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演化、縮小反差/陳百齡

一年一度的卓越新聞獎,不僅新聞工作者展示耕耘成果,也讓媒體留下演化的印記。今年將近兩百餘件參賽作品,讓我們看到各種媒體組織創新的可能性,也看到同溫層內外的反差。

傳統媒體當道的時代,人們常以媒材分類,平面媒體等同於文字媒體。但今年參賽作品,大量融合數位技術,把聲音、影像,甚至於動畫等媒材加入報導之中,讓新聞呈現方式更趨多元,但同時也打破傳統文類。媒體文類不再涇渭分明,新聞的創意得以展現。本次參賽的即時新聞或國際新聞的作品,不再是純新聞,而更是深度報導。若干角逐深度報導或調查報導獎項的作品,申請任一獎項或許都適合。

曾經,人們以時間尺規區分媒體。報紙每日出版,雜誌則以週、旬、月為週期。但跨入數位世界之後的平面媒體,顛覆這個分類。本次參賽媒體中,原本歸類於雜誌的媒體,出現在普悠瑪車禍現場以及反送中的香港街頭,加入即時新聞報導的行列;而原本每日出刊的報紙雜誌,則出現更多深度調查報導,這些多篇厚重的深度報導,透過系列報導、展現新聞資訊的厚度和廣度。媒體時間線不再顯著。

從前,「大媒體」給人的印象是資金雄厚、人手眾多。相對而言,「小媒體」則無論組織規模或營運資金,都可說是短、小、輕、薄。但我們在本次參賽作品中,見到非營利的小型媒體橫跨數國、追查漁業移工的人口販賣調查,或者聯合數國新聞工作者之力,探索「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沿線各國近況。無論是國際新聞、即時新聞或調查報導領域,過往只有「大媒體」才過得去的門檻,現在「小媒體」們專注於特定議題、靈活調度人力,終讓「大媒體」不再專擅於特定獎項。過去都是「大媒體」囊括多個獎項,但如今「小媒體」也有可能縱橫於多個獎項,展現亮眼成績。可以說,媒體表現未必全然受到組織規模的制約。

數位科技使得上述界線趨向模糊,也為新聞工作者帶來不確定感,但這種模糊狀態,型構一個有利於破壞性創新的空間,讓新聞工作者得以發揮眼前的各種創意。

我們為這些入選和得獎的精彩作品喝采和鼓掌,但也不難發現解,入選者或獲獎者的臉孔越來越熟悉,入選或得獎的媒體作品固然精彩,畢竟只是臺灣眾多媒體的一小部分。就如同臺灣每年選派學童代表參加奧林比亞數學競賽榮獲金牌,但學童整體數學能力仍有待提昇。同理,儘管這些年來卓新獎得獎作品與時俱進,但新聞媒體日常表現與之相較,卻存在相當落差。未來如何走出入選和獲獎的同溫層、讓需要改變的媒體同業都能雨露均霑,實在是刻不容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