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侯志欽老師

政治大學、師範大學、淡江大學兼任講師

馮小龍老師(召集人)

台北國際社區文化基金會ICRT顧問

閻紀宇老師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許馨文老師

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俊銘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時間 : 11092
地點 : IEA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廣播及網路(音頻)類三個獎項,共有80件作品參賽,其中全國新聞獎13件,地方新聞獎15件,Podcast52件。

經評審相互推舉,由馮小龍老師為本屆廣播及網路(音頻)組召集人。

本次會議確認評審評分方式,每一獎項各選出參賽作品35件。每位老師在聽完全部作品之後,給予110級的評分,並可使用0.5分做更細微的區別,獲得7分以上的作品可進入複審。

「全國新聞獎」以及「地方新聞獎」的評分標準為時間性20%、新聞價值(新聞取得的難度及影響)30%、新聞內容與結構30%、新聞技巧(採訪技巧、播報技巧、可聽性)20%。Podcast 新聞節目獎評分標準依作品的的新聞性、獨特性、技術性、公共性以及知識性給分。

評審老師在繳回評分表後,由秘書處整理統計評審給分,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議的討論資料。第二次評審會議將確定各獎項的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針對入選作品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時間 : 1101013
地點 : 台北巿中山公民會館二樓

評審首先討論入選作品件數,獎勵辦法規定參賽件數在50件以內,至少入選三件,最高可以入選5件,超過50件可入選到8件。由於入選件數頗有彈性,一番討論後,評審們決定還是先評比作品,再來決定入選件數。

全國新聞獎

全國新聞獎參賽作品13件,平均分數超過7分者,共有7件如下

作品名稱 平均分數
抗疫戰爭中的微光 系列報導 8.6
【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 8.4
「網路霸凌後」系列報導 7.6
菠蘿露餡—中國田裏的「芯片戰」 7.5
「我們與戰爭的距離」系列報導 7.3
海洋生死劫專題 7.3
當設計走進校園 一場開啟視野的美學冒險 7.1

根據統計的分數,參賽作品有2件在8分以上,評審集中討論7.5分以上的四件作品。對各個作品的討論重點如下:

 抗疫戰爭中的微光 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該作品屬於另類新聞專題,具人文性及小趣味,故事性強。主持人的訪問讓聽者感覺舒服,缺點為後製技術較弱,內容傾向花絮性。

【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節目後製強,音效立體,有反思、有批判,非政令宣導。主持人從不同的面向訪問有關的人物與機構,對自閉症兒童家庭的辛酸,以及社會能夠給予的支援體系,有完整的報導,是一個很有延展性的議題。

網路霸凌後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節目優點是製作切入的角度和報導的方法有相當的水準。弱點是議題不新穎,節奏較慢,新聞性較弱,偏向情感取向,旁白的議論和訪談內容沒有明顯呼應。

菠蘿露餡—中國田裏的「芯片戰」
評審認為,作品選題不錯,將台灣水果的育種技術如何流向中國作了說明。而缺點是節目時間較短,尚有未盡之意,如果能對業界及政府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會更好。另外,該節目為自由亞洲電台製作,部分用語非本地慣用可以理解,不過用詞稍嫌誇大,且部分農業用語專業性過高,似乎未顧及聽眾的理解能力。

評審們最後決定由 抗疫戰爭中的微光 系列報導【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網路霸凌後」系列報導 這三件作品進入決選

地方新聞獎

地方新聞獎有15件參賽作品,平均分數超過7分者,共有10件如下

作品名稱 平均分數
首都高中生尋「姆」記 喜淚交織東南亞 8.4
傳承、翻轉、守護地方漁村再創生機系列報導 8.2
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 7.8
用母語說故事-牽囝仔ê手 行台語ê 7.6
警廣花蓮地方新聞:太魯閣號事故現場直擊 7.5
光電!讓卡大地布在一起? 7.4
忠治在改變 星奇兒的部落共學之旅 7.4
生命中的曙光 瓦礫英雄系列報導 7.3
聆聽土地的呼喚-2020聽見二林 7.2
阻斷傳播、寫下防疫經典彰化疫情發展系列報導 7.1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評審們對於兩件獲得8分以上的作品入選頗有共識,接下來再討論如何在7分以上作品中選出入選者。

