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聲)守望
方念萱
今年的卓越新聞獎廣播類分為即時新聞獎與專題新聞獎兩類。平日聽多了對於媒體新聞表現的批評,評審得以一次接觸、審聽眾多優秀新聞作品,實為樂事一樁。今年參賽作品中即時新聞獎10件、專題新聞獎27件,一如過往卓越新聞獎廣播類作品表現,參賽作品的主題選擇、製作呈現,多有一定水準,但若細究,從新聞「即時」與「專題」的基本要件審視,作品仍有高下。
因著近來天候環境的改變,尋常日子裡災難頻仍,即時新聞的示警與監督功能就益發重要。這次十件參賽的即時新聞作品中就有半數作品與天然災害有關;瞬間發生的災難考驗新聞團隊即時應對、佈局展現的能力。不論是否為災難新聞,即時新聞對現場感的要求不同於他類新聞。現場感,指的不是記者在水深火熱的現場聲嘶力竭地痛陳天崩地裂的險況;記者要能在播報、連線時穩定地將該時變化以專業的處理方式迅速傳真,帶到閱聽人面前。參賽的作品在現場感的處理、傳遞上展現了廣播新聞的特質,聽眾不單在新聞中得聞現場情境的聲音,新聞所收錄的在地人親身感受,立時發揮了傳真效能;整體而言,新聞成熟而具影響力。求全與求快似乎仍在新聞處理上相互拉扯,部份作品編輯精良,但是即時性稍弱,而八八水災紀實、澎湖博弈公投決戰直擊、與江陳四會等即時新聞報導都是串連了事件活動接連數日的發展,而又能在依時變化中提供不同切點,以重要、即時的受訪意見展現多方對話。
乍看專題新聞獎參賽作品,題材上似乎不脫過往以環保、弱勢、社區、族群、邊緣為主的專題報導,但是在組織素材、呈現多元的手法上,不乏以本地全球對比、個案際遇類似而訴求相左來呈現的作品,可見製編的用心、服務聽眾的熱忱。進一步想,專題新聞作品年年環繞同樣的主題,但確以不同事件為引子,這現象與其說是廣播新聞未求變化,倒不如說是廣播新聞人堅守監督守望的本分,觀視類似問題層出不窮的社會。專題新聞作品企圖心強,希望聽眾留駐亟需深入探索的課題,評審委員於此特別強調新聞作品「說故事」的基本功,包括聲音媒體的運用、作品的節奏、韻致;長篇累牘的敘事、刻板的音樂受訪穿插,可惜了原本再現重要人物、議題的用心。評審委員們對於專題新聞報導中對話與專論的比例也有一番討論;專題新聞報導在深入展現其他媒體少見的一方立論時,該如何呈現與之對話的、續發的見解呢?
一如前述,即時新聞與專題新聞的參賽作品主題固然與前幾屆作品相差無多,但是這可能反映了台灣社會類似問題一再發生或者積重未改,廣播媒體始終堅守媒體本分,持續報導。廣播新聞可不可能鍥而不捨地對公共政策究責、為聽眾服務,更積極地挖掘因應之道呢?要責成相對弱勢、資源稀薄的廣播媒體更為基進,似是昧於現實,但就這次參賽作品的手法與用心而言,我們衷心期待專業敬業的廣播記者與媒體發揮近身監督守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