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玲玲X梁永煌X何榮幸X張潔平X陳順孝|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已經持續了30年以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創新兩字對媒體來說已經不新了,」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谷玲玲說:「媒體一直在找新的出路,越挫越勇。」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四場,以「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為題,由谷玲玲主持,邀請到《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以及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主講,內容包括:平面媒體生存法則、健全營收的關鍵、微型媒體的探索,甚至由小見大,從新聞商業模式探討內容生產的長期價值困境,可謂洞見深遠。
34年新聞老兵的觀點
梁永煌回憶道,在《報導者》創刊當天,他曾對何榮幸說,《今周刊》要做最後屹立不搖的平面媒體。「重點是平面一定要活著,這是我基本的理念。各位可以看看我們怎麼活著。」
「《今周刊》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辦公室的員工。」梁永煌指出,《今周刊》的特色在於高度員工參與的經營體制。二十年前《今周刊》面臨改組時,他推動員工認股,「員工既然有貢獻,應該讓員工參與。」《今周刊》的員工持股人數有35人,佔全體員工人數20%。而且稅後盈餘有20%~30%是員工紅利。他自豪地表示,自家的員工待遇在業界是數一數二。
《今周刊》的平網整合模式(編按:平面與網路媒體整合)也有特殊之處。梁永煌表示,《今周刊》的紙本雜誌內容一定是第一手的資訊,不會是在《今周數位》已經登出的內容。他說,購買《今周刊》的讀者不應該花錢看別人在網路上看過的新聞;而在紙本登過的內容,若要在數位版刊登,也必須等到兩週後。
談到紙本媒體的危機,梁永煌很有自信,認為紙本的讀者數雖然只剩以前的一半,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紙本的需求不會降到零,並且因為許多邊際的對手會退出,只要《今周刊》維持在業界第一或第二的位置,經營就不會有問題。
在內容方面,《今周刊》的原則是:作對的事情。《今周刊》曾做十期的年金改革封面專題,招致許多公務員抗議;當《今周刊》旗幟鮮明地主張同婚時,也造成讀者流失。但是梁永煌認為,《今周刊》是一個有專業理念的財經雜誌,要的是能夠一起分享進步價值的讀者。
對於媒體界議論紛紛的付費訂閱,梁永煌認為在風氣尚未普及之前,要實行還是相當困難。目前在台灣實施付費訂閱成功的,主要還是國際媒體。「全台灣的財經媒體都付費之後,《今周刊》才會付費,這是我們的經營政策。」他說。
健全體質的樞紐:多元營收與不斷創新
何榮幸表示,雖然《報導者》是非營利媒體,但是這六年來他一直努力讓《報導者》跟其他商業媒體一樣,在數位轉型過程中作到兩件事:多元營收結構以及創新趨動成長。
他說,六年前《報導者》剛成立時,定期定額捐款者只有四人;六年之後,報導者的單筆小額捐款加上不重複的定期定額捐款,人數已經超過一萬人。去年的財報顯示,報導者的總捐款約六千萬元,其中的大筆慈善資本跟分散型的捐款收入比例來到大約一比一,趨於健康的收入結構。
除了捐款之外,《報導者》也發展授權收入。透過不同媒體的付費授權,同步刊登作品,報導者在六年來累積了廣泛的付費授權合作,包括Podcast的內容授權,最近一年的授權收入已來到四百萬。
儘管有相對健全的營收體質,但何榮幸認為不能就此懈怠,應該不斷地以創新趨動成長。《報導者》在這兩年來發展可多次使用的創新新聞敘事,包括「大事紀圖表產生器」、「左右互搏版型」等新聞小工具,而且全部在《報導者》的網頁開源分享。
何榮幸說,別人覺得開源分享是件傻事,但對《報導者》而言,在過程中得到了專業的成長、士氣的凝聚,也讓外界對開放分享的精神予以肯定,自然會帶來相對應的捐款。「這些事情是密不可分的,無法切割開來。」
此外,《報導者》也積極與非營利場館合作,例如目前正與科博館洽談的「《報導者》常設展」。何榮幸說:「只要《報導者》存在,就需要跟台灣社會證明我們存在的價值;只要我們能證明這件事情,就有機會永續成長。」
何榮幸希望《報導者》有強烈公共性格,若鎖起付費牆把讀者分階級,有違他的初衷。(陳洧農攝)
長期價值的困境
曾任《端傳媒》總編輯的張潔平指出,《端傳媒》在2017年轉型成訂閱制,其根本原因是:「我們不敢相信在香港可以持續地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你追求非營利的新聞模式。」
張潔平表示,若不考慮社會環境,只論內容產業本身,理想上當然希望新聞是免費的公共品,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社會;因此她也不斷在思考,除了訂閱制,新聞還有什麼路可走?
