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享的榮譽感
陳浩
作為卓越新聞獎的評審,在仔細閱讀並嘗試評價過去這一年,數以百計的各類新聞報導報名參賽作品,我們不免同時在問:這數百件作品便是我們新聞界全年的成績單嗎?作為台灣社會的守望者,這一年的新聞界是不是夠稱職呢?台灣的新聞媒體正面對愈來愈嚴峻的生存壓力,尤其是平面媒體,嚴肅的、負責的、堅守公共價值的新聞典範正飽受侵蝕,媒體娛樂性旗幟高張,這些前來角逐「卓越新聞」價值的作品在日常的報紙雜誌版面上,仍然是有代表性並具商業價值的領頭羊嗎?
我是始終堅信好的新聞是能吸引讀者的;能說好故事、說得切身、有疼痛感,能深入問題、帶給視野、看到方向和改善的力量,這都是好新聞能引領商業的正面能量。在本屆報名的平面媒體作品中,大多數都具有這樣的好新聞的品質,這也使得評審的工作格外艱鉅,即使在初審的過程中,五位評審各自鍾意的入圍作品總和超過報名作品的半數,雖然最後只得以積分票數決,未能入圍的作品中,仍有不少是個別評審難以割捨的遺珠之憾。
在即時新聞類,今周刊的「南山人壽交易黑幕」,是極有功力的調查報導兼即時新聞,以微小的分數差距未入圍,像是籃球錦標的最佳第六人。國際新聞報導類中,今周刊的「冷復甦」,中央社的泰國紅衫軍示威直擊系列報導,經典雜誌的「保克海峽+走出難民營」,中國時報的日本大變局專題,遠見雜誌的「亞洲金嘆號」,以及天下雜誌的「印度草根創新」等六篇作品,依得分序,俱為最後未能入圍的佳作。專題新聞類的參賽作品雖然最多,共六十五篇,評審給分反而較為集中,五篇入圍作品很快出線,但並不意味評審了無遺憾,受到個別評審青睞但因得分分散不易突出的佳作有:親子天下雜誌的「網路小孩 建構數位新時代」,自由時報的「山上的孩子」,中國時報的「顛覆主流—非主流媒體的激盪碰撞」系列專題與時報週刊的「死囚的明天」等。
新聞評論獎項的參賽作品一直較少,八中選五,入圍率偏高,但本屆總算有新人入圍,其實,台灣平面媒體頗好議論,佔版面從來不少,何以持高論者參賽姿態偏低?年年,屆屆費解。
四種平面媒體新聞獎項,共二十件作品入圍,角逐決選桂冠,除了前所略述的遺珠佳作,我不免再埋首堆起老高的落選參賽作品中,反覆翻讀。作為媒體事業的一分子,前路艱辛,但內心的榮譽感無絲毫減低,來參賽的媒體同業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看見堅持、信念,和種種守望台灣的心意。獎,不獎,都以身為記者為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