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疫情 台灣電視及網路影音新聞依然精彩」/林翠絹
今年我很榮幸參加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電視及網路(影音)類七人評審團並擔任召集人,欣賞到上百件台灣電視及網路影音新聞的優秀作品,讓我驚豔之餘,更高度肯定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認真。年輕的我懷抱導演夢,唸政大新聞系、卻對影像創作情有獨鍾,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唸電訊碩士主修媒體藝術,在有線電視蓬勃發展的年代返台,我的媒體實務在電視新聞部歷練歲月最長,從事過新聞記者、編輯及棚內外新聞節目企製等工作。這些揮汗經驗後來成為珍貴的教學養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院任教時,曾多次受邀擔任紅星大獎(Star Awards)及亞洲媒體獎(Asian Media Awards)新聞類評審,自身也持續保持對電視數位轉型與影音科技創新研究的濃厚興趣。
雖然此次四位新血加入電視及網路影音新聞類評審團,但藉由前輩與基金會的經驗傳承,我們在評審過程兼顧嚴謹專業傳統並融入嶄新觀點,彼此溝通順暢而有效率。根據討論修正後的「即時新聞」、「深度報導」、「調查報導」、「國際新聞報導」、「每日新聞節目獎」五類獎項評審原則,隨後每位評審以辛勤認真地態度,看完長達上百小時的電視及網路影音新聞優秀作品,並在初複審會議上相互腦力激盪,精闢入裏地闡述專業意見,最後用心地在179件作品中挑選出每類入選作品,在此,我由衷感謝本屆評審們的專業熱心付出。
與過去我所擔任的國外新聞獎評審經驗相較,新加坡紅星大獎是當地新傳媒內部各新聞單位比賽,亞洲媒體獎新聞類則是各國電視台菁英角逐,台灣電視市場不大、電視新聞媒體數量卻領先世界,再加上網路影音競爭,此次評選國內卓越新聞電視網路影音類參賽作品,讓我欣賞到多元優質的台灣新聞內容,百家爭鳴地展現出不同語言、種族、立場、視角等豐富特色,曾經身為台灣電視新聞人的我深為感動。在資源有限、疫情不安的局限下,今年新聞工作者仍能有眾多優異的參賽作品,實屬難得,本屆評審團因而達成共識:增加入選作品數量,以茲鼓勵。整體而言,今年參賽作品處理議題比過去集中,有不少作品處理Covid-19疫情、香港反送中等相關主題,因報導新聞事件相似,競爭相對激烈,例如「即時新聞」類別參賽作品就明顯出現此情況,最後在雀屏中選的少數作品,評審們比較基準在於:新聞敘事及表現手法是否最符合該獎項評審原則。
雖然各類獎項票數最高的作品,評審們英雄所見略同,但據說複審會議討論較往年更加熱烈,尤其是參賽數量高達91件的「深度報導」類,我們討論焦點在於:電視新聞與網路影音如何比較、深度報導與紀錄片之差異,以及主持風格呈現等,在彼此充分表述看法後,最後投票選出佳作,異中求同地有效達成共識。經驗豐富的評審們表示:恐是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無法出國採訪限制,今年「國際新聞報導」參賽作品整體表現上,在選題價值、深度、完整度方面較往年欠缺。此次「每日新聞節目獎」入圍名單,除一般晚間新聞外,更包含原住民新聞、台語新聞及地方新聞,讓表現突出的特色新聞也受到肯定。最後,「調查報導」獎參賽作品最少,評審重點是作品展現獨立揭露能力及公益影響性,此次在13件作品出挑選出的入圍佳作,能挖掘出重要但罕為人知的公眾議題,以科學實驗測試、暗中秘密查訪等高難度方式挖掘內幕或答案,內容精彩又引人深思,評審團鼓勵明年更多優秀作品角逐此類項目。
卓越新聞獎將網路影音新聞納入電視新聞類是符合數位匯流趨勢的作法,因為傳統電視新聞跨平台露出、網路新聞製作影音報導已成常態。此次網路原生新聞媒體及雜誌等多有參賽及入圍的優秀作品,無論是主題、敘事或影音表現都可圈可點。身為新媒體研究者,深知新聞工作者面對媒體數位轉型及多工之不易,看見跨媒體好作品總想多加鼓勵,但也有評審持不同看法,認為它們與電視作品相較,在整體性和深度上略嫌不足。在實際運作上,不同媒體種類於新聞敘事和內容呈現存在明顯差異,其他媒體組織製作影音新聞的規定,和電視台新聞要求也無法等同。身為召集人藉此呼籲:網路影音新聞作品日益精進,該如何將其和電視新聞類進行客觀評比、分出優劣,會是未來評審團需進一步思考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