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國際新聞/調查報導/財經新聞組 評審召集人感言果然新聞媒體都還在堅守崗位/康復明
允諾參與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的評審工作後,內心充滿期待。因為,依據自己曾經有過的參加經驗,以及多年來耳聞目睹,有心參與卓越新聞獎的新聞作品,大都甚有可觀。果然,參審作品送至迫不及待閱覽後第一感想:確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大多數作品不僅表現紮實、言之有物,更有出人意表的創意與道德勇氣,除了力行新聞媒體報導真相天職外,更多的是揭發、批判社會層出不窮的不法、不當弊端,為維護秩序、捍衛價值而一往直前。
依據統計,參加件數較以往大幅增加。分別是:國際新聞獎三十一件(上屆二十九件);調查報導獎五十件(上屆二十六件);財經新聞獎四十二件(新設)。面對不輕的工作負荷,來自媒體實務及學界的評審們反而提高了參與熱情。因為,「媒體沉淪」類似說法存在已久。評審們血液中的新聞基因,自然敦促大夥們深入觀察評比,一探究竟。
全面而言,參賽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多元化。題材方面,就當令議題如新冠肺炎、半導體、電動車、醫療生技、綠能生態發揮者固然眾多,但傳統命題如金融、住居、民生,乃至農林漁業等攸關爭議亦多受關注;主事者方面,組成團隊分工合作者居多,但也不少個人深入險境單打獨鬥的作品;報導領域方面,著眼臺灣本土福祉與未來是主流,但探討舉世關切國家(地區)安危,乃至世界情勢、國際潮流者亦不少。因為各有特色各擅勝長,實在難分高下。評審們遂公決,從作品關照格局、呈現手法、執行難度,以及可能發揮影響力等角度來評價參賽作品。當然,一如大多數競賽績優者的勝出,評比過程難免一次次爭辯、推薦、解釋與說服,但用意無非是決選出確實能反映時代、標舉價值的新聞報導作品。
今天,孚合眾望,至少取得共識的績優者已經出爐,令人戰戰兢兢,也深抱期待的工作終告一段落。深刻的感想有二:一者,參與評審是最好的學習;二者,臺灣媒體產業仍大有可為。前者,因為參與評審,得以見證並分享當代新聞人的智慧與熱情,確認「臺灣媒體沉淪」說法是假新聞;同時,評審過程中的討論與言辭爭鋒,往往蘊藏深奧的智慧與經驗,這是意外收穫。
後者,因為評審確認了臺灣社會中,仍有很多媒體及眾多從業人員尚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執行新聞採訪、報導、編輯及評論工作。也許大環境不如意,但只要有這群懷抱理想,不畏艱難,不計得失的新聞工作者,仍肯堅持下去,並提攜後進,新聞傳播仍將是捍衛傳統價值,維護人權法治民主最值得倚重的神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