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取得敘事力/杜奕瑾
資訊爆炸的移動年代,媒體宛如通路壟斷下的小農,菜蟲演算法的平台,取得卑微利基,媒體數位轉型的話題,大多集中於「經營模式創新」,亦即,在科技轉進、平台獨大的現實生態中,同流找到全新的生存模式。然而,同樣重要的在科技革新下做到「敘事模式創新」,以突破過往框架的敘事方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進而直接創造新型態的閱讀方式是「敘事創新獎」的意義與使命。
由於是今年增設的獎項,評審責任格外重大,不斷自我審視追問「何謂敘事創新」?其不僅止於數據的呈現,巧思建構的圖表或酷炫介面。創新的方法可以有不同層面,創新的呈現方式如重新摸索影像、文字與口語間的關係,或加入新科技的應用開啟新敘事感官體驗。衡量創新敘事的成功於是否讓複雜簡而易懂地呈現,或是體驗觸動之處勝過千言。
八十三件報名作品中,評審看到不少符合上述條件的優秀報導,第一輪初選結果,十四件被認為符合入選資格。第二輪的熱烈討論中,專精背景各異的評審,分別從資料應用、視覺介面、遊戲互動、讀者體驗、溝通效果等不同層面,反覆檢驗每一作品,最終,再經兩次投票,選出八件入選者。
其中,《關鍵評論網》的「關鍵薪資條碼」、《天下雜誌》的「全境感染30天」,因其應用資料數據的巧思,簡而易懂的方式呈現,獲得評審肯定;《端傳媒》的「莫拉克十年」與《商業周刊》的「台灣第六缺危機」,運用實際衛星照片疊合動畫或者圖表來營造閱讀數據或圖表,活潑講述艱深議題。《天下雜誌》的「決戰2020」、《鏡傳媒READr》的「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則因互動介面與創意突出,受到評審青睞。《公共電視》的「記者真心話」、「現在怎會這樣」,都是突破電視媒體的文體限制,企圖貼近數位資訊消費者的大膽嘗試YouTuber的敘事方式,重新包裝記者角色。
這些作品之所以脫穎而出,符合我們的定義,更因「創新敘事能力」,成功地對複雜的議題或數據清楚的理解。然而,入選作品仍有遺珠之處,例如,有些網頁下載時間過久,有些無法相容多數瀏覽器,有些標題不夠精準,有些圖表詮釋性不夠,有些網頁動線過於複雜,甚至造成視覺干擾。
這次眾多報名作品,讓評審窺見台灣媒體的創新努力,也有不少可以思考改進的部分。我們相信,這是未來創新新聞敘事力的動力與開端,除了祝福今年的入選者與得獎者,期待明年看到更多、更讓人感動的敘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