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朱賜麟老師

資深編輯人

陳浩

林淇瀁老師

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郭文平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

陳浩

黃兆徽老師(召集人)

台大新聞研究所實務教師兼任助理教授

汪文豪老師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孫曼蘋老師

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

陳浩

陳炳宏老師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09 月 02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獎項做了較大幅度調整,原即時新聞獎調整為「突發新聞獎」,原深度報導獎調整為「特寫新聞獎」及「解釋報導獎」,原國際新聞獎及調查報導獎則改為不分類獎項。今年參賽作品總件數共243件,各獎項參賽件數如下:「突發新聞獎」34件、「特寫新聞獎」77件、「解釋報導獎」78件、「新聞評論獎」54件。

經評審互相推舉,由黃兆徽老師擔任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組召集人。

評審方式決議為:
初審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參酌卓新獎評審辦法建議「初審每件參賽作品至少四位評審委員審查(過半數)」之原則,每位評審審閱各獎項部分作品,並勾選一定數量之較優秀作品(突發新聞獎勾選五件ヽ特寫新聞獎勾選十件ヽ解釋報導獎勾選十一件ヽ新聞評論獎勾選七件),勾選結果回傳秘書處後,經統計,以獲得三位以上評審勾選之作品優先進入複審討論。

第二階段:評審補看各獎項初審第一階段獲得兩票以上之作品後,分別勾選較優的三件作品,勾選結果於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回傳秘書處,統計後,獲得三票以上之作品優先進入複審討論(但如果有評審推薦,三票以下還是可以被提出討論,以免產生「三位評審的第三名擠掉兩位評審的第一名」這類狀況)。

第二次評審會(複審)討論決定各獎項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決審)就入選作品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10 月 13 日
地點:Rayca Coffee

突發新聞獎(34件)

首先討論突發新聞獎。經過兩階段評選,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如下(依報名順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勞動基金弊案系列 今周刊
2021新冠肺炎衝擊農業產銷系列報導 上下游新聞市集
斷鏈的防疫線──揭露台灣社區防線到疫苗政策的破口 報導者
疫苗、特權、好心肝 自由時報
疫苗 輪到我了嗎? 天下雜誌
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 端傳媒
台灣73年來最大鐵路事故,怎麼發生的? 端傳媒

評審們就上述作品進行討論。

有評審特別推薦端傳媒作品台灣73年來最大鐵路事故,怎麼發生的?,認為此作品優點為報導速度快ヽ具時效性,除有災情分析也具解釋性,報導寫作文字品質佳,總體而言是能發揮網路新聞優點的好作品。

端傳媒的另一件作品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也獲得評審青睞,評審認為此作品所報導事件具時代意義,報導本身符合突發新聞特性,即時性強,且採用側寫-以七個記者的一天反映事件全貌,報導角度特別。此外,寫作技巧良好,讓人聯想到電影場景情節,讀者閱讀時能深刻感受事件張力及當事人心情。

另外兩件關於疫情的網路媒體作品也獲得評審肯定,分別是上下游新聞市集的2021新冠肺炎衝擊農業產銷系列報導及報導者的斷鏈的防疫線──揭露台灣社區防線到疫苗政策的破口。評審認為前者秉持其主要關懷,報導疫情下最基層的民生產業,深入產地ヽ雙北批發市場進行實地採訪,報導深刻且面向完整。後者則從萬華疫情一路追蹤到疫苗政策,內容完整深入,讓讀者既能即時掌握事件發展,也能瞭解議題脈絡,兼具突發及解釋,特別是回溯SARS及和平醫院歷史與當下疫情做比較,具歷史縱深。

週刊一向在時效性上比日報及網路媒體略居劣勢,但今周刊的勞動基金弊案系列在此一檢調突發新聞上卻有亮眼表現,評審認為此作品在很短時間內把弊案結構爬梳清楚,不僅有新發現ヽ新角度,也能善用資料鋪陳,鉅細靡遺地還原事件全貌場景,報導具即時性ヽ有難度,兼具專業解析,顯見記者專業。

討論至此,評審對於入選作品有很高的共識,最後確定由端傳媒的台灣73年來最大鐵路事故,怎麼發生的?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及上下游新聞市集的2021新冠肺炎衝擊農業產銷系列報導、報導者的斷鏈的防疫線──揭露台灣社區防線到疫苗政策的破口、今周刊的勞動基金弊案系列入選本屆突發新聞獎。

解釋報導獎(78件)

