品中選5件。投票結果:

作品名稱 得票數
照顧殺人 7票
從〈馬克賽門獨家告白〉到〈一粒蘋果不死〉系列報導 7票
親愛的憂鬱症家人 6票
台中105號碼頭 5票
澳門政經大變奏 4票
「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 2票
【帶病生活】十萬瘋人在社區,出院後的生活支持在哪裡? 2票
台灣AV產業大揭密 2票

評審就上述投票結果進行討論。有評審認為,NOWnews「台灣AV產業大揭密」題材特殊少見,難得之處是記者能打入產業網絡、採訪相關人物,個別文章好看。但也有評審認為台灣AV產業的核心問題是「情色+中國資金+黑道博弈」,雖然報導面向很多,但未針對議題核心深入探討,個別文章統整起來不夠深入完整,人物特寫仍未到位。

接著討論聯合報的「照顧殺人」。評審認為,此報導將聚光燈從被照顧者轉移到照顧者身上,探討照顧者因現實因素或對照顧職責過於執著,產生類似心理學上的「隧道視覺效應」,即使非常痛苦但也無法擺脫照顧枷鎖,終而發生殺人悲劇。議題重要、報導結構完整,凸顯照顧工作已成家庭內困境,社會體系未能即時出手支持,是個人困境,但也反映出集體困境。

另一件與照顧者相關的,是商業周刊「親愛的憂鬱症家人」。此作品聚焦憂鬱症患者身旁的陪伴者,以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陪伴妻子走過憂鬱深谷的故事起始,探討如何陪伴、同理及應對。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特別之處在於,從企業及職場角度切入,報導企業如何因應、提供憂鬱症患者哪些協助,及一般人在職場中如何面對及陪伴憂鬱症同事。另一位評審也表示,憂鬱症主題多為健康類雜誌所報導,商業周刊作為財經類雜誌能找到新角度,提供實用知識及方法,難能可貴。本作品對科技部陳良基前部長的故事描寫細膩、文筆佳,故事性及說服力強,人性化的敘事角度,對疾病去汙名化很有幫助。

鏡週刊的「從〈馬克賽門獨家告白〉到〈一粒蘋果不死〉系列報導」這件,關注港蘋被迫關門後的香港新聞自由、新聞資料送中及記者處境等第四權收緊現況,獨家專訪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評審認為,專訪對象為掌握不為外界所知之內情的核心人物,對於解惑台蘋可能發展很有幫助。也有評審提到,鏡週刊另一件主題同為香港的作品「天真是我的罪-陳健民」,認為此文為今年參賽作品中少見的純人物特寫,文筆好,能寫出「後香港」時代人物的困頓與理想,但也有評審認為,此文可惜之處是只處理受訪者的述說,缺乏資料蒐集或其他人的訪問來加深對報導對象的不同面向理解。

接下來討論菱傳媒「台中105號碼頭」。評審認為,此報導揭露台中紅、黑兩派聯手取得台中港105號碼頭經營權之內幕,剖析地方派系綿密且錯綜複雜的政商關係。報導完整、具影響力,也特別肯定記者有勇氣能承受壓力。

Right Plus多多益善【帶病生活】十萬瘋人在社區,出院後的生活支持在哪裡?一作,雖也有評審推薦,但其標題及內文以「瘋人」指稱精神障礙患者,違反去汙名化精神,也與報導本意相違背,讓評審們甚為在意,提醒不論是下標或寫作都應多注意用詞。此外,也有評審認為,該報導提倡社區入家雖好,但撇除重要的醫療問題不議,較為可惜。

報導者的「『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則因議題重要,獲得評審再推薦。評審認為,安置機構中受侵害的孩子是弱勢中的弱勢,該作品能關切這群無法自己發聲的受害兒童,取得相關當事人信任受訪,值得鼓勵。另外,端傳媒的「澳門政經大驟變」聚焦澳門政治經濟緊縮加劇的最新變局,訪問民主派人士、博彩從業人員等,細筆勾勒,說服力與影像感十足。

討論過後,評審們決定由「照顧殺人」、「從〈馬克賽門獨家告白〉到〈一粒蘋果不死〉系列報導」、「親愛的憂鬱症家人」、「台中105號碼頭」、「澳門政經大驟變」及「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6件作品入選特寫新聞獎。

