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敘事創新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江亦瑄老師
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黃哲斌老師
媒體專欄作者

謝吉隆老師(召集人)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李怡志老師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鄭宇君老師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09月 02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不分媒體類別新聞敘事創新獎參賽件數為62件。
經評審互相推舉,由謝吉隆老師擔任本屆評審召集人。
初審評審方式決議為,由每位評審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每件作品分別給分,評分方式為1至10分(10分為最高分),得分平均7分以上之作品進入複審。在評審面向上,「新聞性」與「敘事創新性」都是考量重點。
第二次評審會討論決定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10 月 15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第二次評審會議前,五位評審老師各自對作品評分,經統計平均分數超過7分的有以下16件作品: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 | 公視P#新聞實驗室 |
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 | 鏡傳媒 |
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 | READr |
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 | 天下雜誌 |
《垃圾滿島》台灣燒不盡的廢棄物困境 | 我們的島,P#新聞實驗室 |
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 | 報導者 |
美國總統大選:川普 vs. 拜登,搖擺州的決定是? | 天下雜誌 |
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 | 鏡週刊 |
消失的香港 | 端傳媒 |
打麻將、婚宴、刮痧… 100 種傳染 COVID-19 的可能性:本土疫情是如何爆發的? | READr |
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 窩窩 |
疫情科學大解盲 | 報導者 |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 READr |
怪奇路現形記 | 公視 P#新聞實驗室 |
從捷達到特斯拉: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 | 端傳媒 |
遮蓋與偏見,中港台歷史課本的「近現代中國」有多不同? | 端傳媒 |
討論一開始,有去年也擔任評審的評審指出,整體而言,今年作品水準普遍提升。
綜觀本屆報名作品,有評審指出,參賽媒體之一的《窩窩》,善用網路技術製作動畫,所以在其他作品當中的動畫,和窩窩放在一起比較,就顯得沒那麼出色。
另一方面,有評審觀察到,有些報名作品是以提供資訊為主,去年有多件與選舉有關的報導也是這類的形式。今年主要是水情與Covid 19這兩大主題,評審在審閱這類作品時,會考慮「是不是用不同方式來提供資訊?」。在Covid 19相關的報導中,各家媒差異不大。
會議過程中,評審針對新聞敘事手法有所討論。有評審認為《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這件作品,在分類上較接近調查報導,報導內容提醒讀者數位世界應注意的問題,但仍以訪談的呈現方式為主,敘事手法較無新穎之處。而另一件作品《步入名畫的虛擬世界—博物館VR》,在敘事上利用新的媒材VR來敘述新聞內容,相當創新,但因為新聞內容並沒有特別精彩,所以多數評審給分不高分,沒有進入第二次會議的討論。
在討論到《Podcast-解碼耳朵注意力戰場》這件作品時,有評審認為,雖然這件作品的新聞性相對不高,但利用podcast和網頁內容相互補充,是本屆以聲音作品報名中令人較有印象的一件。同時也提及,podcast的主持、說話節奏也相當重要,這件作品在這部分掌握得不錯,不至於單調。
接著評審提及《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與《從捷達到特斯拉: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在敘事上都有創新,前者利用捲動式來操作影片。其中一位評審在初審評分上給《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最高分,認為這件作品在敘事之外,還整理了很多資訊,能讓人在短時間之內了解事情經過;相較之下《從捷達到特斯拉: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雖然頁面製作的很好,但是在說故事的表現上就略顯不足。
在針對作品的廣泛討論中,有評審提出一項觀察:他發現許多媒體想把所有技術一股腦塞進同一個作品的頁面中,結果原本可能是1200字能讀完的報導,因為敘事過長,可能要花10分鐘才能看完,反而失去輔助敘事的效果。同時評審也提醒,讀者可能沒有耐心等待所有內容下載完,結果創新的敘事不但沒有幫助讀者理解新聞,還變成阻礙。也有評審補充:端傳媒的作品使用Chrome與edge兩個瀏覽器開啟時還算順利,但使用Safari與firefox就會開很久,因此被扣了一點分。
在針對本屆報名作品整體狀況做過討論後,評審接著討論,除了原先平均分數7分以上的16件作品進入第二階段討論外,是否還有其他遺珠應該被納入?有評審提出《她們的故事》利用動畫呈現新聞歷史畫面,此手法較常在紀錄片中使用,鮮少用於新聞報導,經過其他評審附議,也將這件作品納入第二階段的討論與投票名單中。