首都高中生尋「姆」記 喜淚交織東南亞 
這件不是典型的地方新聞,因為它牽涉的範圍不只一個地方,故事是發生在台灣與印尼兩國之間,報導一個內容單純的溫馨感人故事:一個台灣學生尋找兒時保母,而保母目前在另外一個國家,這樣的主題非常有趣,也觸及兒童心理創傷與復健議題,以報導促成實際改變、發揮影響力。但屬性似乎比較適合「全國新聞」。

傳承、翻轉、守護地方漁村再創生機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該作品優點為主題聚焦,容易引起注意,並以純台語播出,又是漁業電台,很符合地方新聞的性質。節目本身重視即時性,後製處理到位,尤以澎湖石滬報導的單集表現最佳。缺點為調性(節奏,配樂)略有政令宣導感、地方巡禮感,論點難免重複(人口老化、人口外流、世代差異⋯⋯),若可以更加著墨於故事性與記者的身歷其境感,會更好。

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 
評審認為,這件作品的弱點在於節目的戲劇性高於新聞性,旁白略顯老套,主持人著重感性訴求,敘事有時會與受訪者重複。除了街友生活的悲慘面之外,似乎還可探討其他較不為人知的層面。優點為結構工整,訪談具多樣性,腳本設計用心,溫暖勵志,闡釋社會光明面,鼓勵無家者重返社會,融入社區。希望未來除了台北市,對其他都會區的街友生活也可以關注。

用母語說故事-牽囝仔ê行台語ê
評審認為,作品討論母語傳承立意很好。除了第一集有介紹當事人的動機,困難,作法,但第二集到第五集,基本上都是跟隨活動導覽,只能算是一份隨訪記錄。

警廣花蓮地方新聞:太魯閣號事故現場直擊 
該作品的缺點是名為事故現場直擊,但真正的報導是在事故第五天才開始。角度雖多,卻多為旁白,新聞即時性並沒有展現出來。優點是現場感很強,比如可以聽到警察局長的回應,讓聽眾感受到聲音當中散發出的無助與緊張。

生命中的曙光 瓦礫英雄系列報導 
題目立意良好,但是內容多數為引用,缺乏直接互動,採訪沒有帶出更多問題層面,延伸性也略嫌不足。

阻斷傳播、寫下防疫經典彰化疫情發展系列報導 
作品即時性強,報導也具全面性。缺點是屬於常態性、一般性的新聞表達,缺乏較深刻的討論。

 除了7分以上作品,下面這件作品被評審特別提出來,認為可以給予一定程度肯定。「社區創生,在咖啡中尋回人生的尾韻」這件作品平均雖然未達7分,但有一位評審特別推薦,認為作品非常用心,後製不錯,是好聽的節目,除了報導地方創生,也能回應政策,可惜討論的深度稍嫌不足。

 經過以上討論,評審們最後決定由 首都高中生尋「姆」記 喜淚交織東南亞傳承、翻轉、守護地方漁村再創生機系列報導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這三件作品入選。

Podcast 新聞節目獎

Podcast新聞節目有52件作品參賽,平均分數超過7(),共有13件如下

Podcast 節目名稱 平均分數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8.3
說故事的人 8.2
有話好說 7.7
我和我的老朋友 7.7
聽天下:好好說那年 7.6
聯合開Pod-部隊鍋 7.4
露德知音 7.4
鏡相人間 7.2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7.2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7.1
你給我記者 7.1
老周的MONEY TALK 7.1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 7.0

在討論作品前,評審們建議日後Podcast參賽規則要更明確,建議應對參賽作品的長度有合理限制,因為有的作品實在太長,應該控制在兩小時以內。

podcast的內容方面,評審認為,除了要具備新聞性、公共性,並且要具有特色、深度,以及可聽性。不同於另外兩個獎項,這個獎項的參賽作品必須是放在Podcast平台上播放的,由於參賽媒體十分多元,包括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及其他非傳統媒體或機構都可以製作podcast來參加,相較於過去不同平台之間的區隔性,這個獎項的評審工作對評審是很大挑戰。

