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媒體的未來發展值得更多關心

蘇正平

        這屆卓新獎廣播組參賽件數相對較少,但仍有相當優秀的作品。也因為參賽作品少,緊縮了能夠入選參加最後決選的件數。

        廣播組的評審,這回加入多位本身過去就是極為優秀的廣播人,因此在評審的討論上,除了一般好新聞的元素之外,廣播特性的呈現也受到特別的檢視。

        過去一年台灣所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我們廣播媒體並沒有缺席,擧凡太陽花學運、多元成家方案以及捷運鄭捷殺人事件,都是廣播組參賽者的熱門議題。可是,從即時新聞作品的呈現,就可以清楚感受到目前台灣廣播媒體投入於新聞採訪資源的匱乏。新聞現場在廣播中逐漸消失,甚至於記者的報導退位給播音室的連線訪問,似乎已經是廣播新聞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正視的現象。

        在這樣大環境下,不管是作為即時新聞節目,作為專題報導,藉由議題的選擇,受訪者的安排,環境聲音的採集,以及製作者的巧思編輯,還能夠產生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入選作品,是值得我們為這些兢兢業業、努力不懈的廣播新聞人鼓掌喝采。

        聲音作為新聞傳播的媒介,不同於文字和影象,似乎更具備了一種特殊的威染力。它在一些特別議題上,特別的傳播情境下,其實有完全不可忽視,甚至無法取代的傳播功效。入選作品當中,的確相當清晰地傳達了這樣的訊息。

        過去一、二十年來,全世界媒體環境産生很大變化,可是絕大多數的研究和討論,都是聚焦在平面、影象和網路媒體的消長,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不過,是否也到了該為廣播媒體的未來發展,投注更多關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