 

 

解釋報導獎

接著討論解釋報導獎,經過兩階段評選,複審作品名單如下(依序位和排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報導者

誰偷走你口袋的錢?解密一頁式詐騙

公視P#新聞實驗室

誤點的台鐵改革:從普悠瑪到太魯閣,擦不乾的眼淚

報導者

全球半導體決戰2023

財訊雙周刊

台灣電網危機

今周刊

戰爭與和平:烏克蘭、俄羅斯和台灣的我們

報導者

【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美國挺台 虛與實

天下雜誌

重建半導體供應鏈 致命弱點

Nikkei Asia, Nikkei Inc.

DeepFake 與數位性暴力

法律白話文運動

東京奧運會中的台灣系列

端傳媒

砂石業竊占國土

NOWnews今日新聞

通膨食代來臨!政府不承認、業者不敢談,民眾卻很有感的物價漲潮來襲

食力foodNEXT

深度解讀元宇宙

數位時代

土地正義三百年

聯合報數位版

解釋報導獎參賽作品共78件,評審於初選時選出上述15件作品,為能集中聚焦討論,評審決定再投一次票以縮小範圍。投票方式為從前8名作品(有同分作品,因此前8名共9)中選5件。投票結果:

作品名稱

得票數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6票

台灣電網危機

5票

美國挺台 虛與實

4票

誰偷走你口袋的錢?解密一頁式詐騙

3票

誤點的台鐵改革:從普悠瑪到太魯閣,擦不乾的眼淚

3票

【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3票

重建半導體供應鏈 致命弱點

3票

全球半導體決戰2023

2票

戰爭與和平:烏克蘭、俄羅斯和台灣的我們

1票

評審們接著就上述獲得三票以上之作品進行討論。有評審認為,詐騙是當代的指標議題,報導者「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將不斷演進的詐騙形式作細部切片,呈現其科技化、國際化及供應鏈形態,採訪到詐騙集團的操作內幕,揭露詐騙者的邏輯、手法,報導可讀性高、容易理解。

另一件同樣關注詐騙議題的公共電視P#實驗室的「誰偷走你口袋的錢?解密一頁式詐騙」報導,則設計互動式情境,用創新模式與閱聽眾溝通,幫助讀者對一頁式詐騙來龍去脈有更好的理解,也讓評審感到驚艷。

報導者另一件作品「誤點的台鐵改革:從普悠瑪到太魯閣,擦不乾的眼淚」,持續關注台鐵兩次重大事故後的改革問題。包括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官方版體檢報告與改善標準進行核實,檢視台鐵公司化草案的缺失與疑義,及運安會調查報告未落實科學實驗等。評審認為,報導除能凸顯問題,也將專家各項建議分門別類,並運用圖卡,解釋報導具說服力,可讀性高,且發揮影響力。

今周刊的「台灣電網危機」也獲得很好的評價。評審認為,電是重要民生需求,電網問題是重要議題,但又高度複雜不易理解,是解釋報導可發揮的題材。此作品點出全台各地輸配電設備「有電,但送不進去」的問題-老舊高壓變電所運量滿載,新的變電所做為社區嫌惡設施而無法動工。把區域電網及六都行政區的問題細節揭發出來,可以落實到每個人居住的社區範圍來關心及接近這個議題,是這件報導的一大優點。

接著討論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評審認為,此作品的優點是跨年代爬梳無家者露宿街頭的狀況及問題,報導足跡跨出台北到中南部,提供台灣無家者現況的全貌,報導認真。不過,評審也提醒文章中使用「瘋人」指涉精神障礙患者,十分不恰當,用詞應謹慎。

評審認為,天下雜誌的「美國挺台虛與實」一作,題目恢宏且切合台灣迫切需要瞭解美國意向之現實,特別是在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加大恫嚇力道之際。此作品先調查台灣年輕人對中共犯台及美國挺台的看法,再一層一層系統性分析,包括訪問美國重要智庫及評論者,透露內政才是美國外交的決定性因素。評審認為,過去台灣媒體對美國政治的關注,多將焦點放在美國總統身上,此報導側重其內部政治角力對台灣乃至印太地區的影響,提供讀者以更豐富的面向觀察此議題,報導即時且切合需要,團隊具有處理大議題的專業能力。

