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讀者的眼睛……..

盧非易

         相較於文字的高度武斷、指涉與可操作;圖像(特別是單張的靜態新聞照片)就顯得更能直指真實。所謂「有圖有真相」,雖非實言,但亦不虛。也因為圖像較難以人為地夾議夾敘,攝影記者再現新聞真實的空間也就比文字記者來得多。

         但近年來,我們發現攝影記者主動或被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配合新聞操作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今年報名的作品中,不乏構圖精彩、題旨準確、內容充滿戲劇衝突與新聞梗的完美照片。然而,細究其中,我們卻不難發現,包括政府新聞公關、社運團體、民意代表…大家群策群力提供創意、設計、擺位的痕跡。我們幾乎可以聽見現場「請看左邊,三二一 ;請看右邊;三二一;謝謝攝影大哥,謝謝大家…」的指揮聲音。無論製造新聞畫面的各方,容或如何地立意良善、用心良苦;但新聞記者卻不能為一張簡便的照片,甘做他人的眼睛。我們相信攝影機比鋼筆更客觀純淨;也敬佩攝影記者如獵人般,冷靜、觀察、靜待與敏捷捕捉的能力。這是新聞攝影迷人且值得敬重之處。記者盡其專業能力與道德,為不在場的讀者記錄事件的黃金霎那,而對事件的詮釋與情感則由讀者決定。這才是新聞攝影的本意,也是此次入圍討論的重要依據。五部入圍的作品於此之表現,均十分傑出。

         新聞系列攝影具有較大的報導篇幅;因此,較之單張攝影,更易於建立主題,並開展內容深度。不過,系列攝影的類型也比較多元,有些偏向新聞報導,有些偏向攝影專題,而有些則更趨向概念藝術。攝影新聞報導圍繞在單一新聞事件(現場),講究新聞的及時捕捉與記錄角度的完整。「華光散盡」、「敘利亞難民路」充分表現出作者對新聞事件的多角度掌握。攝影專題並不全然鎖定在單一新聞事件或現場,講究的是主題的討論深度。「搞定你的數位小孩」呈現兒童在家庭、學校等場域,全面滲入數位使用媒介環境,呈現的不只是當下,也諭示了未來的樣態。「再見家園」與「南風」兩部作品則在呈現攝影專題的同時,也置入了概念藝術的風格,以黑白照片手法或人物靜照的情感,為報導主題定下了作者的藝術觀點。

         新聞報導、攝影專題與概念藝術的確很難擺在一起比較,三者各有其功能訴求與技藝講究。或許未來能有更細的獎項分類,鼓勵不同型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