接著討論解釋報導獎。經過兩階段評選,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如下(依報名順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2021 CSR@天下網站
玩法之徒 今周刊
零碳新賽局 數位時代
血淚移工在台灣系列報導 報導者
迫遷風雲 聯合報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 食力foodNEXT
健保的崩時代─低薪、高齡夾擊下,財務制度、醫療場域新危機 報導者
走向孤獨的強權 天下雜誌
COVID-19疫苗如何解救各國疫情?47國接種後成效解密 中央通訊社
無助的沈默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評審們先就上述作品進行討論。

有評審率先推薦今周刊的玩法之徒,評審認為此作品把綿密的財經司法犯罪網絡做了細膩的勾勒,報導精準且完整,社會新聞的寫作方式讓報導具有故事性,可讀性高,讀者能隨著報導文字進入其所欲抽絲剝繭的脈絡情節,是非常精彩的解釋報導。

另一位評審則推薦食力foodNEXT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此作品報導食品詐欺現象,假海鮮問題雖然陸續有媒體報導過,但此報導最為詳細完整,不僅題材新鮮有趣,能引起讀者興趣,且完整揭露混充手法,能解釋說明清楚。

數位時代的零碳新賽局​也獲得評審肯定,有評審認為此報導的命題具有未來性,能清楚介紹國際減碳機制發展現況及台灣因應減碳的可能作法,圖表設計清晰能幫助讀者理解,不過寫作方式偏硬。

同樣是硬調子的天下雜誌走向孤獨的強權作品,有評審肯定其綜合整理習近平掌權下的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輔以相關數據佐證,報導切點準確,解釋深入。

評審接著討論報導者的「血淚移工在台灣系列報導」,此報導試圖從泰國移工之死探討造成移工死亡的制度及結構問題,有新意之處在於點出國際搶移工的新現象,可惜報導內容沒有特別凸顯這個新發現,作品名稱也未能反映報導重點,且因為是將收件期限內的相關報導集結成系列,而非專題企畫,所以報導結構略顯破碎。此外,另有評審認為此作品不完全符合解釋性報導。

另一件報導者作品為「健保的崩時代-低薪ヽ高齡夾擊下,財務制度ヽ醫療場域新危機」,評審認為此作品列出四大問題,試圖解釋健保未來可能崩潰的原因,具有解釋性。但另有評審認為報導雖然做到解釋,但議題為大眾已知,若有新角度ヽ新發現或是報導解釋未知事件會更好。CSR@天下網站的「為淡水河做一件事2021報導也是同樣的問題,議題已知且缺乏新角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聯合報願景工程的無助的沈默正好符合評審期待,其關注的是尚未為外界所熟知的精神問題,評審認為此作品報導深刻,從醫學ヽ教育現場及家庭等面向介紹解釋此一病症,有助於大眾瞭解。

評審也討論了中央社的Covid-19疫苗如何解救各國疫情?47國接種後成效解密」,評審認為此作品主要為呈現事實,較缺乏解釋,且標題使用「解密」,與內容略有不符,造成期待落差。

討論至此,評審決定優先讓「玩法之徒」ヽ「零碳新賽局」ヽ「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ヽ「走向孤獨的強權」ヽ「無助的沉默」五件作品優先入選。由於參賽件數共有78件,入選上限為8件,基於多鼓勵作品,評審決定再回頭審視初選第二階段獲得兩票的作品。

有評審提到,有兩個新媒體的報導頗讓人眼睛一亮,一是窩窩的被誤解的動物——外來入侵種移除物語,此作品雖然不是報導大議題,但用軟性筆調打破讀者對既定議題的刻板印象,具有知識性ヽ啟發性,讀者能從報導中獲得新知並改變認知,可惜文字敘事力較弱。

另一為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一場長達 20 年的「短期救助」:從公法救濟到全臺最大派遣公司,評審認為該報導專注於主流媒體未深入探究的政策議題,從弱勢的角度把政策問題解釋得清楚透徹。

評審也討論了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有評審認為此作品除了文字,也運用圖片ヽ動態影像輔助說明,策展模式創新,能發揮融媒體特性讓報導更生動ヽ清楚。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文字比重較低,報名文字類獎項略有疑義。另有評審對報導命題有不同想法,認為此為假設性議題,且缺乏專家說法。

討論之後,評審針對上述三件作品進行舉手投票,獲過半數評審同意者即獲入選,投票結果:「被誤解的動物-外來入侵種移除物語」獲得五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一場長達20年的『短期救助』:從公法救濟到全台最大派遣公司」獲得四票,「解讀共機擾台政治意涵,台海成美中角力戰場」獲得一票,由前兩兩者入選。