最後討論日經亞洲的「重建半導體供應鏈致命弱點」。評審認為,兩位記者花多個月時間進行跨國採訪,率先指出半導體供應鏈的缺料危機,專業且具國際視野、報導詳盡。評審並特別肯定台灣記者在外媒的優秀表現。

討論至此,入選作品呼之欲出,評審們決定由獲得三票以上之七件作品入選解釋報導獎,包括:「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台灣電網危機」、「美國挺台 虛與實」、「誰偷走你口袋的錢?解密一頁式詐騙」、「誤點的台鐵改革:從普悠瑪到太魯閣,擦不乾的眼淚」、「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及「重建半導體供應鏈 致命弱點」。

最後,評審也特別提醒解釋報導的文字可看性很重要,如果解釋到讀者看不下去,就失去報導的原意,上述入選作品皆有可看性高之優點。

 

新聞評論獎

接著討論新聞評論獎,經過兩階段評選,複審作品名單如下(依序位和排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陳嘉宏時事專欄:這些人,那些事

上報

陳良榕專欄

天下雜誌

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

風傳媒

追求台灣文化新展現

聯合報數位版

少子化風暴、競爭力迷思衝擊下的教育現場

《獨立評論@天下》

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

報導者

台灣警界現象之怪現狀

聯合線上鳴人堂

苦等 15 年,精神衛生修法徒具形式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劉文:台美教會槍擊案——中美衝突下失語的台灣傷痕,與受限的仇恨框架

端傳媒

專欄【弄髒電影史】

BIOS monthly

獸醫用藥爭議與修法

聯合線上鳴人堂

俄烏戰爭的國際現實倒影:德國「俄夢」醒了沒?

報導者

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共44件,評審於初選時選出上述12件作品,為能集中聚焦討論,評審決定再投一次票以縮小範圍。投票方式為從前8名作品中選3件。投票結果:

作品名稱

得票數

陳良榕專欄

5票

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

5票

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

3票

陳嘉宏時事專欄:這些人,那些事

2票

台灣警界現象之怪現狀

2票

苦等 15 年,精神衛生修法徒具形式

2票

追求台灣文化新展現

1票

少子化風暴、競爭力迷思衝擊下的教育現場

1票

接著評審就上述結果進行討論。評審認為,新聞評論首重觀點、文字及是否扣緊新聞議題,並提醒新聞評論為春秋之筆,若有臧否人物應謹慎。

首先討論天下雜誌「陳良榕專欄」。有評審認為,作者為20多年資深科技記者,對科技產業細節及歷史掌握清楚,對產業變遷中的人、事、物故事及來龍去脈熟稔,寫作時信手捻來引經據典,能帶入科技史典故,具歷史縱深。評論形式具個人風格、文字深入淺出,可讀性高。另一位評審也肯定其評論結構完整、邏輯推論建構細緻。評審表示,有的評論作品看起來單薄,其因在於事實及專業資料不足,用孤立的證據推導,結論自然單薄,但「陳良榕專欄」能夠細緻地一層一層推進資訊來達成最後結論,論證完整、具說服力。

對於環繞俄烏戰爭進行選題的風傳媒「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評審認為,本系列評論選材及立論特別,在眾多俄烏戰爭評論中顯得特殊,可讀性高。作者長期深耕國際新聞領域,除能抽絲剝繭分析事件,還能用曾發生過的事情推演未來可能的發展,具啟發性。

報導者的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為少見的體育評論,聚焦運動所涉及的不同面向議題。評審認為,系列評論面向多元、深入淺出,能引導讀者思考事件或現象背後的嚴肅議題,文字雖不若專業評論者熟練,但能打開讀者視野、拓展評論寫作範圍。

此外,也有評審提出聯合線上鳴人堂「台灣警界現象之怪現狀」一作,認為作者具檢察官背景,基於過去在法界之見聞,專欄文章揭露許多警界執法問題,包括警察內部績效競爭、為高層個人服務、臥底找業績等,內容具內幕性。但也有評審認為,此系列評論文字功力稍弱。另一件第一線工作者針對專業議題所作的評論,為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苦等15年,精神衛生修法徒具形式」。評審認為,該系列文章呈現第一線長期社工的觀點,非常珍貴。

討論至此,評審共識決定,由得票數前三名之作品入選新聞評論獎,分別為陳良榕專欄」、「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及「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

 

第三次評審會議

決選會議前,評審重新審閱各獎項入選作品後予以排序,排序統計結果做為會議討論之參考。

突發新聞獎

首先討論突發新聞獎。排序統計結果為:

作品名稱

序位和

誰住城中城? 

