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評審召集人感言

幸好,我們還有好新聞!/洪貞玲

這兩年來參與了不少新聞獎評審,有機會得以品味優秀認真的好新聞,總是感到安慰和鼓勵。

台灣24小時的電視環境中,充斥著令人煩躁的三器新聞、網紅新聞,每個鐘頭無止盡般地循環播出,已成生活常態。這些新聞,常常成為我在「新聞法律與倫理」課程中的教材。而NCC的內容諮詢委員會中,每次會議所要面對的是遭到民眾申訴,而需要由各界專家共同會審的不當內容,不是暴力裸露、妨害兒少身心健康;就是美化特定對象,有置入式行銷之嫌;更有甚者,任意捕風捉影,未能善盡事實查證等。

在新聞獎審查現場,幸好,我們有好新聞!我們還有好的新聞工作者可以製作出好新聞!

陳浩

今年的卓越新聞獎,做了若干幅度的調整。電視與網路新聞組,由原來的五個獎項,減少成為三個,分成突發新聞獎、深度報導獎、新聞節目獎。國際新聞獎與調查報導獎則改為不分媒體類。以參賽件數而言卻不減反增,從去年的140件,成長為174件。若從數量的改變來看,應該是可喜的,即使今年五月疫情破口使得經濟情勢與民眾生活受到影響,但是電視媒體願意投入產製好新聞,至少對其作品深具信心才對!

本組共有七位審查委員,主要來自業界與學界,經過兩輪評分及審慎討論後,決定入選名單。入選者無一不是佳作,而且,因為入選件數的限制,確實不免有遺珠之憾。

審查過程中,評審也在三個獎項的基本定義中傷透腦筋。突發新聞如何定義?在突發事件之後多具時效的報導足以展現新聞即時反應的功力?而在申請者當中包括每日新聞節目與塊狀的新聞專題節目時,如何評價兩種不同步調與深度的新聞品質?更難的是該如何判定孰優孰列?最後,評審認為兩類新聞節目中仍各自有值得肯定的優秀作品,率皆入選。感覺上,相關的論辯,仍然會繼續出現在下屆的評審團中。

新聞節目獎也有類似的品評困境。去年獎項名為每日新聞獎,範圍明確,較無懸念。今年名為新聞節目獎可就包山包海了! 每日新聞中的三節新聞、整點新聞屬之,每週一次的專題新聞、紀實新聞屬之,還有標榜各種主題的新聞節目,包括國際新聞、環境專題、財經新聞、深度新聞專題等等,琳琅滿目。最後,評審選出不少國際新聞節目,可看出電視台的勇氣與誠意,一方面回應台灣「缺乏國際新聞」的訴求,一方面也挑戰「國際新聞沒人愛看」的宿命。

深度報導獎雖然行之多年,也較無定義上的分歧,但往往是參賽作品最眾者,評審也是絞盡腦汁,最後不免動用投票,來為入選邊緣的幾項作品做出決定。雖然本組聚焦於電視新聞,但在匯流生態下,入選作品中也見到平面媒體提出影像新聞報導,且議題視角之罕見、報導分析之深入,也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南部電視台也有佳作入選,展現地方媒體關心在地公共議題,監督環境的社會責任,深獲評審肯定。

不可諱言,電視新聞是匯聚文字、聲音、影像的多元敘事,在諸多素材中,有些專家強調鏡面呈現的優美,有些專家重視新聞價值與選材的獨特,有些專家在乎證據的蒐集與觀點的犀利。討論過程中就是不同見解、不同標準的論辯與交流,個人很享受這樣腦力激盪的場景,彼此相互說服,雖然最後不見得每位心中的佳作一定得到多數委員的青睞,但評審們也展現高度的風度,取得了折衷的交集。

這樣理性思辨與尊重異見的雅量,存在於我們的專業評審中,存在於我們常民生活中,也很希望能存在新聞媒體及社群媒體的言論當中。您說是不是呢?

走筆至此,意識到今年是卓越新聞獎二十週年,也適逢臺大新聞所三十週年。我們在學院內與新聞業共同承擔命運,在新聞業面對重大挑戰時,思考如何振衰起弊,如何轉型重生?優質新聞獎的鼓勵絕對是其一,同時也需要新聞產製環境的調整、新聞價值的重新確立,甚至是匯流生態的健全。秉持初衷,期待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可以創造更多優質新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