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期特刊》邱家宜|重建台灣新聞專業的發願與實踐

2020 年 11 月 1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卓越新聞電子報》發行第 600 期,主編鄭凱榕女士囑我為文紀念。回想 2004 年 7 月,我應卓新第一屆董事會邀請,與靜雲、蓓霞、長瑤接手基金會會務(長瑤後來轉至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任職)迄今已經 16 年。

16 年前,基金會組織生存因財務脆弱岌岌可危,外部新聞環境則是政治解嚴、百花齊放後過度競爭的亂像叢生。一個從零開始的新聞獎,想要為新聞專業豎立標竿、建立社會公信,著實是個考驗。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創業維艱。第一任徐佳士董事長請辭,楊敦和董事長代理完任期(2002-2005)後;蕭新煌董事長(2005-2008)奔走募款,穩住組織財務;陳世敏董事長(2008-2011)創立電子報,希望仿效《哥倫比亞新聞專業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的規格,以成為台灣新聞專業議題的言論場為目標。

囿於資源,初始階段,電子報將重心放在「媒體素養教育」,與政大已故吳翠珍老師帶領的媒體素養團隊,以及國小老師筆陣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媒體素養教案(精要內容收入《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一書),獲得教育界與民間社會許多迴響。

胡元輝董事長(2011-2014)時代,陸續推動「調查報導工作坊」、「好新聞,大家踹共」、「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等給獎以外的活動,電子報投入活動報導,將卓新獎的理念與工作績效向外界報吿。

黃榮村董事長(2014-2017)時代,基金會在財務上逐漸站穩腳跟,並再度經歷政黨輪替考驗,確立卓越新聞獎的專業標準具有超越政治立場的高度。這些理念與實踐的軌跡,透過電子報對每一屆卓新獎典禮與得獎作品的陸續報導、得主訪談,一點一滴地呈現給社會大眾。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過程中,電子報主編歷經更迭。從一開始的林長瑤主編、張春炎主編(目前任教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李信漢主編、田育志主編、洪才登主編,到現在的鄭凱榕主編,透過年輕主編的活力與數位技能,電子報的編務也隨媒體數位化發展,演進為目前的全部線上編輯、發報。

2017 年,現任蘇正平董事長接掌第六屆董事會(2020 年續任第七屆董事長)。對於這個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他擔任新聞局長時所催生的第三部門專業新聞獎,蘇董事長抱有明確的理念與使命感。

除了陸續調整、增設獎項以符合台灣媒體版圖、生態的不斷轉化,並主導電子報更名、改版,從原本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正式更名為目前的《卓越新聞電子報》,割捨媒體素養教育路線,專注於新聞專業社群動態與相關議題的報導、論述。可以說陳世敏董事長在創報之初所設想的專業刊物規模,在蘇正平董事長任內,終於具體實現。

重建台灣的新聞專業

從台灣近代傳播史的角度,包含「新聞媒體應具有獨立專業與言論自由」因子的現代自由報業思想與實務,開始於日治時代,以台灣留日學生團體創立的《台灣民報》系列刊物為代表,此一發展脈絡在 1947 年二二八事件後遭到全面壓抑;1949 年後外省來台知識份子的言論自由場域,在《自由中國》文字獄後也遭受嚴厲打壓(參見《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一書)。

新聞專業的開展經過四十年的斬斷(1947-1988)後,雖然政治解嚴、報禁解除,但具有反思性觀察、分析與批判能力的新聞專業,並非一夕之間可以養成。解嚴後,新聞從業者沿襲過去,下意識自我檢查、呼應權勢的慣習,常常換個包裝,再度出現於其他受權勢(媒體經營者、廣告主)凌駕的場合。如何「重建」(reconstruct)台灣的新聞專業,正是卓越新聞獎成立的宗旨,也是電子報做為一份新聞專業評論刊物的核心。

卓新獎創設於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後(2002年),然後台灣又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2008、2016),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認真監督當權者的新聞工作者都會獲得卓新獎肯定,這就是一個具獨立性的專業新聞獎得以確立其正當性的基礎,也是卓新電子報所要彰顯與倡議的新聞專業主義價值。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何況我們不只是要守成而已,還要進一步實現「重建台灣新聞專業」的宏願。適逢電子報發行 600 期,僅以此文與媒體同業、卓新同仁共勉,並自勉。

2004 年 7 月,邱家宜應卓新第一屆董事會邀請,與陳靜雲(卓新主任)、王蓓霞(卓新會計)、林長瑤接手基金會會務(長瑤後轉至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任職)迄今已經 16 年。圖:陳洧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