有評審指出,由於Podcast就是要打破傳統媒體的框架,會討論主流媒體無法討論的議題,或是讓記者報導更多的inside story,除了原創性、原生性之外,後製的講究也很重要。

因為本屆「Podcast新聞節目獎」項共有52件作品參賽,評審們一致同意選出5~8件入選作品。在七分以上的作品中,分數排名較前面的作品,包括《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  說故事的人 、 我和我的老朋友 、 聽天下:好好說那年 、 聯合開Pod-部隊鍋  這五件,獲多數評審認同,優先入選。

公視「有話好說」因為是電視原生,再放到podcast平台上架,評審基於「原生性」考量而未與入選。也有評審出,以公共電視的資源,應該可以獨立製作Podcast作品參賽。接下來進行對獲得七分以上之其他作品的討論。

露德知音
作品的缺點是:所屬媒體露德協會是一個倡議團體,比較沒有節目製作的概念,主持人主觀性及宗教傾向較強,連結大眾的部分則較不足,整體感覺是給同溫層聽眾聽的。優點是:以草根性角度切入,受訪者能夠暢所欲言,呈現出邊緣人的聲音,引起共鳴。而且該節目已經製作300多集,作品不是為參賽量身訂做,而是長久持續的倡議,實屬可貴。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作品優點:議題選得不錯,後製技巧也有提升,主持人活潑,訪談不枯燥,批評性、討論性、新聞性都有顧及,具可聽性。缺點:聲音品質可再加強,論述稍嫌分散。另有評審建議,粗口部分宜嗶聲處理。

鏡相人間
作品優點:記者本身也可以是新聞節目的主角,讓聽眾從另一個層面觀照新聞事件或議題。主持人不慍不火,善於引導與提問,受訪記者娓娓道來,充分展現了對議題的熟悉與說故事的能力。缺點:故事雖好聽,但相對缺少觀點與分析。

另外有四件平均未達7分的作品,也被評審老師特別提出來討論。

Paiwan百萬扭思集
作品優點:參賽團隊有製作概念,常出外景,排灣語、華語並用,雖是原住民部落生活的介紹,但並不樣板,常會出現「有水準的無厘頭內容」,能達到社會和原住民溝通的功能。缺點是:第二集的水準不如第一集,收音效果欠佳,內容多是聊天,設計不足。

我在案發現場
作品優點為:原創性高,強調社會寫實性,提供大家比較少接觸到的檢警議題。主持能力強,能挖掘出社會邊緣的問題,具社會教育功能。缺點:還是不免有「東森新聞式」的情緒處理方式。

你給我記者
作品優點:第一集闡述了記者的報導過程,說明如何揭露漁電共生的黑幕,挖掘政府資料,非常精彩。但第二集和第一集兩個題目完全不相關,而且內容較無吸引力,拉低了整體分數,很可惜。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作品優點為:科普性說明清晰,知識性強,聚焦在專業議題,能滿足特定族群需求。缺點:節目內容偏向文化性,較缺乏新聞性。

由於對剩下來的名額應由哪幾件入選,評審看法頗為分歧,所以決定再次進行投票排序,由五位評審每人各投三票,結果如下表,並決定由得票前兩名的「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和「鏡相人間」進入入選名單。

Podcast 節目名稱 得票數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5
鏡相人間 4
露德知音 3
我在案發現場 2
Paiwan百萬扭思集 1

評審最後決定由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說故事的人我和我的老朋友聽天下:好好說那年聯合開Pod-部隊鍋
鏡相人間 、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 這七件作品進入決選。

第三次評審會議

時間 : 1101110
地點 : Laymoon Coffee

本次會議將決選出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的全國新聞獎、地方新聞獎以及Podcast全國新聞獎得獎作品。

全國新聞獎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結束後,每位評審對入選作品再次進行評分排序(如下表),依序位和排序,並以此序位和結果,做為第三次評審會討論基礎。

作品名稱 平均分數
【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 8
抗疫戰爭中的微光 系列報導 9
「網路霸凌後」系列報導 13

 

討論內容如下:

【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自閉症者相較其他有長照需求的群體,受到的社會關注較低,該節目內容能從三個層面探討結構性問題,批判性強,兼及國外案例,從法律去機構化之原因,到實際上資源不足困境的介紹,為聽眾擴展視野。在第三集中,介紹兩個雙老家園社會住宅,是由自閉症者家長們努力做出的創新模式,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可行方向。同時,評審也稱讚該節目製作技術成熟、穩健,主持人的訪談策略靈活,兼具知識與感性,並且用心選擇音樂來鋪陳議題情境,呈現多樣後製與聲音紀實能力。但是,也有評審建議,若能兼及中央到地方政府對去機構化政策的作法、想法、因應方向,以及針對資源欠缺做探討,將可使節目呈現更加完整。

抗疫戰爭中的微光 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節目主題跳脫一般的疫情報導,將焦點鎖定在為非住院確診者服務的無名英雄,從他們的親身遭遇,觀察到人性光明面,為新冠抗疫留下動人的現場記錄。另外,節目中加入第一線人員的現身說法,善用無線電通訊內容素材,讓聽眾身歷其境,現場感強,節目整體溫馨好聽,人味豐富。報導中規中矩,整體感覺比較平,有點落入警廣節目的制式印象。第二集內容偏向花絮,強度比較不夠。

「網路霸凌後」系列報導 
作品主題切中社會時弊,意義重大,重建事發經過,但不失客觀。探討兼具深度與廣度,學者、律師、網路專家的評論,提供聽眾更多思考層次。對於相關公共政策制定議題,尤其是網路的「被遺忘權」部分,頗具參考價值。雖然新聞性較弱,但節目規劃完整,架構清楚,採訪周全,製作細緻,頗能發人深省。但也有評審指出,若在節目一開始,能將霸凌的定義及影響界定清楚會更佳。另外,因受訪者眾多,在多人交互訪問時,主持人若沒有清楚提示受訪者是誰,讓聽眾產生負擔。有評審指出,這個系列兩集的長度不同,也顯示節目可能常態性不足。

最後評審決定就排序前二名:抗疫戰爭中的微光系列報導與【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這兩件進行投票。投票結果【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獲得3票;抗疫戰爭中的微光系列報導,獲得2票。確定全國新聞獎得獎作品為【尋找人子枕頭的地方】系列報導

地方新聞獎

評審依照評分排序結果 (序位和,成績高的數字小),進行會議討論。

作品名稱 平均分數
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 8
傳承、翻轉、守護地方漁村再創生機系列報導 10
首都高中生尋「姆」記 喜淚交織東南亞 12

 

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 
評審認為,作品題材新穎,內容富涵人性,運用聽覺媒體產生動人的力量。經由報導,讓聽眾同理街友的內心世界,破除對街友的鄙夷態度。對當事人的訪談,社區互動過程,都以紀錄的精神蒐集資訊。關切議題之外,也能提出完整解決方案。作品指出社會團體為改變無家者生命困境所作的努力,為社區帶來正面力量。故事感人,尤其結尾部分無家者自創的兩首歌曲,聽起來更讓人動容。也有評審建議,腳本的結構可再加強,主持人感性訴求則不要那麼強,並減少敘述內容與受訪內容的重覆。評審也建議,除了台北市之外,其他都會區的街友生活也是值得經營的題材。

傳承、翻轉、守護地方漁村再創生機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製作品質佳,對議題的面向,不論是在地的居民、官員或學者,訪談資料都能用心蒐集,每一集都會有關鍵人物做豐富的鋪陳;記者能夠說出漁村創生的地域性故事,具溫馨感。雖是描述地方性事件,也能產出普遍令人感動的故事或觀點。尤其第三集表現最佳,女主角和社區居民互動,一起將石滬修復起來的故事,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弱點是調性略有政績宣導、地方巡禮之感。人口老化、人口外流、世代差異等論點重複。

首都高中生尋「姆」記 喜淚交織東南亞 
評審認為,節目題材特別,故事感人,報導連續,能夠觸發其他尋人成功的案例,讓新聞與事件之間產生出有機關係。同時,節目呈現方式相當有趣,褓母和台灣幼兒間溫情層面的訴求,適時地處理了兒童心理創傷與心理治療。
弱點是新聞性較不足,技巧單一,感受不到對話性,互動也較少。再者,尋人的時間軸很長,最後安排在母親節找到褓母感覺有些刻意。另外,節目內容涉及的人事跨區、跨國,似乎更適合參賽全國新聞獎項。