針對這17件作品,五位評審老師各自分享在審閱作品時的觀察與心得。
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
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使用地圖將共軍繞台、海岸線相對位置等關係具象化,有達到解釋性新聞的目的。但也有評審指出,這件作品雖然在敘事方面的得分頗高,但使用的技術是在去年或前年就出現的互動敘事技巧,技術層面比較沒有新穎之處。
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
這件作品在初審評分中雖然沒有獲得所有老師的最高分,但是每位評審所給出的第二高分。評審認為,本件作品使用聲音而非文字形式來創造情境,令人印象深刻,同時聲音的比例安排得很適當。也有評審認為,如果從頭到尾的捲動都能讓讀者沈浸在海洋裡面,會讓作品呈現更為出色。
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
評審認為,這件作品透過新聞敘事技巧,讓讀者能感受到受難者的情感,成功地發揮了敘事的功能。同時將每個受難者的名字轉換成一個個蝴蝶圖案,從頭到尾貫穿所有敘事,在視覺化的轉換上很有記憶點。不過與過去的其他轉型正義文章相比,內容差別不大。
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
雖然有多家媒體都有投入疫情呈現的報導,但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在圖表呈現上相對清晰,互動圖表的方式去掉雜訊,凸顯資訊的細節,點出重點。同時在資料的視覺化案例裡,疫情前期呈現人和人之間的傳染途徑、中期呈現統計數據、後期又將數據收斂回來,使用了三種不一樣的視覺化策略,此件報導隨著疫情的不同階段做相異方式的敘事呈現,嘗試在疫情發展的各個階段回應當下讀者想知道的問題,有多位評審都給出高分。
《垃圾滿島》台灣燒不盡的廢棄物困境
在新聞主題的部分,評審認為同樣的主題每年都會有媒體處理,在報導議題層面較無新意,但是攝影的表現不俗,透過實景照和圖片解釋主題,將相關知識納入新聞當中。
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
延續先前的討論,評審認為,此件作品恰如其分地使用不同媒材與內容,講述長時間、高爭議的複雜議題,敘事目的與敘事手段兩者整合得不錯。利用捲動式影片也讓讀者可以明顯看出地圖上有人搬走、軌道移動的變化。不過也有評審認為,畫面可以再精細一些,能看到更清楚的細節。
美國總統大選:川普 vs. 拜登,搖擺州的決定是?
透過簡單明瞭的圖示,幫助讀者理解複雜的選舉方式,的確有助於台灣讀者了解美國選情。但評審在討論中也指出,美國在2008年開始對這類議題的報導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目前可以嘗試的敘事方式多半都試過了,這件作品所使用的敘事方式,大概是國外2016年就使用的,所以有點像是在看外媒的選舉報導,只是將英文中文化而已。
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
這件作品在數位敘事上的創新度不如議題的創新度,報導內容中將社群媒體上的截圖直接呈現,是較不一樣的手法,在敘事上的確有打動人。但有評審認為,這樣的敘事方式距離要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還是有些差距。
消失的香港
不是透過文字,而是透過閱讀時的操作過程,讓讀者體會到香港的消失是真實存在的。該作品在這部分的表現,令所有評審都印象深刻。利用版面的變化引起讀者興趣,是平面或是影像報導較難做到的體驗,在設計上有明顯的創新。有評審認為,這樣的手法可召喚出情感的觸動;但也有評審認為,這樣的設計只對關心香港的人有效,對此議題不關心的讀者,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被召喚情感。評審甚至對這個手法提出了進一步建議:由於重新整理頁面後,消失的部分又會再次出現,但如果reload之後消失的還是會消失,只能透過去除cookie才能重新看見的話,這樣很徹底的「消失」,可能會讓讀者更震撼!另外,有評審指出,此件作品在手機上的閱讀體驗優於電腦,使用電腦閱讀時,在版面上會有較多空白。
打麻將、婚宴、刮痧… 100 種傳染 COVID-19 的可能性:本土疫情是如何爆發的?
此件作品因為題目範圍拉得太廣,呈現上顯得瑣碎,無法一眼看到重點,在評審的給分中,多為中位數。
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所使用的技術以及不同媒材交互之間的切換十分順暢,在不同載具上的閱讀效果也都是好的,突破讀者在閱讀報導上的負擔。但在議題的論述層次上較有侷限,內容的新聞性較低,比較是資訊性的整理,但是技術層面的使用的確令評審眼睛為之一亮。有評審認為,窩窩作為一個較小眾的媒體網站,沒有炫技、也沒有過大的野心,而是認真處理一個議題,這點值得鼓勵。如果媒體流量夠大,有機會成為一種具識別性的「窩窩體」風格。
疫情科學大解盲
從作品中能看出報導者嘗試用平易近人的圖解方式,將複雜的科學與疫情知識傳遞給讀者,雖然敘事手法的呈現沒有創新之處,但新聞性與實用性高。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透過遊戲和互動設計,讓讀者了解中國用語。有評審認為,在利用互動方式讓讀者了解新聞事件的作品當中,此件作品表現得最好。但在文字排版上稍顯混亂,同一個頁面有大小不一的字體,閱讀容易失焦;在內容呈現上,也沒有帶出此議題的文化複雜性,結尾的立論,讓人覺得沒有好好收尾。如果能增加語言學家的意見等學術性角度,去討論語言的滲透性、交互影響性,來替整個議題作總結,會讓作品顯得更為穩重。
怪奇路現形記
報導主題相當有趣,但是沒有明顯的敘事重點,除了現象描述,看完作品之後還是無法掌握這個報導想說的是什麼。
從捷達到特斯拉: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
在技術的使用上獲得幾位評審讚賞。評審認為,並不是使用最新的技術來敘事就一定會獲得高分,而是將技術與新聞的敘事做結合,例如去年得獎的作品所使用的技術並不是最厲害的,但是卻是用得最剛好的。這則作品也是將技術與敘事做了恰如其分的結合,議題也有重要性。
遮蓋與偏見,中港台歷史課本的「近現代中國」有多不同?