11

烏克蘭戰火百日

19

封鎖中國

19

恩恩案心碎錄音檔全曝光

21

討論一開始,有評審先為天下雜誌「封鎖中國」拉票。評審認為,中國封城仍是進行式(註:決選會議於2022/11/3召開,當時中國尚未解封),近期發生鴻海鄭州工廠工人徒步返鄉事件,再度引起世界高度關注中國現況。此作品雖是五月份的突發新聞報導,但過了幾個月仍具有參考價值,凸顯報導的趨勢性及引導性,中國封城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很大,議題重要性不言可喻,加以報導格局在本獎目前所有入選作品中算是最大的,因此極力推薦此作。

有評審表示,自己也在「誰住城中城」「封鎖中國」兩件作品中難以抉擇。不過,前者比較符合突發新聞強調的非預期性概念,記者能在極短時間內、在混亂的火災現場,透過遺屬及對面大樓住戶的深度訪談,凸顯城中城的產權有多複雜,也能表現受訪者的人生故事,不只展現記者對人物故事的深刻感性,敘事方式及文字也很到位。缺點是,在討論重建及都更問題時,沒有進一步追問受訪者法規問題及幾種可能作法的具體內涵,讓缺乏背景知識的讀者不易掌握重點。另外,未能採訪到城中城住戶或房東等當事人,也是缺憾。

對前述評審的意見,有評審回應表示,大火發生後住戶都離開,遑論房東,記者能找到對面大樓住戶,透過訪問及照片,讓讀者能想像生活其中的樣態,及穿過所有「乳酪破洞」掉入慘劇的必然性,有其在事件現場善於變通的本事。另一位評審也肯定,「誰住城中城」能在事發三天就做出完整報導,不只挖掘很多故事,還能跟議題混合討論,結構完整,文筆具魅力,可讀性高。「封鎖中國」是優秀的特寫報導,雖然也接近事情發生當下,但整體報導時間拉得比較長,即時性不若「誰住城中城」強。

接著有評審為中央社「烏克蘭戰火百日」拉票。評審認為,台灣記者出現在國際新聞現場已經很少,能作出台灣觀點的報導特別珍貴。雖然新聞樣貌無法像國際大媒體那麼多樣,但能在第一時間派記者到現場已值得鼓勵。

另一位評審也肯定「烏克蘭戰火百日」做出第一手報導,但也觀察到,台灣媒體在處理高強度突發新聞時,為了快速反應、掌握全局,會盡量收集更多資訊、發更多稿子,而忽略較花時間的個別人物深度採訪。其以BBC處理烏克蘭戰爭為例,BBC記者跟著罹難者家屬認屍、處理後事等紀錄完整過程,一天發一篇稿,這類報導的張力反而更高。評審感嘆,台灣記者水準其實不比國際媒體差,但媒體體質及環境常常沒有給記者足夠的資源、機會表現。

另外也有評審認為,今年報名突發新聞獎的作品專題報導的性質相對明顯,真正緊跟、即時反應事件發展的daily news反而不多。

「突發新聞獎」獎勵媒體對非預期事件的快速反應及正確報導,「誰住城中城」在大火發生後三天完成,在所有媒體還在報導警方說法、釐清事件發生原因時,能做出相對深度完整的報導,獲得多數評審青睞。最後,在所有評審確定討論後仍不更動原始排序下,決定由「誰住城中城」獲得本屆「突發新聞獎」。

 

特寫新聞獎

接著討論特寫新聞獎。排序統計結果為:

作品名稱 序位和
照顧殺人 15
親愛的憂鬱症家人 15
台中105號碼頭 23
「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 27
澳門政經大變奏 31
從〈馬克賽門獨家告白〉到〈一粒蘋果不死〉系列報導 33

評審們為心目中優秀的作品拉票。

有評審認為,願景工程基金會「照顧殺人」的優點是議題重要,一般關心的是被照顧者,照顧者的處境則很少被正視,報導團隊的新聞感很強,能切入社會大眾非常有感,可是還未被主流媒體關注的社會現象。報導面向完整,雖然個案略有不足,但能提出讓大眾思考的角度及方向。

接著討論菱傳媒「台中105號碼頭」。有評審表示,媒體為揭發弊案內幕所採行的跟蹤、踢爆、調查等行動,通常對象是政府,雖然在威權政府時代有其危險性,不過政治民主化後,踢爆白道是媒體對社會大眾凸顯自己第四權角色之美事,風險已低。但從過去威權時代到現在,仍影響台灣政治的暗黑勢力,卻很少能被監督,媒體記者忌憚不當勢力壓迫的故事偶有所聞,此作品不只是有勇氣,而且內容札實、報導精準、具影響力。

也有評審肯定報導者「信任的人卻背叛我」。本作品討論安置機構中的性侵問題,關注弱勢中的弱勢。記者從108年開始長期追蹤此案,能說服已入罪或正受調查中的重要關鍵人物受訪,採訪具有難度。

另一位評審認為,特寫新聞主要特色是從人物或現象切入去探究議題,《商業周刊》的「親愛的憂鬱症家人」,從人物故事切入,再帶入醫療端、職場,分析患者保留工作回歸社會的重要性,並凸顯企業的責任及職場中互相關懷的重要。記者文筆佳,人物故事寫情、寫景動人心弦,透過人物特寫,讀者可以很快進入情境及議題核心,對憂鬱症去汙名化也有助益。報導提供企業具體作法,並引介資源,具實用性。

討論之後,評審決定就前四件作品再次進行排序,序位和結果為:

作品名稱 序位和
親愛的憂鬱症家人 13
照顧殺人 19
台中105號碼頭 19
「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 19

根據排序結果,最後由「親愛的憂鬱症家人」勝出,獲得本屆「特寫新聞獎」。

 

 

解釋報導獎

接著討論「解釋報導獎」,排序統計結果為:

作品名稱 序位和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11
誤點的台鐵改革:從普悠瑪到太魯閣,擦不乾的眼淚 23
美國挺台 虛與實 26
誰偷走你口袋的錢?解密一頁式詐騙 27
台灣電網危機 29
重建半導體供應鏈 致命弱點 31
【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42

序位和第一名的報導者「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共有五位評審給第一名。評審們認為,此作品報導內容非常札實,對詐騙產業鏈相關人物作第一手採訪,曝光操盤手及仲介內幕,拆解詐騙手法,兼具廣度、深度及難度。這篇報導若由一位完全不了解,且害怕被詐騙的人來閱讀,可以讓其對詐騙產業的網絡及運作有所認識,並獲得辨識的能力及知識。可以說,達到了開拓讀者眼界,使其瞭解原先不了解的議題的解釋報導的目的。

另一位評審呼應表示,透過此作品,一改他過去認為受騙者多為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原來有百分之六十受騙者的年齡在20-40歲之間,且不乏高學歷者。該報導也促使警政單位調整原先處理類似詐騙案件的消極與被動態度。其他優點包括,網頁介面設計精良,對新世代的閱讀者有吸引力。

另外兩件各獲得一位評審給予第一名的作品是:公共電視「誰偷走你口袋的錢?解密一頁式詐騙」及日經亞洲「重建半導體供應鏈致命弱點」。評審說明前者突出之處在於,報導手法新穎;後者優點則為議題重要,且為台灣記者在外媒所做的報導,呈現台灣、區域乃至全球供應鏈的產業現況,具專業難度。

最後在評審高度共識下,一致同意由「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獲得本屆解釋報導獎。

 

新聞評論獎

最後討論新聞評論獎。排序統計結果為: 