最後評審就三件作品再進行投票,每人一票。結果由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獲得3票;傳承、翻轉、守護地方漁村再創生機系列報導,獲得2票。確定地方新聞獎的得獎作品為貧窮人的台北:無家者的人生百味

Podcast 新聞節目獎

評審們首先個別就入選的七件作品重新排序,序位和加總統計如下表,並先就前三名的作品進行討論:

Podcast 節目名稱 平均分數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10
說故事的人 17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18
我和我的老朋友 22
鏡相人間 23
聽天下:好好說那年 24
聯合開Pod-部隊鍋 26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對於這件作品,評審們普遍認為節目獨立性強,能夠完善處理複雜問題,冷靜專業,有條理的揭露整個事件歷程。這件作品對「美麗灣案」整個過程的鋪陳相當精彩,引人入勝,深究公務體系文化,探討BOT與環評制度兩個重要議題,具新聞性、公眾性、知識性。主持人有做功課,風格軟性但不失知性,多層次追問,適當補充背景資訊。很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位極佳的訪談對象,不但是事件當事人,而且表達能力傑出。

另外一件「詐騙受害實錄」,呈現因網路電商平台未盡到保護消費者個資的責任,而成為詐騙過程的間接參與者,作品內容讓聽眾對網路詐騙手法有更多了解。評審建議,訪談若能再精簡,並切割重製,節目質感應該會更好。

說故事的人
評審認為,題材選擇用心,聲音素材豐富,音樂運用恰當,主持人風格活潑,善於鋪陳。「社子島」單元,客觀呈現針鋒相對立場,節目中融入地方歷史發展軌跡,今昔時空交錯,人情味豐富。「疫情下的人」談新冠疫情對個人的衝擊,從台灣擴及國際,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兼具社會意義。但也有評審認為節目風格稍顯匠氣,對議題未能保持中立。另外,對政府機關是否看到問題並提出因應,並未著墨。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評審認為,「遭疑裝盲詐領保險金」這集好聽精彩,主持自然,生猛有原創性,提問精準,善於以通俗字眼解釋艱澀難懂的法律術語,能夠補強受訪者臨場反應不及的狀況。另外,準確剪輯不同媒體內容,成功實驗新的媒體呈現方式,能與傳統廣播產生區隔。可惜的是,「獅子王茶裏王」這件作品,聲音品質欠佳,論述範圍太大,應該可以更聚焦、深入與具體。主持人與來賓除了相互唱和,不妨有一些質疑與詰問,讓觀點不那麼單一。其中出現粗口的部分,雖然情緒上可以理解,但對公眾播放的節目仍宜「嗶」聲處理。

除了前三名的作品,也有老師推薦:

聽天下:好好說那年
評審認為,參賽者涂豐恩是歷史學家,節目有強烈的歷史感及敘事能力,團隊也具有專業性。但也有評審提出,「1996那年」的節目內容,大都和1996年的事件沒有關係,感覺是為鄭麗君量身訂做。

聯合開Pod-部隊鍋
評審認為,女性戰機飛官的題材有趣,調性活潑,記者的軍事飛行專業知識充分,所以可以問出很專業的問題,但可惜也因為太過專業,所以一般聽眾恐怕不容易聽懂節目內容。

我和我的老朋友
有評審認為,選題有趣,內容新穎。但是也有評審看法不同,認為主持人依腳本論述,缺乏Podcast應有的自然互動感。而節目內容報導輕航機的飛行愛好者,自己駕機從台北飛到高雄,雖然此舉明顯違反國家飛航管制。評審認為,媒體內容對社會有一定影響,錯誤示範會扣分。

經過上述討論,評審決議仍以前三名進行投票,五位評審一人一票,投票結果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全票通過,獲選為今年Podcast新聞節目獎得獎作品。

會議最後,有評審反應,今年的podcast新聞節目獎的參賽作品有的實在太長,有鑒於Podcast新聞節目獎參賽件數應會逐年增加,為避免評審負荷過大,建議明年的參賽作品應該要有長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