在敘事設計上採比較的形式,這在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見到,可惜在報導中除了比較之外,沒有延伸的思考。評審認為,這樣只能讓讀者知道三地對同樣歷史的呈現是不同的,但沒有進一步詮釋。
她們的故事
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嘗試用動畫去表達事件中主角的故事,適度地傳達了文字無法表現的面向。但也有有評審指出,這件作品即使不透過動畫,應該也能表現。
在針對這17件作品進行討論後,評審決定以投票方式選出入選作品,由於本屆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報名作品件數超過50件,最多能選出8件入選作品,所以評審以每人最多8票的方式投票,投票結果如下:
5票:
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
4票:
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
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
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
消失的香港
3票:
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
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2票:
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疫情科學大解盲
1票:
美國總統大選:川普 vs. 拜登,搖擺州的決定是?
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從捷達到特斯拉:一輛汽車裝下了多少「中國」零件?
遮蓋與偏見,中港台歷史課本的「近現代中國」有多不同?
她們的故事
獲得3票以上的作品共有7件,評審都同意讓這7件進入本屆新聞敘事創新獎入選名單,接著討論是否有要取滿8件。在經過意見交換後,決定維持以下七件入選:
• 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 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
• 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
• 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
• 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
• 消失的香港
• 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
• 餵養,錯了嗎?流浪動物餵養管理專題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11 月 17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應本屆評審要求,請7件入選作品各自提供2分鐘影片,說明該作品在敘事上的創新之處。評審在觀賞完所有影片後,認為影片內容還是較著重在對內容的解釋,但其實評審比較好奇的是作品的story-telling如何構成?以及技術跟內容是怎麼搭配的。評審強調,技術不是最新或最難就是最好的,是要使用的恰如其分,使用某種技術能夠替該作品要表達的主題加分。
接著評審決定以每人最多4票,先選出四件作品進入下一階段討論。投票結果,由以下四件作品晉級。
• 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
• 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
• 消失的香港
• 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
評審認為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此件作品再細看之後,更能發現聲音安排的巧思,隨著捲軸捲動,背景的電子音樂的音高也越來越高,表示出珊瑚越來越白化,在聲音的表達上令評審印象深刻。聲音、影像與文章都相當飽和,相較其他作品,段落感不明顯,整體來說表現不俗。
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是疫情資料整理的重要新聞,雖然論述較少,但是呈現數據的部分還是相當不容易。評審指出,這件作品與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都屬於Data Journalism的範疇。雖然轉型正義的議題已經有許多媒體處理過,但是用蝴蝶形象來代表受難者,在符號的使用上相當有亮點,同時也能看出報導團隊是在龐大資料庫裡篩選整理資料,能幫助讀者理解當時的社會。相較之下,消失的香港所討論的十個案例相對分散。
評審指出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這兩件作品在視覺、影音與其他元素的結合恰如其分,並沒有讓人覺得視覺是獨立在外。而在創新上,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消失的香港在手法上也令人耳目一新,前者大量使用聲音的比例,是難得一見的作品,因為要找到合適的題材轉成聲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後者則是善用了消失的手法,也是新穎的敘事。
在討論過程中,有評審表示,一直在思考此獎項能告訴學界、業界什麼東西?並認為轉型正義之路:從戒嚴時期受難者資料揭開白色恐怖的秘密、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這兩件作品的作法已經是相對成熟的技術。一位評審直言,台灣疫情最新動態:22縣市現況、疫苗進度一次看這件作品跟國外的技術、做法比起來就相對不新奇,美國已經提早一年操作過類似的報導方式。
對於今年給獎方向經過一番討論後,評審一致認同,希望能透過得獎作品,鼓勵作者前進,讓讀者看到更多有好品味跟技術的作品。但從討論中可以看出,五位評審在《寂聲終章》與《轉型正義之路》兩件作品之間相當掙扎。前者以聲音作為輔助媒介來設計,無論是海底下的聲音,或者是隨溫度而調整的音效,或影片中的音效,搭配文字和內容都可以看出本作品創新性十足;後者不但爬梳整理了大量資料,且將之巧妙地轉換為網頁所呈現的空間和符號,完全顯現了資料新聞與數位敘事的精神。
最後投票決定,《寂聲終章》以3票,勝過《轉型正義之路》的2票。確定本屆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得獎作品為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
評審最後補充:《寂聲終章——暖化與末日災難的先知》以巧妙利用聲音的敘事方式在創新上勝出。但評審們都期待,像《轉型正義之路》這類對海量資料整理作出貢獻的作品應該要獲得肯定,因為這是資料新聞學的重要使命,尤其對於敦促政府檔案釋出、各種形式的資訊透明都很重要,希望卓新獎未來考慮增設以Data Journalism為獎勵要件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