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追求卓越

李蝶菲

         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四屆的卓越新聞獎,早已成為各種媒體新聞工作者努力爭取的重要獎項。

         這一新聞獎在廣播類共分「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及「專題新聞獎」兩大獎項,本屆參賽作品共有二十八件。其中,「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部分占了十件,入選的作品表現都相當優秀。舉凡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社會發生的重大案件,如:高雄監獄挾持事件、復興航空空難事件、全台大地震、反課綱微調事件等等,參與角逐的廣播電台都動用相當多的人力與物力,把採訪到的新聞及其後續發展,搶在第一時間提供給閱聽大眾,表現都十分出色。

         雖然參賽辦法中規定入圍數量應不超過送件數量的四分之一,然而在前述參賽作品中,有多個作品都能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與報導即時性,基於其優異表現,評審們經審慎討論後一致決議,選出四件作品入選決賽,這就「每一獎項入選至多五件」的複審原則而言,堪稱允當。

         廣播類獎項另一大類別是「專題新聞獎」,根據參賽辦法,作品須以事件或議題作為主軸,本屆共有十八件作品參賽。入選作品的主題也相當多元,包含:空氣汙染問題、農地用水問題、性侵問題、家暴問題、偏鄉教育與醫療問題,以及最新通訊軟體LINE帶給民眾與上班族、公務人員的方便與不便等等。入選作品大都能夠緊扣主題,進行關鍵人物深度訪談,然後再加以分析,大體上都能充分發揮深入實地現場的廣播特性。最後經評審討論後,選出五件作品進入決賽。

         作為聲音媒體的廣播,在今日眾聲喧嘩的媒體世界中也許顯得弱勢。歷年來卓越新聞獎的廣播類參賽作品之所以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廣播電台的經營相對困難,能投入新聞採訪與製作的資源捉襟見肘所致。

         面對此一窘境,廣播新聞業者除了應審時度勢,在數位匯流的大趨勢中,積極闢建新的連結與通路之外,政府機關作為國家傳播資源的總規劃師,也應該對廣播事業的新生善盡接引與呵護的責任。

         最後,謹向竭盡心力的廣播類評審委員們致敬,並向評審過程中提供充分行政支援的主辦單位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