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聞攝影的主體性/孫曼蘋

本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攝影類參賽作品共計104/組,其中單張作品56件,系列作品48組;入選作品分別有5件及4組。我們透過簡單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參賽的單件作品中,新冠肺炎疫情作品19件、選舉(總統大選、高雄市長罷免及補選)與政治新聞12件、軍事新聞9件,單就新冠肺炎疫情及政治這兩類新聞作品就佔了參賽總件數一半以上,顯示新聞事件議題相當集中;在系列作品中,新冠肺炎疫情類新聞有13組,遙遙領先其他類新聞,其次是香港反送中、社會、人物各5組作品,再其次的是環保議題作品有4組。

從參賽數量及新聞類別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年發生的新聞事件在在都是重大新聞,攝影記者們搏命賣力的維護我們的普世價值及信念,守望我們的生命及生活環境,其新聞專業精神展現值得敬佩。

孫曼蘋

今年參賽作品數量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作品競爭理應比去年激烈。實際上,競爭未如想像中激烈,大部分作品仍有精進及創新空間。大部分在第一回合即遭淘汰的作品,都有程度不一的缺失,如敘事主題不夠明確、圖片編輯排序邏輯不夠清楚、圖文互動不夠等。例如攸關全球社會大眾生命安危與生活改變的新冠疫情報導,從今年一月起至今始終盤據各媒體大篇幅、重要版面,尤其前半年裡新聞進展快、影響層面廣,參賽作品想必數量大且多樣多面,但實際送件作品大多類似,優劣差距不大、多是都會視角,評審很快就有了共識或選出第一輪入選佳作。

亮眼作品雖少,均表現在專業之上。例如香港反送中新聞,單張及系列參賽作品各5/組,品質佳、水準整齊,評審燒腦、激烈討論所耗心力及時間,幾乎與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差不太多,評審從多中只能選一,實有難捨難割之憾。系列作品中,環保、弱勢報導相較之下雖非主流、即時議題,但這些從過去到未來都是極為重要議題,我們看到作者長期佈線、深入事件現場的堅持、熱情及人文關懷,這些正是攝影記者成就好作品前必備的好記者素質,值得肯定、凸顯。

整體言之,本屆參賽作品頂尖的並不多,大部分作品對新聞事件的洞悉力不太夠,視覺呈現的故事框架相似,作品良莠差距不大。不過,從入選佳作中,我們還是看到了新聞攝影的價值及專業,攝影工作者在新聞敘事中的主體性。

幾位經驗老道的評審都說,從作品競爭程度可以看出,今年記者參賽意願不夠熱烈。與其討論如何提升參賽意願,不如思考在傳播科技更迭快速的現況下,如何吸引年輕人才嚮往、投入、傳承與創新,紀實攝影這一專業行業才能有未來。我至今仍清晰記得一個畫面:20多個新聞系學子,人人舉著一台相機,腳架散立四周,和幾位指導老師一起坐在系館外階梯上來張課後大合照,師生都很青春、自信且開心,這是30年前的一張經典照。80年代末,在攝影設備耗材都很花錢的底片時代,這些學子自組社團研習,沒有學分、也沒補助,他們用課外時間到校外採拍新聞,在校內暗房沖印打樣,在教室手工排版、影印,每個週六整個下午就窩擠在一間小教室裡,聽著4位義務指導業師及老師(包括民生報林少岩、中國時報胡福財、遠見雜誌羅旭光及政大廣電系郭力昕)輪流給他們的攝影作品做嚴格講評。這群學子中不乏有今日國內新聞傳播界的中堅者,更有一位在攝影這一行兢兢業業了20多年後,與他的美國匹茲堡郵報編輯部同事團隊一起獲得了2019普立茲獎的突發新聞獎。

畫面背後的熱情、理想及執著能否再現?待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