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多平台時代新聞獎的意義與價值

翁秀琪

         台灣的新聞媒體與新聞工作者,在民主化的進程中,走過了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時期,解嚴後又進入一個商業市場紅海式的競爭年代,基本上,是從一個爭取外部新聞自由,走入一個為內部新聞自由奮鬥的產業環境與新聞工作情境。

        傳播科技的演進一日千里,多媒體、多平台的匯流,行動通訊裝置如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日益普及,使用者產製的內容(UGC)越來越不容新聞專業工作者忽視等,則是傳播新科技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機會與衝擊。

        在此一脈絡下,新聞獎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何在,負責主辦新聞獎的單位如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任務為何,需否調整,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商業市場紅海式的競爭,使得主流媒體越來越不願意投資在深入而有品質的新聞報導類型(如調查報導)和內容(如深度報導)上,只是應卯式的製作幾個節目來參賽。當然,這樣的現象早已存在,只是於今為甚。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有鑒於此,因此從去年第十屆新聞獎中即推出平面媒體和電視媒體的調查報導獎,雖然去年平面媒體調查報導獎從缺,但是也促成了本次第十一屆參賽的作品在數量和品質上的提升。

        其次,有鑒於使用者產製內容及公民記者的報導在質與量上均不容小覷,因此,卓越新聞獎早在第七屆即開放公民記者參賽的機會(註)。以前年獨立記者朱淑娟一人獨得三個獎項來看,公民記者或獨立記者早已經不是另類記者,甚至有取代主流媒體記者的可能。或許受到朱淑娟得獎的激勵,公民記者參賽的作品在質與量上迄今亦均有所提升。我們樂見主流媒體記者與公民記者或獨立記者能以互補的方式存在於台灣的媒體環境中。

        再次,國際新聞報導向為台灣的主流媒體所忽視,動輒以「收視率或閱讀率」不佳而砍去國際新聞報導的篇幅,或者盡以一些雞毛蒜皮、羶色腥聳動的消息濫竽充數,導致台灣的閱聽人要接觸像樣、深入的國際新聞,不得不倚賴國外頻道如BBC、CNN、NHK等頻道,一般民眾則因為語言的隔閡而無法透過本國的國際新聞報導來拓展國際視野,這是我們的媒體沒有盡責,光靠國內幾個新聞獎的鼓勵,要解決此一問題,確實談何容易。

        又次,近年媒體的併購、轉售,更引發新聞媒體壟斷、言論多元化受到戕害的疑慮。在台灣,有錢的大財團有能力、有意願出大錢,為了掌控媒體市場,卻沒有多少企業家願意長期出錢支持新聞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董事會和工作同仁們,在如此艱困的大環境下,十一年來鍥而不捨,不僅以頒發新聞獎鼓勵優秀的記者在艱困的大環境中繼續為新聞專業而努力,更發行媒體識讀電子報,出版新聞專業書籍,為新聞與媒體識讀教育做出努力與貢獻,值得我們向他們致敬。在此,也代表評審團成員向本屆卓新獎所有參賽、入圍和得獎者致意。台灣的媒體環境和新聞專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讓它更好。

        註:卓越新聞獎的獎勵對象是以新聞為專職的新聞工作者,包括受僱於媒體機構(含新聞專業網站)及自由投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