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X陳幼臻X陳奕儒X魏杏芳X劉昌德|社群媒體的新聞生態與平台責任–透過「減租」和「公共化」 打破社群平台巨擘不公平競爭 讓新聞重見曙光

2022 年 03 月 1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donation

陳曦|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代表進行一系列座談,探討現今新聞業面對的挑戰與可能轉機,其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新聞所教授林麗雲主持「社群媒體的新聞生態與平台責任」A組第四場次,邀請Google台灣公共政策資深協理陳幼臻、Facebook台灣公共事務部協理陳奕儒、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魏杏芳,以及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與談。

社群平台與新聞媒體之間的關係,該如何定義看待?Google和Facebook皆在台大新聞所的研討會上表示,並未透過在平台上分享新聞來盈利,並分別表示Facebook和Google都認同新聞媒體對社會的重要性,並以旗下各項計畫支持多元新聞發展。公平會則表示,對Facebook和Google擁有獨佔性地位,台灣業者對此兩大平台形成了路徑依賴,不會再去找其他平台做廣告投入,形成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傳播學者更提出「減租」和「公共化」,透過與平台合理分潤,讓新聞媒體重獲持續發展的資源、讓公共議題得以被重新重視。

台大新聞所的「社群媒體的新聞生態與平台責任」座談,左起:Google臺灣公共政策資深協理陳幼臻、Facebook臺灣公共事務部協理陳奕儒、NCC委員林麗雲、公平會委員魏杏芳、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陳曦攝)
台大新聞所的「社群媒體的新聞生態與平台責任」座談,左起:Google臺灣公共政策資深協理陳幼臻、Facebook臺灣公共事務部協理陳奕儒、NCC委員林麗雲、公平會委員魏杏芳、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陳曦攝)

爭取觀眾注意力之戰

林麗雲開門見山表示,台灣要有健全的新聞業,增加韌性,才能走過如今的「寒冬」,迎向未來的春天。新聞業的寒冬,在於媒體收入銳減、品質隨之不穩,而2020年以來,Google、Facebook等網路巨擘對新聞業帶來的衝擊愈發受到關注,陳幼臻便表示,Google也非常重視優質新聞、認為讓民眾接觸更多有用的資訊很重要,盼望民眾因此有更好的判斷能力。

陳幼臻指出,隨新聞產業演進,現在媒體內容太多,除了傳統媒體以外,還有許許多多自媒體、中小型媒體,眾多內容提供者都在爭取觀眾的注意力、爭取差不多的廣告主,競爭非常激烈,而Google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將資料迅速「爬出來」,將新聞內容與使用者連結、把流量帶過去新聞網站

林麗雲表示,台灣要有健全的新聞業,才能走過如今的「寒冬」。(陳曦攝)
林麗雲表示,台灣要有健全的新聞業,才能走過如今的「寒冬」。(陳曦攝)

陳幼臻表示,「我們不會用Google新聞來盈利」,認為Google的確是新聞媒體流量的重要來源,流量變成新聞媒體的營收,並舉出數據,表示Google每月為新聞發布商帶來240億的免費流量,以歐洲地區來論,每次點擊都為新聞網站帶來約0.06至0.07美元(約台幣1.7至1.9元)的收入

陳幼臻強調Google支持自由多元獨立的媒體環境,盼望Google因應新聞業界呼聲的配套措施能夠促進創新、促進新的創作模式,促進整體新聞生態系統穩定,「相信傳播可以改變所有人的生活,不只是Google,也是記者和新聞發布商的天職」。

陳幼臻(左)強調Google支持自由多元獨立的媒體環境。(陳曦攝)
陳幼臻(左)強調Google支持自由多元獨立的媒體環境。(陳曦攝)

新聞是民主社會的基石

陳奕儒則表示,現今的新聞內容從文字轉成聲音或影像,以及網路上從文字到影音、VR等可用的傳播型態,Facebook也成為很多人獲取新聞資訊的地方。目前Facebook的月用戶大概2000萬人,主要是新聞發布商跟用戶發布,而發布商在Facebook上發新聞時,自然是免費。

陳奕儒強調,Facebook提供免費的傳播平台讓更多人看到新聞、媒體則可以透過導流,在自家網頁上盈利;不過他也指出,新聞和社群媒體間,不僅是單純的流量問題,「新聞是民主社會的基石」,Facebook也希望協助建立好的生態系,因此旗下的Facebook Jounalism Project也提供進修、以及在2021年攜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推出「地方與另類媒體數位培力計畫」等,希望讓好的記者擁抱資源和課程。陳奕儒引述《聯合報》2021年數位轉型報告所稱的「讀者在哪,我們就到哪裡去」,希望Facebook持續在人們的動態消息上為新聞發布商創造轉介流量。

