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評審召集人感言「眼見不能為憑」的時代,誰來守護真相? / 黃兆徽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兩位記者蕾莎(Maria Ressa)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以表彰他們為維護言論自由所作的努力。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得獎理由中提醒世人:「言論自由是民主以及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然而,「當今之世民主與新聞自由日益惡化」,所以特別頒獎給蕾莎和穆拉托夫這兩位分別在菲律賓和俄羅斯為言論自由英勇奮戰的記者,也藉此鼓勵所有願意為理想挺身而出的新聞從業人員。
獨裁者,需要有勇氣的新聞工作者挺身面對,捍衛新聞自由的第四權功能,監督政府、防止濫權。與此同時,在新興科技助長下如病毒般蔓延的假訊息,混淆視聽、操弄輿論、撕裂人心,更嚴重傷害民主運作。尤其利用AI人工智慧來製造和合成圖文、影音,技術進步一日千里,透過Deepfake深偽,就可以產生幾可亂真的人臉、表情、動作,人們越來越難以辨識周遭各類訊息的真偽,我們不得不承認已經進入「眼見不能為憑」的時代。
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而新聞工作者既要追求真實、又得顧及時效,挑戰倍加嚴峻。但從樂觀面來看,這也正是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在爭奪眼球的戰場上,新聞專業重新展現價值、贏回信賴的時刻。合理查證、平衡報導,老派的新聞倫理和採訪守則,依舊是因應新型態資訊戰的最佳利器。
2021年,卓新獎來到第二十屆,我們很慶幸地看到台灣的新聞界仍然有許多好記者,無論老將和新血,共同為挖掘真相、守望社會而努力著。今年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的參賽作品就多達241件,議題豐富、角度多元、內容精采,七位評審經過了好幾輪的投票和討論,才好不容易產生共識。而有些作品成為遺珠,並不是因為不夠好,而是對應獎項類別的吻合度不若其他某些作品。
今年的文字類報導獎,除「新聞評論獎」維持不變外,其他獎項都略有調整。54件報名的「新聞評論」,大多論理清晰、見解深入。入選的作品更是篇篇直指癥結、擲地有聲。我們看到有關於台灣面臨百年大旱從政策面、執行面到生活面的多方探究;有針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台灣在美歐中三強間如何定位、應變;有剖析全球疫情肆虐下的台灣經濟表現、結構性隱憂及未來發展;有面對Covid-19的社會、政治、人性與科學層面多角度思辨;有寫疫情下台灣的政治角力和社會心態;還有評論習近平中國的內外挑戰等。
而本屆以「突發新聞獎」取代「即時新聞獎」,明確定義突發新聞是指「非預期性突發事件(如災害、政治/社會動盪等)之相關新聞報導」,旨在獎勵「在時間壓力下能準確報導並提供背景訊息,以增進閱聽眾對突發事件知情及理解的優秀作品」。從34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入選報導,有在台灣發生73年來最大鐵路事故的隔天就帶領讀者看見現場、檢討事故原因、追究責任、提醒善後問題、還輔以人情側寫;有在香港警方大搜查《蘋果日報》編輯部引起國際矚目的當天,藉由七個記者的視角,讓現場立體呈現,並反應出不同背景的員工心情;有透過一場商務宴會上幾個關鍵人物,抽絲剝繭揭開勞動基金投資弊案,並藉由專業背景的解析,將盤根錯節的犯罪手法精準勾勒;有從防疫模範生到出現疫苗荒的強烈反差,檢視台灣社區防線的斷鏈;也有另闢蹊徑,著眼於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方方面面探討疫情陡升對農業產銷的強烈衝擊和因應之道。
以往的「深度報導獎」,本屆則調整分列為「特寫新聞獎」及「解釋報導獎」兩大類,分別有75和78件作品報名,競爭最為激烈。其中「特寫新聞」,是指「對事件、人物、趨勢、理念或重要話題的新聞報導,特別講究寫作風格、文字品質及敘事技巧,報導觀點及感染力亦是評選重點。」我們透過入選作品,看見網路獵童事件令人驚懼的大量案例和防範數位誘拐的作法;也有融合田野觀察訪問和大量統計資料鋪陳出台灣所面臨的海洋垃圾問題;有翻轉民眾對農林剩廢的刻板印象;還有從社群網路上流行的中國用語出發,探討深刻的語言與文化認同、以及兩岸影視產業的問題;另有因疫情而被迫面對孤獨死亡的故事;以及對顏面損傷傷友在口罩政策下的關懷和思考;此外,還有兩家非常「年輕」的網路媒體各自專注於特定領域的議題,本屆參賽作品也讓不少評審們眼睛一亮,他們分別從案例爬梳多元就業方案的各層面問題、剖析外來種的影響和生存意義。入選的「解釋報導獎」作品,則含括艱澀的金融司法案件、國際間的零碳新賽局、海鮮水產所發生的食品詐欺結構問題、中國當前發展的矛盾現況、和大眾陌生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之困境,都是「對重要而複雜的事件或議題,能說明解釋其發生原因,並對其脈絡進行深度分析之報導」。
有人說,卓越新聞獎是台灣新聞界一年一度的大會考,於我而言,更像是一頓豐盛的新聞饗宴。如何選購營養豐富的食材、並且烹調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這是新聞工作者永遠的考驗和樂趣。今年有幸透過評審工作得以品味到各家媒體端出的道道佳餚,更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和新聞業未來增強了幾許信心,感謝願意挺身守護真相、守望社會的每一位有志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