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胡慕情×林建勳×朱翊瑄|讀者感同身受才會想理解並行動 數位敘事考驗記者策展能力 互動網站讓讀者發揮影響力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關於本文: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邀請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入選的六件作品創作團隊,分享其專題的發想理念、製作過程及感想,也互相交流對數位敘事報導的觀察與看法。評選出這些「新聞敘事創新獎」優秀作品的五位評審也與會講評,以讀者視角分享這些新型態報導帶來的驚喜與啟發,並提出改進建議。
此次於論壇上分享的六件作品主題與形式多元,包括《報導者》製作的〈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READr》製作的〈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與〈走過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劫後人生〉、《天下雜誌》製作的〈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鏡傳媒》製作的〈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公視P#新聞實驗室》製作的〈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以及《窩窩》製作的〈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本文為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系列報導的第二篇報導,主要記錄《鏡傳媒》、《公視P#新聞實驗室》、《窩窩》專題製作團隊的分享內容,以及評審的回饋與建議。
首篇內容:〈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柯皓翔×李又如×李郁欣|圖文搭配契合度比畫面豐富度重要 記者要抵抗故事誘惑 視覺化呈現新聞走向〉
鏡傳媒〈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聲音、圖像與文字結合的美學 談全球暖化與珊瑚白化
《鏡傳媒》團隊的這個作品,是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得主。此專題結合海洋生物錄音與水溫年度變化電子音,帶領讀者了解全球暖化與珊瑚白化的議題。
《鏡傳媒》文化組採訪主任胡慕情表示,當初選擇這個主題,是出於自身對海洋的熱愛,以及長期在環境議題的耕耘。2020年,珊瑚白化狀況嚴重,帶給她強烈的衝擊,認為應該要報導這件事。然而,由於珊瑚白化速度驚人,許多媒體已爭相報導,削減了她製作專題的慾望,「在社群時代,如果沒辦法找到新的形式、挖掘得更深入,文字基本上就是出生即死的。」
後來,胡慕情觀察到,其他媒體發布的聳動影像固然能引起讀者迴響,但無法真正引起讀者長期追蹤此議題的興趣。「讀者沒辦法感同身受就不會想去理解,沒有理解就沒辦法去行動。」因此,她決定結合其他媒材,讓讀者能有更沉浸的閱讀體驗。她認為「水下錄音」對多數人而言是陌生的媒材,因此能提供更多想像空間,也能打破同溫層吸引讀者目光。
豐富的聲音雖然能帶來多元想像,然而,胡慕情表示,「傳播是有標的性的,我們必須去思考媒材之於讀者到底是什麼意義。」因此,專題中除了收錄豐富的聲音,也有文字敘述讓讀者能辨別聲音來源。她認為,即使文字報導在數位時代已不再能掌控全局,但新媒材對讀者而言仍然陌生,因此仍須透過文字作為基底,與其他媒材搭配呈現。
胡慕情也強調,要以融媒體形式呈現專題,記者不僅是文字的撰寫者,也須擁有編輯的思維。因此,她將部分文句轉變成圖說形式,伴隨著圖片與聲音,帶領讀者逐步認識海洋,讓專題呈現豐富多元的核心意義。
這是胡慕情第一次嘗試融媒體形式的報導,她坦言,由於自己以文字為專業,較缺乏其他技能,因此在與其他職位的夥伴溝通時,要付出較多心力磨合,才能準確表達自己對專題美學的想像。此外,由於水下錄音是較少人從事的領域,他們花費許多時間才取得足夠的音源;在照片方面,也因為公司沒有水下攝影的人才,只好多方尋求他人授權。
即使對內或對外的溝通成本皆相當高,胡慕情仍不忘對報導細節真實性的堅持。她舉例,影像與配音應該要一致,例如影像出現的是海膽,聲音就不能是魚。「就算沒有任何讀者會發現,也應該這樣做。」她強調,「因為真實是有意義的,尤其它是一個科學的專業。」
公視P#新聞實驗室〈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軍事專業議題圖像化 動態更新延長數位專題壽命
《公視P#新聞實驗室》團隊以資訊圖表為背景,將軍事專業名詞圖像化,並輔以文字解釋,帶領讀者了解共機擾台議題。前《公視P#新聞實驗室》數位編輯林建勳表示,專題出發點很單純,2020年8月,共機頻繁擾台,他們想知道共機繞台的動機與影響。此外,當時《公視P#新聞實驗室》仍是公視裡新成立不久的單位,想嘗試多元的報導形式,因此便決定以數位敘事專題的形式呈現。
製作專題的過程挑戰重重,連蒐集必要資訊都十分困難。林建勳說明,許多資料如共機數量、路線等,國防部皆表示其為國防機密、無可奉告。幸而他們後來發現,國防部有將這些資料彙整進公開的國防報告,「那時候就非常考驗資料爬梳的能力。」林建勳解釋,國防報告僅有PDF檔,要擷取所需資訊十分不便,他笑說:「這部分非常『工人智慧』。」甚至在比對數年的資料後,發現有出入之處,還需另外詢問專家學者。
林建勳也發現,數位敘事專題的寫作邏輯,與一般文字新聞的線性、倒三角寫作完全不同。如何吸引讀者閱讀長篇專題、讓讀者停留在專題的時間長一些,都很考驗記者的數位策展能力,過程中也需與不同職位的夥伴持續溝通。他強調:「整個團隊互相討論,是數位敘事非常重要的一環。」