​ 特寫新聞獎(77件)

接著討論特寫新聞獎。經過兩階段評選,進入複審討論(三票以上)之作品名單如下(依報名順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數位獵童慾望鏈 今周刊
海洋垃殺記 今周刊
愛滋長照困境 被遺忘的「老愛滋」孤獨老去 聯合報
不婚・難愛・少生 隱形的國安危機 公視P#新聞實驗室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READr
囚居晚年 聯合報
疫情下的孤獨死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善待每張臉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評審們先就上述作品進行討論。

有評審認為今周刊的數位獵童慾望鏈,探討網路上的青少年陷阱,透過實際案例的特寫完整呈現事件,並點出問題的嚴重性,議題重要ヽ報導深刻。另一件今周刊作品海洋垃殺記則結合田野實際觀察訪問及大量統計資料,鋪陳海洋垃圾問題,寫作手法以小看大ヽ具有巧思,但也有評審認為問題由來已久,不是新發現。

另一位評審對READr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頗有好評,該作品以Dcard數據呈現已知的中國流行語現象,表現手法有創意,也是資料新聞學的好範例。

由於特寫新聞強調寫作風格及文字品質,評審特別指出三件文字表現良好的作品,剛好都是聯合報系的報導,顯見該媒體在記者文字寫作上有要求,值得肯定。三件中有兩件是願景工程的作品,分別是疫情下的孤獨死善待每張臉,評審認為前者不僅文筆好,報導結構及鋪陳也極佳,能反映疫情下獨特的社會現象,而後者能在一面倒的疫情負面新聞外,找到因疫情而正面獲益的族群,並深究其平權問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聯合報系的第三件作品是愛滋長照困境,被遺忘的『老愛滋』孤獨死去,評審認為該作品雖然也符合特寫特性,可惜缺乏結構性,未能帶領讀者從不同面向切入議題,完整性較弱。

另外,評審也討論了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不婚.難愛.少生,隱形的國安危機,有評審認為此議題具有重要性,但也有評審認為並沒有新的角度。

討論至此,評審們決定由「數位獵童慾望鏈」ヽ「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ヽ「疫情下的孤獨死」ヽ「善待每張臉」四件作品先入選。由於參賽件數共有77件,入選上限為八件,基於多鼓勵作品考量,評審於是再回頭檢視初選第二階段獲得兩票的作品。

獲得兩票的作品中,有評審推薦聯合報的告別不義之材,認為其優點為突破傳統植樹觀念,能為讀者帶來新觀點。但也有評審認為若能在介紹新觀念之餘,深入探究觀念為何,及如何轉變,報導內容會更豐富。

評審也討論了鏡週刊的三件作品,其中兩件為人物描寫,分別為被偷走的人生:周子飛囚籠去來四十年獄外冤囚,只值68萬元的人生,評審一致認為兩篇報導故事性強ヽ好看,能吸引讀者,但文筆並不突出。第三件作品為「那些我們被洗腦的日子」,探討民俗宗教的發展及擴散對社會的影響,內容有趣、具有警示意義。

最後,有評審推薦了經典雜誌的無用大用: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此作品特寫一個新趨勢,且透過案例讓比較生硬的議題容易被理解,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應該更符合解釋報導文類。

討論一輪之後,評審決定只針對「海洋垃殺記」(三票)及「無用大用: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兩件作品進行投票,得票超過半數為入選。投票結果前者獲得七票,後者獲得五票,皆獲半數以上評審同意,因此兩件作品皆入選。

最後確定由以下六件作品入選本屆特寫新聞獎:
數位獵童慾望鏈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疫情下的孤獨死善待每張臉海洋垃殺記無用大用: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新聞評論獎(54件)

最後討論新聞評論獎。經過兩階段評選,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如下(依報名順序)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百年大旱的未來挑戰 風傳媒
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應變、挑戰與新定位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 經濟發展 經濟日報
Covid-19肆虐下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 優傳媒
疫情下的政府財政與租税改革 經濟日報
中共建黨百年之內憂和外患 聯合報
疫情下的台灣政治 上報
習近平中國的內外挑戰 新新聞

討論個別作品之前,評審們先就整體參賽作品狀況提出看法。評審認為,本屆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數量雖然增加,但不少作品夾敘夾議,有的甚至像解釋報導,缺乏作者個人觀點。再者,部分網路評論文章因無篇幅限制,文字過多,流於資料堆砌,評審特別提醒新聞評論應注重文章結構、篇幅及觀點。