作品名稱

序位和

陳良榕專欄

10

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

15

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

16

評審們先整體討論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情況。有評審認為,新聞評論難免夾敘夾議,是因為評論一定要先對新聞本身有所瞭解及掌握,為讓讀者進入狀況,一定會先「敘」事,但作者的論點及觀點更為重要,因此必需要有「議」。一般而言,社論是最典型的新聞評論。

評審表示,新聞評論獎是所有文字類獎項中最難評的,因為參賽作品狀況不一:有的是系列評論,品質參差不齊;有的只送一、兩篇,過於單薄;有的專欄作品則新聞性不足;有的寫作隨興,比較像隨筆加意見,體例不夠工整,或缺乏明確觀點及說服力。但也有評審認為,除了傳統嚴謹的社論,新形式的評論,只要對新聞議題或事件、人物有觀點,就符合給評論獎的要件。

此次入選的三件作品,都是較符合評審心目中所定標準的,且各有不同專業,評審們因此再次詳細討論、比較。

針對報導者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有評審認為,此系列評論雖能古今中外旁徵博引,但作者較少直接明確指出觀點,而是透過其所引述的事實來說話。例如:「運動抵制」一文,以各國歷年抵制的做法不同,批評抵制是多重標準,並以有人沒被抵制,暗示有人被抵制的不公平。評審認為,各國價值觀不同、歷次情況不同,多方權衡結果自然不同,評論抵制的對錯,應該要以個案分析來看決策的脈絡、效果,以判斷決策品質,而不是以各國時而抵制、時而不抵制來批評抵制是錯誤的。若能直接指出標準為何,讀者才能判斷此標準的公平與否。如果把「議」藏在「敘」裡,容易發生作者想以隱藏在「敘」中的「議」來引導讀者的現象,但對讀者不夠清晰透明。

另一位評審則認為,該作品雖然觀點上互有矛盾,但也彰顯了運動世界的複雜性,系列評論文章從政治面、社會面及身體與心理、性別及跨性別等切面著手,打開了豐富且多皺褶的運動世界,雖然不一定能彼此鑲嵌,甚至互有矛盾,但成功地呈現了運動的現實,討論具縱深,文筆雖不甜美,但能抽絲剝繭,提供讀者一個特別的運動視野。

在風傳媒「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俄烏戰爭評論集」部分,評審認為,作者有很好的觀點,但觀點論述所占篇幅較少,未能進一步申論。例如:因為抵制普丁,所以很多知名指揮家及演唱家取消今年演出,作者認為藝術自由是建立在民主政治之上,藝術非與政治無涉,此觀點雖佳,但缺乏申論、篇幅太少,殊為可惜。部分文章雖偏向對外電報導的分析,不過所關照面向在眾多烏克蘭戰爭評論中少見,具有特殊性。

最後,討論天下雜誌「陳良榕專欄」。評審認為,本作品優點頗多,在第二次評審會議上已陳述很多。若求全責備的話,其評論文章點出不少重要議題,但結論有時卻略顯去問題化。例如,提到南投信義鄉小學新生有高比例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原因竟是家長沉迷手機未盡親職。文中提到,網路上的勸誘科技有上百種,讓人容易沉迷。故事最後,是由老師建議家長裝設監控軟體而歡喜落幕。評審認為,底層社會遭受「數位毒品」危害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查,停在科技解決的層面上,弱化了社會面的問題意識。

三者綜合比較,有評審認為,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為國際新聞評論,難免引用較多二手資料;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的作者為學者,對資料收集、趨勢甚至是歷史掌握相對厚實;「陳良榕專欄」為資深記者,掌握較多第一手觀察,科技新聞評論的閱讀門檻較高,以人物切入議題方便讀者入門,作者文字純熟,具深入淺出的功力,在寫作時也能與職涯採訪所獲專業及資訊做對比及連結,是一大優點。

討論至此,評審們再次針對三件入選進行排序,排序結果: 

作品名稱

序位和

陳良榕專欄

13

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

13

從關鍵議題、關鍵趨勢到關鍵人物——2022年俄烏戰爭評論集

16

由於「陳良榕專欄」Long game—戰爭、疫情、奧運會,運動員的多重宇宙同分,評審針對這兩件作品再舉手投票一次,最後「陳良榕專欄」獲得四票勝出,拿下本屆「新聞評論獎」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