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與期許/李泳泉

首先,我要感謝本屆電視組的列位評審,因為他們的專業闡釋時明晰暢達,舉例時具體有據)、盡職參賽作品總長度遠超過100小時,大家都看得仔細、胸襟討論時快意表述,斟酌時互有包容,我們的會議在頗有共識,同時尊重異見的氛圍裡,順利進行。以影視專業參一腳的我,在過程中對新聞物事,有了更寬廣多向度的體會,真是受益良多!

總體上,今年報名參賽的作品,件數略少於上屆,內容也較不多元。大家認為這現象和去年的選舉應不無關聯;各台較瑣碎的選戰新聞明顯增多了,甚或過度集中報導某幾位特定候選人或當選者。

當然,各獎項因於其特質,各有不同的挑戰。在「即時新聞」中,遇到突發、不可預期事件的報導(尤其是規模範圍廣大者)中,常有鏡頭沒邏輯、沒焦點掃攝,播報記者無法掌握全局,硬掰苦撐的尷尬情狀。在「每日新聞」中,有些地方性電台,儘管節目規畫安排相當豐富多元,其主播的台語不時卡卡;在「國際新聞」中,受制於語言障礙,採訪對象十分受限,往往言不及義……今年的作品中,仍有不少亮點:或因為事前功課做足,各方安排到位,終而展現出知識性、可看性都極出色的「即時新聞」;或因為檢視的議題深刻具體,非常值得我國借鏡,理性感性兼具的「國際新聞」;或因為探索的對象課題,與所屬電視台的特性相映成趣,而能引發觀眾翻轉思考的「國際新聞」。特別是過去幾屆一直顯得較悶的「調查報導」,今年成績亮麗,幾部入圍作品,田調扎實,既有歷史縱深,又關注當下社會。

此外,多年來在電視新聞著力頗深的TVBS電視,早已在深度報導、調查報導上闖出名號,取材既廣,挖掘且深,成績有目共睹;即在即時新聞和國際新聞上也是快捷精準,多彩多樣。天下雜誌在調查報導、深度報導上,視野宏觀、結構精實,豐富了報導性電視節目的樣貌。大愛電視除了一貫的惜福、愛物強項,觸角也擴及人權課題,展拓了我們的理解知域。民視對國內政策的檢視討論,態度務實開放、立論公允,業已長久備受肯定。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的團隊,在今年幾個獎項的表現都相當傑出;當然,他們積累多年的耕耘,見證這些年來台灣環境的變化,多少也映現了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值得嘉許的是,近年來他們並未囿於既有的製作框架與思考慣性,不斷複製自我,卻能因應社會科技與環境理念的發展,在報導內容取向上,在呈現形式的拿捏上,都能持續開創斟酌。當然,其他已入圍的,以及不少限於名額,終成遺珠的作品,我們也明確感受到他們的努力,目睹了他們的成績。

最後,作為一位影視專業者,我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一直感受到許多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收視率」焦慮。容我舉兩個現象為例,供大家參考。其一,在聲音處理(主要是音樂和音效)上,許多內容扎實的作品,都運用非常重鹹的聲音,試圖持續抓緊觀眾的注意力。結果,一方面喧賓奪主,讓播報的內容輕飄飄繞耳而過;一方面音樂音效也很快彈性疲乏,終究聽而不聞,徒增干擾。其二,在處理人性或社會困境的話題時(例如對於重罪犯嫌的處理),往往為討好多數不太動腦的觀眾(或者擔心忤逆「多數」觀眾),一方面極力煽情,一方面直通結論;彷彿在表態,我這播報者和觀眾站在同一陣線,而恐懼引發反思。媒體,應該是「提升」觀眾,而不是「迎合」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