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柯皓翔×李又如×李郁欣|圖文搭配契合度比畫面豐富度重要 記者要抵抗故事誘惑 視覺化呈現新聞走向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關於本文: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邀請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入選的六件作品創作團隊,分享其專題的發想理念、製作過程及感想,也互相交流對數位敘事報導的觀察與看法。評選出這些「新聞敘事創新獎」優秀作品的五位評審也與會講評,以讀者視角分享這些新型態報導帶來的驚喜與啟發,並提出改進建議。
此次於論壇上分享的六件作品主題與形式多元,包括《報導者》製作的〈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READr》製作的〈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與〈走過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劫後人生〉、《天下雜誌》製作的〈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鏡傳媒》製作的〈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公視P#新聞實驗室》製作的〈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以及《窩窩》製作的〈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本文為2022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系列報導的首篇報導,主要記錄《報導者》、《READr》及《天下雜誌》專題製作團隊的分享內容。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擔任主持人,她於開場時表示,數位敘事新聞是近年來的新趨勢,「這是生機蓬勃、非常有企圖心和上進心的領域。」Meta大中華區媒體夥伴經理吳子敏也肯定獲獎作品的用心與創意,並指出今年是Meta第三年贊助卓越新聞獎,除了支持台灣新聞業外,也鼓勵媒體以創新手法呈現新聞。
報導者〈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運用Google地景工具 以捲動式影片呈現今昔轉變
《報導者》團隊結合Google衛星地圖與歷史照片,以捲動式影片的形式,呈現南鐵東移議題自1995年提出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規劃報告後,25年來的時空演變與事件來龍去脈。《報導者》數據記者柯皓翔擔任此專題的PM(專案經理),他表示,這是他們首次嘗試使用Google Earth Studio製作三維空間影片,再加上內部工程團隊開發的「捲動式影片」工具,使其能於電腦或手機等不同裝置,呈現全螢幕的瀏覽體驗。
柯皓翔將製作此專題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前期、現場、中期與後期。前期時,他們透過Google簡報製作分鏡,他強調,Google簡報的使用在製作專題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過程中涉及大量的討論和想像,共筆工具有助於讓大家腦中的畫面是一致的。」接著,他們利用Google街景圖還原歷史場景,攝影記者則以同樣的視角至現場拍攝,以作為今昔對比的依據。
專題製作的中期開始利用Google Earth Studio製作草稿影片,柯皓翔說明,在製作草稿影片時,需要先取得許多地理圖資,包括各地標的經緯度、台南行政區劃與台鐵鐵路圖資,以及指標案例的位置等。接著將所有圖資整合為kml檔,匯入Google Earth Studio生成影格,再利用FFmpeg套件將影格合成mp4影片檔。一些文字標籤或示意符號,則另外以Adobe Illustrator繪製。後期則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輸出帶有Timecode的mp4影片檔,並套用捲動式影片工具,再將輸出的程式碼嵌入後台。
最後,柯皓翔總結三點製作此專題的心得。他再次強調,Google簡報是十分方便的共享工具;他也認為,專題圖文搭配的契合度比畫面的豐富度重要,無需為了填補空白而硬塞畫面;此外,捲動式影片則提升了影片剪輯的靈活度,有利於滾動敘事的製作。
READr〈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一隻蝴蝶代表一位受難者 以宏觀角度認識受難者多元面貌
《READr》數位專題製作人、記者李又如介紹,這個專題分成兩個部分,入圍卓越新聞獎「新聞敘事創新獎」的頁面,是將一萬多筆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資料繪製成一隻隻蝴蝶,一隻蝴蝶代表一位受難者,上面寫著姓名、罪名與刑期等資料。
李又如分享,蝴蝶的意象是受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啟發。劇中提及希臘神話裡蝴蝶象徵「受盡折磨的美麗心靈」,運用在此專題中的意涵,是代表白色恐怖受難者在苦難中慢慢蛻變出希望。而專題的另外一部分〈走過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劫後人生〉是以專訪形式,娓娓道來四位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封面圖則是用許多受難者的照片拼貼成一張大圖。
回溯專題主題的發想過程,李又如表示,是源自於產品經理與朋友閒聊時的一個疑問:「白色恐怖受難者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比較多?」同事們都回答不出正確答案,讓她發現多數人對白色恐怖歷史的記憶,只停留在表面標籤,而非了解完整的結構與脈絡。
因此,他們決定利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建置的「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以宏觀的角度認識受難者的多元面貌,並進一步分析數據背後的意涵。李又如舉例,他們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其對數據的解讀,如男性受難者高達96%、女性受難者僅有4%的觀察,即用一大群黃色蝴蝶中,只有零星幾隻藍色蝴蝶表現。而這些資料除了能描繪出受難者的整體圖像外,李又如也補充,資料中多次審判的紀錄,也能讓他們建構出加害者的體制結構與權力關係。
在製作專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李又如舉例,如資料分析出來的結果跟原先的想像不同,記者、設計師和工程師就要反覆溝通,討論出符合彼此想像的視覺與文字呈現。此外,李又如也分享,當時的判決書雖然用詞較艱深,但常有曲折離奇的內容,讓記者相當著迷;但為了專題進度,只能先將故事擱在一旁,專心處理數據。她笑說,製作此專題最大的困難,就是「記者要抵抗故事的誘惑」。
天下雜誌〈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四百多個日子持續更新中 每日疫情走向的視覺化呈現
《天下雜誌》團隊的入圍作品,是從2021年5月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開始,每日持續更新的疫情動態數據與圖表。「這個網頁是變形金剛,是可以持續成長的專題。」《天下雜誌》數位策展主任李郁欣表示,這個專題由主編、設計師、工程師和她等四到五個人負責,至今已走過400多個日子。為了快速、靈活地回應疫情發展,不同職位的人要動態協作,而不是傳統的線性分工。
《天下雜誌》數位策展主任李郁欣介紹,〈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專題是從2021年5月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開始,每日持續更新的疫情動態數據與圖表。(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在每日的疫情記者會後即時將數據視覺化,是《天下雜誌》首度嘗試的報導形式。李郁欣解釋,每個時期用來觀察疫情發展狀況的數據不同,以2021年5月本土疫情剛爆發時為例,第一週人們在意主要群聚累積確診數、第二至三週開始關心確診者年齡分布、死亡率與重症率等,第三至四週則希望可以了解疫情熱區的擴散地圖。
李郁欣表示,這個專題不僅讓民眾更方便、快速地閱讀,也能留存政府公布的資料、促進疫情訊息的透明度;同時,他們也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推進政府因應疫情趨勢公開更多數據。此外,他們是當時台灣唯一製作英文版疫情網站的新聞媒體,因此累積了一批英文讀者,時常提供他們改善網站的建議,對他們而言是很好的互動。
網站每日更新的時程看似緊湊,但其實已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規劃。李郁欣說明,2021年1月的部桃群聚事件,是他們最早的試金石。他們花了五天時間製作專題,在事件爆發後的第15天發布;三個月後的華航群聚事件,他們的效率大幅提升,僅花一天時間就完成製作,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五天就將專題上線。而目前網站的主要架構,則來自2021年5月,台灣升級三級警戒後所發布的專題。
在如今資訊碎片化、流量受演算法影響的數位環境下,李郁欣認為,掌握新聞的完整度與時效性相當重要。此外,「我們給自己的期許,是不要變成另一個衛福部官網。」她表示,除了整理政府資料外,他們也會比較他國狀況,並思考最適合的呈現方式。例如與文字新聞相比,介紹疫情相關名詞或政策的懶人包變得格外熱門,顯示民眾有此閱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