以上述標準來看,有評審認為自由投稿人王惠珀女士的Covid-19肆虐下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相對優秀,此系列評論具專業觀點、文筆精簡不拖泥帶水,且直接切入重點、論理清晰。

寫作者同樣具有學術專業背景的經濟日報「疫情下的政府財政與租稅改革」,也獲得評審肯定,認為其系列評論有觀點、概念清楚,作者在既定的邏輯思維上進行論述,自成理論、立場堅定,可惜一般讀者可能會有進入障礙。

經濟日報另外兩件作品​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應變、挑戰與新定位經濟日報社論 – 經濟發展,​也都獲得評審肯定,認為其系列評論完整,立論結構及文字書寫俱佳。

獨立記者朱淑娟的​百年大旱的未來挑戰系列評論也獲得不錯的評價,評審認為,記者長期關注該議題,看法深入,雖然文字稍嫌冗長,但能評點出水資源問題,並提供新觀點。

另外兩篇與政治相關的評論作品,新新聞的習近平中國的內外挑戰及上報的疫情下的台灣政治,前者對中國當前危機與癥結提出觀察、分析與議論,有筆力且論述深刻,後者論述邏輯清楚、具有說服力,也都獲得評審肯認。

討論之後,評審們一致同意由以下六件作品入選本屆新聞評論獎:
Covid-19肆虐下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作品發表於優傳媒)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應變、挑戰與新定位
經濟日報社論 – 經濟發展百年大旱的未來挑戰習近平中國的內外挑戰疫情下的台灣政治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11 月 16 日
地點:Rayca Coffee

第三次評審會為決審會議,要從入選作品中選出得獎者。開會前評審們先針對各獎項入選作品進行排序,排名方式為選出前三名(第一名第三名),排序結果再換算成分數(第一名得三分第三名得一分),分數統計結果作為決選會議討論參考。

突發新聞獎

排序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總分
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 15
勞動基金弊案系列 10
2021新冠肺炎衝擊農業產銷系列報導 7
台灣73年來最大鐵路事故,怎麼發生的? 6
斷鏈的防疫線──揭露台灣社區防線到疫苗政策的破口 4

 

評審集中討論總分排名前兩名作品的優缺點。

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部分,有評審認為此作品以七個記者的一天側寫大搜查事件,寫作方式讓人耳目一新,有電影感、閱讀性更高,也能迴避正面直寫可能造成的不好影響,是聰明的作法。但也有評審認為側寫是兩面刃,雖容易討好,但這樣的報導方式較缺乏全觀。另有評審從時代意義角度指出,港蘋遭到大搜查對新聞界的衝擊很大,此報導具有記錄時代轉捩點的重要意義。

勞動基金弊案系列部分,也有多位評審給予高度評價。評審認為,此報導能踢爆政經瓜葛、揭發事件內幕,記者除了要與檢調有良好互信及密切聯繫外,還要具備專業知識,才能看懂弊案箇中手法並掌握犯罪細節,難度很高。以周刊的作業流程,記者能在事件突發三天內做出報導,並將弊案背後的人與事資訊爬梳整理得很清楚,且描述深刻、準確,確實不容易,評審同時也肯定記者挑戰權勢、揭弊的勇氣。不過也有評審認為這類具有專業性的報導,對一般讀者略有門檻,若能用軟性的筆觸或說故事的方式鋪陳會更吸引人,但如此一來也可能讓報導不夠犀利,確實兩難。

評審們在這兩件作品間來回論辯,難以取捨。最後有評審提出了一個有力觀點:重大突發新聞處理的是當下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具有時代標誌意義的事件。「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記載的事件,將會是歷史性的轉捩點(香港新聞自由正式淪陷),雖然報導難度、深度不如「勞動基金弊案」,但即時性、突發性更強。

最後評審們以投票方式做最後決定,每人一票,投票結果「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獲得四票、「勞動基金弊案系列」獲得三票,由編輯部遭到大搜查:《蘋果日報》七個記者的一天獲得本屆突發新聞獎。

特寫新聞獎

排序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總分
疫情下的孤獨死 12
數位獵童慾望鏈 10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10
善待每張臉 5
無用大用: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3
海洋垃殺記 2

評審先討論分數相近的前三件作品。

有評審認為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能運用大數據,讓資料與新聞扣連起來說故事,用科學方法探討社會現象,報導手法創新,表現出新媒體的衝勁。缺點是文筆不夠好,以及雖然發現了新現象,但是沒有後續追蹤報導,深刻度不足。另外,評審也對報導使用「滲透」概念來描述語言的相互影響略感疑慮,認為語言的流變是更深刻的文化議題,該報導的觀點則較為單一。