陳奕儒表示,Facebook也希望協助建立好的生態系。(陳曦攝)
陳奕儒表示,Facebook也希望協助建立好的生態系。(陳曦攝)

歐盟擬針對GAFA進行局部事前管制

魏杏芳則表示,公平會開始關注數位廣告,不過不會檢視每個平台,而是重點關注大型平台,尤其是像GoogleFacebook等具雙邊效應和外部性的網路平台,由於其規模經濟龐大,邊際收益巨大、邊際成本等於是零,又佔了較早進入市場的先行者優勢,對其他投入創新競爭的業者來說,還沒獲得足夠獲利的消費者數量之前,就可能已經陣亡。

魏杏芳進一步說明,獨佔或是寡占,本身不是問題,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但目前有支配地位的數位平台幾乎沒有競爭壓力,市場結構是僵固的,「很難想像有第二個Facebook或Google」,兩大平台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態系,例如Google本身又扮演供應商平台,透過手機的Android系統綁定Search功能和Chrome瀏覽器、提供廣告競價服務,在和廣告商接觸上,「同時是賣方又是買方,每階段都有參與」,台灣業者就對Facebook和Google形成了路徑依賴,「太好用了,一直用」,不會再去找其他平台做廣告投入,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魏杏芳表示,公平會開始重點關注大型社群平台。(陳曦攝)
魏杏芳表示,公平會開始重點關注大型社群平台。(陳曦攝)

魏杏芳舉例歐盟在2020年12月公布《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草案,指出草案針對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大型平台進行局部的事前管制,背後的基本倫理思想是,「競爭不是為競爭而競爭,競爭要有它的價值」,要有整體社會倫理,像是德國的新自由主義和美國新布蘭戴斯主義即提到,市場不能放任競爭。

魏杏芳進一步說明,GAFA平台機制複雜,「複雜到經濟學家不知道怎麼去計算,消費者福利是增加還是減少」,若政府繼續用競爭法來管制,光是對損害事實進行正式調查,往往就需要兩到三年,待到調查結果出爐,可能都已事過境遷,因此政府必須採取立場,在特定時效內做事前管制。

呼籲社群平台對新聞「佃農」實行「三七五減租」

劉昌德則以「租金」的概念來比喻,指出Facebook、YouTube等平台在各國都成為很重要的看新聞管道,在台灣則是Line成為流量第一的新聞流量來源,這種依照演算法、使用者喜好去拆分觀看媒體報導的現狀,對公共媒體報導非常不利,因此劉昌德提出,新聞媒體機構要求社群平台將分潤合理化,相當於「減租」,他也呼籲社群平台在台灣進行「三七五減租」

劉昌德嘆,以前人們看新聞,是從報紙頭條開始看,而現在Facebook上卻要與「三小新聞」——小貓、小狗、小孩——競爭觀眾的注意力,這樣的環境對訴諸情緒的報導極端有利,也就成為錯假新聞流竄的溫床,因為錯假新聞不只是造謠,而正是利用煽動情緒獲得分享

劉昌德呼籲社群平台在台灣,對新聞媒體進行「三七五減租」。(陳曦攝)
劉昌德呼籲社群平台在台灣,對新聞媒體進行「三七五減租」。(陳曦攝)

劉昌德舉例2020年換照失敗、轉戰YouTube的中天新聞,類似同溫層直播主的操作,致使能在新聞中探討的公共議題破碎化,敘事轉為情緒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看到公共議題報導」,公共議題也不被重視

劉昌德指出,Facebook和Google能影響大眾看到的內容,相當於撮合消費者,以傳播學者的觀點來看,平台扮演「收租」的角色,新聞業者提供「商品」,也就是新聞,並藉平台獲得廣告流量,平台則從中獲得很多「租金」。劉昌德指出,這個結構天經地義,但問題出在平台的「租金」太高了,以美國新聞媒體的數據,這筆「租金」佔了新聞媒體營收的48%,加上現今新聞媒體的廣告收益不足、在加拿大更有四分之一的新聞工作者失業 ,新聞環境極為惡劣。

劉昌德直指,新聞媒體面對跨國平台,不見得有足夠的力爭籌碼,但「我們要創建自己的公有地,讓自己的媒體有地可以耕種」,澳洲在2020年通過的《媒體議價法》就是媒體減租的做法,讓新聞媒體這些「農夫」能直接與平台議價。因此,劉昌德對社群平台規定與管理的建議有二,一是減租,二是公共化

劉昌德提出數據,說明大型社群平台對新聞營運的影響。(陳曦攝)
劉昌德提出數據,說明大型社群平台對新聞營運的影響。(陳曦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