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新聞攝影獎 評審召集人感言

與時俱進的當代影像/劉振祥

跟著時代一起轉動的獎項卓越新聞獎,參賽的所有圖像都是過去一年在台灣媒體曾報導過的事件或議題,參賽者可以用一年努力決勝負。

早期「新聞攝影獎」混合評比單張與系列照片,經評審反應認為難評判,才改成單張跟系列兩個獎項。當代的媒體環境已不太容許系列作品在紙本媒體全部露出,主辦單位體察現實,就把規則改成只要系列有一張在紙媒或網路發表過,就能自組12張參賽。

為了讓媒體記者能了解報導攝影的系列編輯概念,主辦單位還曾經辦過工作坊請來大師教授圖片編輯。希望攝影記者不要只專注在突發的新聞點上,也能從點擴展到面,深度挖掘更多的精彩故事。卓新獎不只要肯定嘉獎優秀的媒體記者,更著眼於提升台灣攝影記者創作能量。

陳浩

卓新獎今年邁入第20屆,已是一個成年的獎項,參賽者也大都是年輕的新聞記者,拍攝思維跟資深記者略有不同,這也考驗評審的取捨。

攝影獎早期參賽者會提供紙本來參賽,大家攤開在桌上比對,包括沖洗的色調跟細節,每位評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作品。現在都改為線上看電子影像,今年在單張照片第一輪初選中,居然沒有任何一件作品取得三位評審的共識,拿到三票。這讓我非常驚訝,究竟是作品不好還是每一張都好,還是評審家中電腦螢幕色偏,竟然沒有共識!因此,65件參賽作品第一輪選出25件一票以上,就算在疫情中,評審也該見面談談了。

第二輪評審中,找來一個高解析度的螢幕,把每件作品放大仔細檢查,對每一件作品提出解讀並充分討論,終於選出5件進入決選。系列報導也遇到相同問題,52件參賽作品也選出21件一票以上,其中二票有7件,三票1件,也依循單張模式評比,選出5件進入決選。

入選的12件作品都是佳作,不論是火車事故災難現場、疫情肆虐下的生與死、香港局勢變化、維吾爾族的被迫流亡、氣候變遷帶來乾旱、台灣民俗信仰、聽障者的無聲世界,或者面對拆遷的市井悲情,豐富的鏡頭語言,展現攝影記者們一年來,在專業上認真努力的成果。

決選過程是漫長的拉鋸,經過幾個小時的反覆審視討論,從新聞價值、讀者角度、道德底線與創作理念等各個面向綜合考量,最後兩個獎項都選出了在第一輪投票中,原本不是最起眼的作品。

今年得獎的兩件作品都深具反思性,一方面扣緊時代議題,影像卻經過沈澱與反芻。雖然畫面給人第一印象的衝擊力是新聞攝影所經常強調的,但冷調處理所可能觸動的深刻反思,則是攝影鏡頭所可能達到的另一個層次的成就。

恭喜獲得2021年第20屆卓越新聞獎的攝影記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