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聽聞寰宇聲
林福岳
用聲音傳遞訊息,以聆聽連結世界,這是廣播的功能,也是廣播之所以存在的社會意義。廣播的新聞節目運用口語和各種聲音,再現試圖讓聽眾認知的世界圖像;而需要透過聲音認識和連結世界的人們,也在廣播新聞中建構自我的認知與詮釋。就影響廣度和市場需求來看,有人認為廣播是現在的弱勢媒體,但是廣播本來就無意和其他的媒體爭地位和市場,對於必須倚賴聲音獲取訊息的人們,或是因為廣播的共時性而選擇這種訊息接收方式的聽眾,廣播是最貼近生活的媒體。廣播因此而運行,因此而有生命。
儘管數位傳播技術急速發展,但是迄今為止,廣播仍是最具時效性的傳播媒體。就廣播即時新聞而言,在第一時間將重大消息傳遞給聽眾,固然是首要之務;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緊縮而急迫的時間壓力下,將千絲萬縷的事件面貌和紛至沓來的更新訊息進行意向清晰、條理分明、邏輯順暢的整理和呈現,尤其再現的方式只有聲音一途。這就考驗著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功力,當然也是廣播記者最大的挑戰和使命。
這次入選的即時新聞節目,在突發新聞的處理和報導上,都展現了高超的功力。例如今年二月六日的台南美濃地震,發生在半夜3點57分,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傷亡嚴重,媒體記者立即動員前往現場將即時訊息傳遞給聽眾,不僅要將混亂的災害場面及情況充分掌握,還要以聲音重建災區現場及危難狀況,展現新聞工作的高難度和專業性。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記者以單一之力在災區現場四處奔波,充分貼近在地性和民眾需求,發揮記者最高度的工作態度和精神。以地區常態的空氣汙染紫爆議題做為目標,將當天測得的空汙指數做為即時新聞事件,一方面經由長期關注而掌握特定事件,同時也開創即時新聞報導新的可能。
專題新聞講求的是議題的深度及多元視野的觀照,今年報名的節目,在報導議題上呈現的風貌尚稱多元,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節目和環境議題有關,另外約有五篇探討政治議題、五篇關心各類災難議題、其餘則是各類社會關懷議題。而入選的作品,在議題取向上,也呈現類似的趨勢,多半和環境及災難議題有關,包括海洋保育、能源與環境影響、地震災害、空氣汙染、毒品等議題。這些作品共同的特性,是掌握了新聞議題中人們所關切的焦點,透過事件的鋪陳,由各個不同的面向探討議題,進行深入而多元觀點的呈現和評論。而這些節目的突出之處,尤其在於聲音來源的蒐羅和運用,使得聽眾恍若得以透過聲音的表現而進入議題討論的場域,這是廣播專題新聞節目最出色而具有影響力的表現。
獎項不只是榮耀,更是肯定和驅策。在此請容我們向每一位從事廣播新聞的媒體工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因為你們對於廣播新聞的認真投入和新聞工作強烈的使命感,使得我們的空中得以傳佈著豐富、探索、精到和美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