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跑馬式惡性競爭  追求新聞的核心價值

王毓莉

        「報業新聞」出現於傳播史之初,被認為對人類思想啟蒙具有重大貢獻!然而,在高度商業競爭與數位匯流的雙重影響下,近年來台灣的新聞媒體被批評充斥著跑馬式、缺乏深度與國際觀的瑣碎訊息,另一方面,新聞記者工作的勞動時間不斷加長,但新聞品質不升、社會地位大幅滑落,使得具新聞專業抱負的年輕人卻步。

        近兩年筆者擔任卓新評審審閱參賽作品時,回頭面對如此的日常批評論述,常有身處不同世界之感。今年平面類作品參賽作品共209件,其中「新聞評論類」22件、「即時新聞類」43件、「專題新聞類」84件、「調查報導類」31件、「國際新聞報導類」29件。比起去年154件,今年平面類大幅增加了55件作品,競爭激烈,多數作品呈現出優質新聞報導的種種特質,值得肯定。

    2016年的平面類參賽作品評選工作是艱難的,除了參賽件數暴增外,多元的作品挑戰著評審心中的各種預設標準。由於網路新聞與平面新聞,尚未正式分家,兼顧不同媒體的特性、新的新聞類型出現(資訊圖表新聞、懶人包、新聞遊戲)、新式寫作風格的評論、即時新聞與專題調查報導的區隔、國際新聞的功能等,都成為評審間激烈討論的焦點,期望兼顧傳統與多元創新,評選出本年度的最佳作品。

        探索造成主流民意撻伐與優質作品並存的主因,在於民眾最常接觸的報業與電視的「每日新聞」(daily news),目前陷入瘋狂追求點閱率與收視率的「即時新聞」追逐戰中,對於報業和雜誌的深度專題方面接觸,相對少而缺乏印象。

        2016年參賽作品大幅成長的主因在於,網路原生媒體作品的加入,儘管傳媒市場狀況不佳,過去一年仍有網路原生媒體、獨立媒體與獨立記者,前仆後繼地投入,值得欣慰。網路原生媒體在免付費每日新聞電子報與需付費雜誌間,產生了微妙的補位功能,具備有免付費、易接近性、與無篇幅限制的報導特質。

        然而,在追求更優質的新聞表現方面,仍有各自進步的空間。個人以為,媒體的形式會變、記者的需求技能會變,但是新聞的核心精神不能變,那就是:「追求真相、監督權力者,永遠站在權力者的對立面」。今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傳統媒體透過網路善用「事實查證」(fact checking)機制,讓說謊的政治人物,無所遁形,發揮監督的力量。期許報業儘早跳脫瑣碎的即時新聞之爭、雜誌媒體設法擴散優質專題的影響力、網路原生媒體由深度專題,更大步邁向調查報導、獨立記者持續發揮監督精神,並能找到安身立命的生存與影響空間。

        眾所皆知,新聞媒體的存在價值是「公信力」!公信力需要由新聞記者一篇篇的報導累積而成,新聞工作者不應妄自菲薄,秉持專業主義精神,持續與各種權力者博弈,發揮影響力。第15屆卓新獎的主題是「保障勞動條件,維護新聞品質」。最後呼籲,新聞媒體經營者能重新思考,想要建構怎樣的「品牌價值與形象」?並檢視現存的新聞內容取向與新聞勞動管理方式,能否激發出優質的新聞內容?唯有透過管理者的徹底反思與改變環境,才能營造出媒體老闆、媒體工作者、與新聞閱聽人的三贏局面。

    期許台灣「新聞不死」,社會國家才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