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攝影類系列新聞攝影獎|烏克蘭戰地紀實警示台灣年輕世代 張乾琦〈前線的前線〉獲獎

劉艾波|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湛藍的夜空籠罩大地,荒野上矗立著兩只烏克蘭國旗,遠方似乎是敵軍的燈火。難民的淚水、窗戶上的彈孔和持槍的士兵交織成一幅滿目瘡痍的戰地景象。這是本屆新聞攝影類系列新聞攝影獎得主張乾琦的作品〈前線的前線〉。
新聞攝影類系列新聞攝影獎得主張乾琦發表得獎感言。
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台灣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下一個可能遭到強鄰侵略的國家。因此,張乾琦要透過觀景窗和快門,為台灣的年輕世代紀錄這場由俄羅斯發動的邪惡侵略,是如何為歐洲帶來巨變,並作為台灣面臨強權威脅的警惕。
拍攝期間,張乾琦見到了烏克蘭從集體情緒到策略面,社會每個階層都展現出高度團結,同時團結了歐洲和全球多數的民主國家。烏克蘭贏得民主陣營的支持與尊敬。
張乾琦(左)從新聞攝影類獎項評審劉振祥(右)手中接下獎座。
張乾琦在致詞感慨,他從事的攝影工作總是在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時刻,往別人逃離的方向逆向前行,在前線用影像去紀錄眼前發生的一切。特別是面對俄烏戰爭,身為台灣出生、長大,在國外從事紀實攝影的人,張乾琦相信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紀錄、報導這場他認為是不公不義的入侵。
烏克蘭人:自己的戰爭自己打 4300萬人一條心
「他們一直在強調,自己的戰爭自己打。」張乾琦說,他深受烏克蘭人民團結的意志感動:「在過去三十幾年的拍攝裡,我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老老少少、上上下下,四千三百萬人一條心。」
「台灣需要感謝烏克蘭,因為俄羅斯的入侵,台灣爭取到更多時間和空間。」張乾琦強調。
「如果台灣遭受到攻擊,我們會有不計代價的團結,抵抗的意志和勇氣嗎?我會收起我的相機,然後拿起步槍嗎?」這組照片是攝影者自身的投射,憂心台灣未來的警示之作。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進行,張乾琦還會再前往當地,因為記錄這場入侵行動「是一個需要持續做的拍攝計畫」。他也期許,自己的報導計畫將能環環相扣地建構出更大的歷史圖像,為台灣的年輕世代帶來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