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廣播組 評審召集人感言聲音傳播 與日俱新/馮小龍
本屆卓越新聞獎「廣播及網路(音頻)類」,一共有三個獎項,包括「全國新聞獎」、「地方新聞獎」及「PODCAST新聞節目獎」,其中前兩項是由各傳統廣播電台參賽,第三項則是在網路上播出的PODCAST音頻新聞節目均可參加。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傳統廣播電台的參賽有持續數量萎縮現象,相對PODCAST節目獎今年雖僅為第二次設立,但參賽件數卻顯著增加。
由傳統電台參賽的兩個獎項,本屆總共只有二十八件作品報名,若以台灣目前近達兩百家電台來看,參賽的比例著實太過偏低。若再仔細分析,這二十八個參賽作品中,只有四家民營電台報名了四個節目,其他參賽節目則由五家公營電台包辦,這在結構上顯然有所失衡,也是個警訊。
卓越新聞獎設立的宗旨,在透過獎項為新聞倫理及新聞專業建立標竿,鞏固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第四權,增加媒體的使命感,並喚起國人對媒體改革的意識。但是為甚麼電台總數占比高達九成的民營廣播電台卻總是興趣缺缺,甚至可說完全不熱衷於新聞節目的經營製作,其原因頗值得我們探討與省思。
相對於傳統電台參賽的寥落,「PODCAST新聞節目獎」倒是熱鬧滾滾,不僅參賽數量爆表,參與者更是百家爭鳴,舉凡廣播、電視、報紙、 雜誌等所有傳統媒體無一缺席,還包括網路媒體、民間社團組織、應用研究機構、公司行號乃至自由投稿人等各類自媒體,換句話說,透過PODCAST形式,想用聲音做新聞,不再需要成立廣播電台,讓聲音媒體的門檻大為降低。PODCAST的蓬勃竄起,也說明了以音頻做為發送與接收的傳播溝通模式,並不會沒落淘汰,只是藉助傳播的管道方式變得更加多元。
再來就是音頻節目愈來愈重視受眾的接收便利性,例如早年的傳統廣播電台多採綜合型節目規劃,聽眾被動性配合收聽。後來為了方便聽眾更容易辨識與接收,開始採取頻道類型化的規劃設計。而今PODCAST不僅類型化,而且還讓受眾從傳統廣播被動性的接收改變成主動性的接近,也就是能夠依照自己的方便,隨選收聽(on demand)的機制。
PODCAST還有一項特點,就是對受眾的精準定位。它不一定要扮演一個像傳統大眾傳播媒體那樣以少對多盡量掌握最多受眾的運作模式,它只須製作專精特定範疇的內容,去掌握志同道合的目標受眾即可。
廣播類的參獎作品雖然不多,但不乏精采之作,評審委員們經過仔細評析相互討論,做出慎重決定,獲獎者實至名歸,當然未得獎者也未必不好,但望能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尤其希望民營電台能夠更踴躍參賽,讓卓越新聞獎更能發揮其應有之鼓勵功能。
至於PODCAST參獎作品,在製作或表現形式上頗為多樣化,其中不少令人驚豔作品,但也確實尚存有參差不齊的現象,爾後如何訂定出更明確的參加標準,或許是可以再加思索斟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