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新聞敘事創新獎 評審召集人感言

一起創造多重感官的新敘事體驗!/謝吉隆

作為一個在大學裡講授數位敘事相關課程的老師,能夠受邀擔任卓新敘事創新獎的評審, 一方面感到非常榮幸,激勵我更努力朝教學與實務銜接的方向設計課程;另一方面也是戰戰兢兢,眼前評比的都是各團隊的精心設計之作,獎項「敘事創新」的角度又是廣而多元,就怕自己觀察得不夠仔細、漏看了不同的面向,嚐不出參賽者所端出的菜餚之精妙。好在卓新獎召集來的敘事創新評審團的組成背景多元,能在敘事、技術、和新聞性上彼此相互提醒,讓每個作品皆能得到不同層面的審視與討論。即便如此,這兩年來評審團要決定哪件作品能夠入圍、獲獎,仍是十分困難的事,幾乎都是歷經反覆地觀看、討論與評比,才於最後一刻敲定獎落誰家。

陳浩

今年的作品和去年相較之下,在題材、再現、與技術的創新上都更顯成熟。相較於過去朝向廣泛嘗試的方向,細觀這一兩年的作品,可以看出各家媒體已逐漸發展出其所擅長的表現手法,包括有專精資訊圖表的製作與敘事的團隊,有偏好透過網頁技法來設計動畫以提升敘事體驗、或是強化資訊視覺化互動敘事的團隊,有善於透過美術設計來傳達並喚起敘事作品中的情感體驗的團隊,也有專於將議題設計為參與式互動介面來引導讀者反思的團隊。換言之,現在的數位製作團隊已經能夠就其團隊在媒體內的結構位置、團隊成員的專長組成特性,來找到他們的發展之路,進而讓臺灣的數位敘事作品呈現出豐富且各具特色的樣貌。雖然臺灣媒體的數位編輯團隊較諸國外的數位專題團隊為小,但進展的步伐極快,應可歸功於這些製作團隊的開放心態,能夠彼此分享資料與再現手法來相互激盪,甚至創建小工具來加速製作流程並相互共享。

去年的作品多以網頁作為承載媒介,今年也可以看出有更高比例的作品嘗試在Podcast和影像上發揮創意。聲音和影像較屬於單一媒介,不像網頁易於整合多種媒介,加上聲音和影像的呈現在過往的廣播或電影已被長久探索,因此在敘事創新上比較不易發揮,較難突破對這些媒介的一般想像。但相較於去年,我們也看到有作品嘗試製作動畫,用較為感性和象徵性的手法去詮釋較為嚴肅或不易表達的議題,也有作品用聲音和網頁圖文相互補充來喚起更豐富的閱讀體驗。這些嘗試與創新,都是極令人期待的發展。

最後倒有一參賽建議。敘事創新這個獎項除了會觀看作品內容與新聞性之外,也會考慮設計概念及其所欲突破的敘事手法,但有些團隊未能著墨設計理念及敘事創新的思考歷程,因而較不易突顯其創新性的發展脈絡。故建議未來的參賽團隊在參賽作品中的描述中能提高設計理念的比例。同時,設計理念也不宜過度著墨在技術的描述上,而應著重在其作品如何可在議題、技術、敘事設計三者的搭配下,產生出創新的閱讀體驗與理解。這些思考方向應有助於團隊釐清自我擅長且關懷的特點,進而站穩腳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敘事創新獎的意義應在於激發媒體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來更有效地傳達新聞中的訊息與意義。評審過程確實可以見到臺灣媒體的數位團隊在這方面的努力,光是參與兩屆下來便可發現在各方面的進步,無論是更嫻熟或更突破,明年實在精彩可期。寫在獎項發佈之前,在此祝福並恭喜今年的入圍者與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