接著討論數位獵童慾望鏈,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採訪有難度,且報導兼具深度、廣度,個案故事衝擊性強,能看到新的網路犯罪手法。但也有評審指出,報導中個案雖多,但彼此關聯性不強,且文章排序略顯公式化,找人生勝利組名人受訪似乎也落入俗套。

排序暫為第一的疫情下的孤獨死也獲得評審高度肯定,認為作品文筆好,能發現沒有被注意到的陰暗角落及新現象,呈現疫情下孤獨死對社會帶來的衝擊。

也有評審推薦善待每張臉,評審認為,此作品對疫情報導有不同的切入點,發現口罩除了是防疫物資,還能對某一群人產生正面意義,報導有新意,能帶領讀者思考,文筆亦佳。

討論後,評審決定以兩輪投票決定得獎者。第一輪就上述四件作品進行投票,以選出前兩名,投票方式為每人投兩票,投票結果(有評審選擇投一票):「數位獵童慾望鏈」獲得五票、「疫情下的孤獨死」獲得四票、「善待每張臉」獲得三票、「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獲得一票。由「數位獵童慾望鏈」及「疫情下的孤獨死」進行PK

接著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位評審投一票,投票結果:「疫情下的孤獨死」獲得四票,「數位獵童慾望鏈」獲得三票。由疫情下的孤獨死榮獲本屆特寫新聞獎。

解釋報導獎

排序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總分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 14
玩法之徒 11
走向孤獨的強權 8
被誤解的動物-外來入侵種移除物語 4
零碳新賽局 3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一場長達20年的「短期救助」:從公法救濟到全台最大派遣公司 1
無助的沈默 1

評審認為本屆解釋報導獎入選作品都很優秀,可說是最難選的一個獎項。

首先討論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評審認為此作品議題與民生相關,除了指出市場問題,也能深入探究管理結構,告知性功能強。雖然議題不算新,其他媒體也多少報導過,但此作品將報導觸角延伸到上下游,相對全面而完整。另外議題與讀者的貼近性高,可讀性也高,容易產生共鳴,不過有評審認為此作品報導現象多於解釋。

討論到玩法之徒這件作品,評審一致認為此報導難度甚高,記者具有專業知識及能力且長期經營,才能挑戰如此複雜的議題。此作品將監察院230頁的彈劾報告進行轉譯,透過資料爬梳清楚呈現事件脈絡,讓讀者瞭解權貴司法黑幕,是非常稱職的解釋報導,寫作精緻度也高。

走向孤獨的強權能克服疫情限制完成海內外採訪,報導難度也很高,議題重要且符合解釋報導,既深刻又有時效,也是優秀的好作品。

三件作品各有擅場,只好進行投票來決定獎落誰家。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一票,投票結果:「玩法之徒」獲得六票,「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充術」獲得一票。由玩法之徒摘下本屆解釋報導獎桂冠!

新聞評論獎

排序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總分
Covid-19肆虐下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 14
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應變、挑戰與新定位 11
百年大旱的未來挑戰 7
習近平中國的內外挑戰 5
疫情下的台灣政治 3
經濟日報社論 – 經濟發展 2

評審首先討論Covid-19肆虐下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這件得分最高的作品。有評審認為,此系列文章寫作行雲流水,讀來順暢,不過文章組合較為鬆散。另有評審認為,此作品除了能發揮作者的公衛專業,也能擴大關懷面向,且立論清晰,雖然是評論新手,但文章可讀性高,因為本身是公衛專業背景,論述觀點不跟從指揮中心,能提供不同思考角度。也有評審肯定此作品在論情、論理上採取軟性筆調,跳脫大論述、大框架,讓評論寫作有更多可能性。另一位評審也呼應,認為此系列文字有感情,新筆調、新論述讓人耳目一新!

評審們也肯定經濟日報兩件入選作品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應變、挑戰與新定位經濟日報社論 – 經濟發展,認為這兩篇都是硬性文章,中規中矩,前者結構完整,議題探討具系列性,能環環緊扣且聚焦,但陳述事實較多,後者有較多觀點。另外,朱淑娟的百年大旱的未來挑戰也獲得評審肯定,認為她能持續深入關注特定議題,寫作流暢。

經過一番討論,評審一致決定由排序最高分的Covid-19肆虐下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的理性思辨獲得本屆新聞評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