此外,由於兩岸關係仍會持續變動,林建勳說明,在設計專題時,還需考慮哪些是固定內容,而哪部分的資訊需要不斷更新。「我們不希望這個專題只有一個禮拜的壽命。」他表示,希望能透過動態的數位策展,延續專題的閱讀價值。
窩窩〈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機車騎士情境動畫呈現餵養衝突 加入投票問答增加讀者互動
《窩窩》團隊以生活化的情境插畫與動畫形式,呈現流浪動物餵養管理議題,並透過投票問答增加網站互動性及收集讀者意見。《窩窩》主編朱翊瑄表示,這個專題已有一系列文字報導,但考量此議題既複雜且具爭議性,因此希望能製作一個專屬網站,讓讀者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了解議題,引起讀者興趣與討論。
朱翊瑄解釋,餵養議題之所以具爭議性,是因為餵養與衝突的關係並非「A事件誘發B事件」,而是餵養事件不斷發生,逐漸疊加成衝突。產生的問題是人類生活被干擾,犬隻與其他生態也可能受到影響。
「給牠(流浪動物)一餐,需要被管理嗎?」一進入網站,《窩窩》就拋出這個問題,邀請讀者投下自己的想法,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人投票。接著,便是以機車騎士為主角的情境插畫,還原真實街頭狀況,呈現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餵養狀況。例如有些人是起於憐憫之心而餵食流浪動物的「愛心派」、有些是順手餵食廚餘的「廚餘派」,以及基於宗教行善理念餵食的「功德派」等。
而在主角機車騎士不慎撞到一隻流浪狗而摔車後,便帶出此專題想討論的重點:因餵養而起的各種衝突,包括人人衝突、人犬衝突或犬獸衝突等。並提出可能作為解方的現行法規,最後以多選題形式,讓讀者回答自己對於「餵養是否需要管理」的看法。
朱翊瑄分享,加入讀者互動的網站有助於行銷,也更能讓讀者接受較硬的知識。《窩窩》記者陳信安也肯定網站的雙向互動性質,「比較不會是我們一直丟資訊給讀者,對我們來說也是蠻好的意見回饋。」她也補充,他們後續也將收集到的讀者投票數據,提供給管理餵養的農委會參考,讓讀者的聲音能有機會發揮影響。
評審講評:適合的敘事形式重於技術本身 讀者體驗也應納入設計考量
評選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的五位評審也與會講評,分享其對參賽作品的觀察,與數位敘事專題的發展建議。
與會評審包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江亦瑄、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新聞工作者黃哲斌、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謝吉隆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宇君。
評選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的五位評審也與會講評,分享其對參賽作品的觀察,與數位敘事專題的發展建議。(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江亦瑄提醒,製作數位敘事專題時,需保有社群思維,思考如何擴大報導的影響力;以及在設計專題呈現方式時,要考量讀者的閱聽體驗。此外,她也提出將設計工具與資料共享的建議,讓這些資源成為其他人也能使用、但不影響原創作者權益的模板。
「現在的媒體必須很清楚什麼題目要用數位的方法、什麼不用。」李怡志指出,隨著多媒體工具的發展愈加成熟,找到適合的呈現形式比使用新科技更加重要。他也同意林建勳和胡慕情提及的,在製作數位專題時,敘事方式與工作型態都與文字專題截然不同,還需要時間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因此,他也提出,如何彙整在摸索過程中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以及如何將投入的成本轉化為可見的成效,是數位專題的製作團隊需要思考的課題。
黃哲斌以其對參賽作品的觀察,提出三個建議。第一個挑戰是數位敘事的技術日漸進步,如何找到創新的突破點;其次是如何在閱聽人注意力極其有限的時代中,以最適合的敘事方式吸引讀者目光;最後則是由於每個媒體所擁有的資源不同,不見得大家都要長期投入做大規模的數據新聞,他舉例,像是《鏡傳媒》的〈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專題,以及《窩窩》的〈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即是以其創意形式而非大量數據取勝。
謝吉隆首先肯定參賽作品的水準日益提升,並讚許《鏡傳媒》的〈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專題不僅設計完整,「甚至帶進來一種美感的體驗。」他也指出,如今在評價數位專題時,重點已不會放在其使用新技術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視內容的品質。因此,他也建議,數位專題的製作團隊要思考如何「把故事說好」,以及如何將數位技術與文字內容搭配得宜。
鄭宇君則表示,「新聞敘事創新獎」是一個衡量整體性的獎項,入圍作品既要有優異的敘事能力、又要能在形式上創新。她肯定每個作品都讓人驚喜,能將豐富的內容以濃縮的形式呈現,但她也指出,如何讓對新聞不太熟悉的一般讀者也能體會其箇中妙趣,是製作團隊所需考量的一部份,「我覺得這是雅俗的拿捏,怎麼做得很精彩又去兼顧大眾讀者,這是兩難。」因此,她也認為,培養讀者的媒體素養與閱讀品味,也是提升新聞環境品質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