她說,如果不把新聞業特殊化,那麼任何一門生意都要面對兩個核心問題:自己能提供消費者什麼價值?想跟消費者之間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跟讀者的關係比較容易釐清」她說:「比如我的店到底只做觀光客的生意,還是只做回頭客的生意?」以新聞業來類比,內容農場就是前者,大量的流量來來去去,但是沒有人會忠誠地駐足;而《報導者》這類以捐款或訂閱來維持長期關係的,則是專作回頭客的模式。
至於價值的部份,張潔平把所有內容產業涵蓋在她構思的「價值變現金字塔」中:最底層是現今世上比重最大的「使用者生產內容」;往上一層是專業新聞;再上一層是電影、圖書、紀錄片;最頂端是藝術。在此架構中,往上是長期價值遞增,往下則是短期價值遞增。
價值變現金字塔示意圖。(蔡宏杰製圖)
她說,短期價值的變現方式是萃取注意力,例如內容農場和社群平台;長期價值則是萃取價值,不能只靠注意力。「比如我的朋友花了八年拍了《迷航》這部紀錄片,你按照他看兩個小時去給他算廣告費,這不是開玩笑嗎?這完全是不公平也不對等的。」
張潔平表示,現在所有內容產業是平等地在競爭,不能像過去一樣視同業界的彼此為對手。(陳洧農攝)
從這個脈絡來看,所謂的「慢新聞」偏向長期價值,可以走訂閱路線;短、平、快的新聞內容依然是靠廣告來維生。而一般所謂的專業新聞則介於兩者之間。電影、圖書、紀錄片的商業模式是購買;藝術的價值則已經不是用花費的勞動力來衡量,進入了「收藏」的商業模式。
「你會發現長期價值越多的東西,單次的買賣是沒有辦法讓它值回票價的,」她說:「專業新聞當然也是一樣的,訂閱制已經非常困難了,但是說白了每個月也就是一杯咖啡的錢,可是你做一個非常深入的調查報導要花多少成本,所有行業裡的人都知道,其實是值不回來的。」
問題在於,當我們追求長期價值,人們的付費卻是一次性的。「10年以後再看到的人還會為了它再付費嗎?其實不會了。」張潔平說,前陣子引發熱議的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讓她開始思考,新的去中心化網路技術,是否可能幫助標記出一件物品的長期價值,並使其分期兌現,而非一次性的買賣就結束?
張潔平表示,如果我們能找到使長期價值分期兌現的辦法,對金字塔越上方的人——致力於長期價值的內容生產者——來說,可能會是更好的方式。
微型媒體:化整為零的商業模式
陳順孝以《蘋果日報》的停刊,以及新加坡報業控股的被迫轉型,說明在數位洪流的衝擊下,以往「做好內容,吸引讀者,招來廣告」的媒體商業模式已經碰到瓶頸。
「你即使做到市場第一,獨占市場,都還活不下去,這時怎麼辦呢?」陳順孝指出,2008金融海嘯期間,西班牙約有一萬一千名記者失業,但同時期有450家網路新媒體創刊。這些媒體的共通點是,規模通常僅有一至五人,而且只跑一個路線。這類微型媒體,也許就是媒體的新方向。
他說:「在那麼小的領域裡面,它可能變成最大。因為大眾媒體根本沒有專人在做這種報導。」連傳統的大眾媒體現在也開始啟動專線化的內部創業,例如《今周刊》的〈幸福熟齡〉、〈永續台灣〉,《聯合報》的〈轉角國際〉。
陳順孝表示,微型媒體使其經營範圍內的新聞變得更深,而且就某個角度來說,更廣。以農業為例,過去大眾媒體可能根本沒有專職的農業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卻有六個,使農業新聞更加豐富。
微型媒體的另一個貢獻,就是在舊有商業模式失靈後,探索新的可能。例如孫窮理1997年創辦《苦勞網》,後來辦《焦點事件》,一直在發展小額捐款的營運模式,對新聞界有巨大的貢獻。
陳順孝強調,微型媒體也有艱辛的一面:由於內部並無部門之分,因此沒有升遷、異動,工作永遠在重覆;此外,「校長兼撞鐘」的工作型態,也導致工作者普遍過勞。
陳順孝指出,現在的新聞系所依然假設學生畢業是進大眾媒體工作,與微型媒體相關的學術研究、同業組織或政策支持也較為缺乏。不久前,臉書投注資金,贊助對台灣的十個地方媒體,其中包括《焦點事件》,但是《焦點事件》拒絕其贊助。「這些好的媒體他們的堅持是我很敬佩的,但是我覺得這裡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需要努力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