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評審召集人感言

等了好久的第一步/藍祖蔚

坦白說,卓越新聞獎在2021年增設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對於已有二十年歷史的這個新聞獎,只像是點亮了一盞熒熒小燈,卻照亮了長期以來被一般傳媒視如雞肋的暗蔭角落,也帶給默默耕耘的文化報導者遲來暖流,引發的熱潮超乎預期。

例證之一:首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報名作品共有105件,在數量上僅次於深度報導獎,遙遙領先其他組別。
例證之二:參賽作品涵蓋紙本(雜誌、報紙)、網媒、電視、廣播、Podcast和多媒體,簡直就像是匯聚了十八般武技的論劍大賽,一場讓人眼花撩亂的文化盛會。

陳浩

論劍不難,唯強者勝出,然而,「強」要如何定義?文化報導如何適用?卻是極難量衡,遑論取捨。關鍵在於媒材特性不同,產製過程亦殊,與時間賽跑的燃燒指數各有千秋,文字和影音如何在同一平台上競技?這些疑惑,都讓同組評審委員乍見繁複多元的參賽作品時,不禁眉頭緊縐,一度試圖先各自分類,擇其最優,再匯聚討論的原因。

然而,作品本身會說話,細看作品後,事先預設的評選執見很快就拋諸腦後,參賽者展現的企圖心與執行力,在在證實台灣文化藝術報導蓄積了大量潛能,多數報導者都能體會:即時新聞不能只從記者會和新聞稿出發,要不俗,必定要有新意;深度報度要能撼動人心,必定兼具廣度、高度與密度。不俗與深度,因而成就每一則/一篇/一部吸睛的文化藝術報導自然展現的創意DNA

不俗,是消化議題,融會貫通後,自然外顯的氣質。廣度,來自宏觀的企劃視野,以及能否畫龍點睛,找到對的人,講出貼合主題的關鍵字詞;當然,除了奪目吸睛的標題外,重點探鑿,論述堆疊、辯證燦開,都攸關作品高度與深度,至於善用及活化媒體特質,拓展媒材邊界,尋找多樣的報導形式,厚實作品密度,都讓我們看到了這些田野現場採集者的實驗勇氣與實踐意志。

例如,八部入圍作品中,我們看到時興的podcast如何在聲音世界兼顧了報導、口述與創作,又如何與文字並軌,讓主題悠遊在聲音與文字的各別載具上;也看到面對已然消失的建築與時代,有人找訪昔日魂魄,添補骨肉,重現青春,有人則透過戲劇重演,召喚往日榮光。

報導的靈光或許始自一根火柴,敏銳的規畫與精準到位的執行卻可以成就雄雄火焰,例如,透過「聽覺」重現已經被「視覺」主宰的體育文化;抑或透過三個世代的攝影家傳奇,甚至以不同媒材切入,找出台灣攝影史立體視野的創新理路;透過創建、發表和使用的多重面向,回溯、凝視一個不斷進化的傳播媒介,那種兼顧歷史縱深與操作實務的開闊面向,都讓人激讚。

執行力則與企圖心息息相關。標題既然自詡天涯海角,就真的要走遍窮鄉僻壤,駐足、守候與呼吸,才能真正聞嗅到土地與人的氣息。至於面對無情滅頂的時代海嘯,個人抗爭需要良知與膽識,文化人能從議題梳理與圖像重現中投射出我們相逢也相處於同一個世代的意義與價值,這種旗鼓揚和的同聲一氣,更大大提振了文化與藝術報導的高度與層次。

文化來自生活,藝術來自淬煉,有幸見證這麼多鏗鏘有力的藝文報導,我們確信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成功開拓了新聞獎更宏觀的視野,邁出了氣勢洪亮的第一步,來年若能再聚焦藝術文化評論,相信這個藝文花園,會是綠蔭扶疏、花果繽紛的美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