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為念,做台灣的良心

林淇瀁

    卓越新聞獎舉辦至今已歷十四年,十四個春秋,見證了十四年來台灣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具體貢獻,也標誌了新聞從業人員追求品質的卓越表現。微言大義,傳訊真實,淬礪志節,見證歷史,乃是所有新聞從業人員念茲在茲的志業。相對於政治時局的紛擾、商業市場的詭譎、社會正義的不彰,新聞從業人員恆定專精,不屈不折,堅守客觀報導、公正評論的自我要求,方才更加彰顯新聞作為公共領域守護者、監督者和衡平者的重要性。卓越新聞獎的年年舉辦,因而也就有著精進新聞品質、砥礪新聞志業的標竿意義。

  十四年來,卓越新聞獎獎勵的對象跨越平面與電子媒體,經由各屆評審團嚴謹評審、仔細汰擇,積之累之,已然樹立了卓越新聞獎的公正形象,並獲得媒體實務界和閱聽公眾心的肯定與信賴;更重要的是,因為卓越新聞獎的存在,乃能使得敬業、認真、傑出、卓越的新聞從業人員及其表現,被廣大的閱聽公眾看到,並在媒體實務界產生砥礪效應,而有助於新聞專業的拔尖與社會責任的落實。

  今年卓越新聞獎評審團計分平面類、新聞攝影類、廣播類與電視類等四組,先由各組評審委員本其專業,針對參賽作品充分討論、嚴謹評鑑,方才產生入圍作品;在最後決定各類獎項得主的過程中,更是相互攻錯、反覆論辯,方才選出產生得獎作品及得獎者。得獎,固然是莫大榮耀,也是一種沉重負擔,提醒得獎人莫忘初心,要勇為中流砥柱,克盡新聞人的社會責任,做百姓喉舌,為公眾發聲,樹立新聞典模。

  在此一新聞專業標竿下,今年參賽的作品多能卯盡全力,針對眾所注目的各種事件和議題,在新聞發生之際或事件進行過程盡責報導或評論。從國內的公共安全問題(如高雄氣爆、八仙塵爆等),到反課綱微調學運、香港佔中事件,乃至於住居(如社會住宅、都市更新等)與環境問題(如空氣、水源和土地污染等)、老人照護問題、偏鄉教育問題,以及延續去年的食安問題等,都成為今年參賽作品聚焦的主題;而在國際新聞方面,從敘利亞、波士尼亞到俄羅斯……,也有相當深入的報導與評論。通過參賽媒體與新聞從業人員的筆、鏡頭和觀點,共同構築了新世紀媒體在報導與評論上既寬廣又深厚的「五多」趨勢:多元、多樣、多重、多面、多向。這是相當可喜的現象。

  在新聞媒體的劇烈競爭以及新媒體的不斷湧現下,今天的新聞從業人員面對的挑戰相對往昔更加嚴峻。但不變的是,新聞專業與價值的堅持,從筆到電腦鍵盤,從文字到視訊,新聞的可貴不在媒介或媒材的改變,而在敘事語言的提升和社會責任的堅持之上。卓越新聞獎鼓勵的,應該是這樣一顆以新聞為志業、以公眾利益為標竿的心。以「卓越」為念,新聞乃能做為台灣的良心,成為推動台灣社會進步與永續發展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