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卜大中老師、侯志欽老師、莊克仁老師、黃雅琴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108年10月7日 18:00~ 21:00
開會地點:小樹屋復興南路會議室
卓新獎秘書處工作人員:執行長邱家宜女士、廣播組行政人員孫璇
第二次評審會議
會議開始,首先由執行長向四位評審老師說明,原同意擔任評審的賴秀如老師因參加選舉工作,確定請辭第十八屆卓新獎廣播類評審老師,同時因第一次評審會議已經召開,不宜再補聘評審,卓新獎評審執委會決定本屆廣播類評審由四位老師擔任,請老師們諒察。
然後,秘書處根據老師們在會議前回傳的評分紀錄,統計計算參賽作品的評分,列出結果供評審老師們做為入選作品討論的參考。
依照第一次評審會議決議的評分標準 – 7分為評審認可進入複審門檻分數;評審老師們一致同意將平均分數在7分以上的作品列為入選作品的討論範圍,表列如下:
作品名稱 |
所屬媒體機構 |
平均 |
普悠瑪出軌翻覆即時報導 |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 |
8.75 |
福七發射 教育電臺全紀錄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8.25 |
跨海直擊「反送中」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8.00 |
紅毯那端–524台灣開放同性婚姻系列報導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7.75 |
評審老師們認為警察廣播電臺的參賽作品 – 「普悠瑪出軌翻覆即時報導」在第一時間進行採訪,連線報導,有效率,不斷快速更新,對現場掌握及後續狀況發展,充分掌握揭露各種訊息,展現即時新聞在緊急快速處理新聞的專業角度,雖然作品是經過後製處理,但各段銜接對於整個過程的呈現清楚有條理,正確性的掌握也極佳。
教育廣播電臺的「福七發射 教育電臺全紀錄」有評審老師認為作品在進行現場連線直播時,應該要稍做敍述,對於現場的及時感,應有描述語言,同時氣象方面的內容著重太多。
另有評審老師表示,他們做得非常努力,還到美國發射基地做現場採訪,讓人感動。沒給最高分是因為很多人想知道福七是否有軍事任務或軍事實驗,尤其在福五神祕沈沒後,更顯疑雲滿天。製作單位應該加入對這項疑惑的解說,如果涉及軍事機密,也應該在節目中提出,然後表示涉及軍事機密,無法做出報導,給聽眾一個交代。但是整個節目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敘述與解釋,是很大的缺憾,所以被扣分。
央廣的跨海直擊「反送中」這件作品,有評審老師認為節目中連線現場採訪當地人士,受訪者聲淚俱下具有現場感,議題呈現的內容高度掌握事件,同時報導的基本專業性播報、採訪都已在水準之上;整體訊息呈現專業,消息來源及過程清楚,報導重點,觀察焦點皆具專業性。
但也有評審老師認為雖然內容、採訪、後製、寫稿以及議題的時效性都已達水準,但現場連線比重較顯不足。
最後,評審老師皆同意本屆廣播類即時聞暨新聞報導獎由內容、採訪、後製、寫稿都已達水準,得分最高的前三件作品,「普悠瑪出軌翻覆即時報導」、「福七發射 教育電臺全紀錄」、「跨海直擊「反送中」」入選。
深度報導獎:
本屆廣播類深度報導獎參賽作品,依據評審老師給分,計算平均得分在7分以上的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所屬媒體機構 |
平均 |
IC積體電路‧燦爛六十 |
竹科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
8.625 |
在台移工#MeToo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8.25 |
「聽見樹的聲音」 系列報導 |
警察廣播電臺 |
8 |
揮別 921 迎向重生-921系列報導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7.875 |
淨水一滴、續人一命─台灣淨水技術到柬埔寨系列報導(上、下集) |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 |
7.875 |
行騙海內外 打詐猶未了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7.75 |
台灣幸福進行曲-從土地長出來的力量 |
好家庭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
7.375 |
當太陽能不受歡迎?省思兆豐光電案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花蓮分臺) |
7 |
共享經濟在台灣 果實、風險誰來擔? |
中央廣播電臺 |
7 |
討論開始後,首先由評審老師分別提出對各項作品的看法及意見。
竹科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的參賽作品 – 「IC積體電路‧燦爛六十」,透過關鍵典範人物 – 過程負責機構、科技部長、數位產業媒體負責人的深入訪談,對IC科技發展與產業歷史做了明確的匯整及梳理。
好家庭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的作品 – 「台灣幸福進行曲–從土地長出來的力量」這件作品,有評審老師認為土地資源運用在台灣是重大議題,節目中幾個案例介紹年輕人回歸,誠懇面對土地,實地耕種過程,範例型的作法,可以成為被看見的例子,同時內容製作親切,聲音元素很豐富,訪談,剪輯都在水準上;但也有評審老師認為節目中沒有現場的收音,臨場感不太夠,有點像紙上談兵,影像旁白,可是旁白又不是很精彩,但老師也肯定呈現的內容值得鼓勵,若做為專題題目應該可以更為深入。
中央廣播電臺「行騙海內外 打詐猶未了」這件作品,內容處理細緻,是被討論許久的題材。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的「揮別 921 迎向重生-921系列報導」,有老師認為這是個重要的題材,內容一開始做了一點受災民眾的訪問,回顧過去,但這個部分沒有後面精彩,如果把第一集拿掉就非常優,第二、三集,味道很像,聽起來不累,讓人很感動。
但另有評審老師表示,第一集社區重建訪談太久是最不精彩的部分,後續送便當,重建,同樣的情緒也太久,可能半集就夠了,太多同樣的事情一再重複,音樂又幾乎都相同,所以沒有給高分。
警察廣播電臺參賽作品 – 「聽見樹的聲音」 系列報導,節目中由被關過的原住民現身說法,理解自己老祖先的傳承,願意投入巡山員,事實描述生動,專題做的很好,但內容有點冗長,要更精簡一些。
警廣的另一件作品 – 淨水一滴、續人一命─台灣淨水技術到柬埔寨系列報導(上、下集),老師們認為這件作品,製作技術具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內容讓人很感動,淨水技術可以有很高的評價。
中央廣播電臺的「在台移工#MeToo」:內容所要探討的問題普遍存在,可以訪問到願意講出來的人,題目應獲得重視。
討論過程中,有評審老師指出,中央廣播電台報名參賽的三件作品都很不錯,但很奇怪都沒有節目名稱,沒有片頭。就專業性而言,央廣不應該發生此一問題,是很嚴重的失誤。老師特別強調參賽作品內容報導落在哪個節目應該要明確標示出來。
有評審老師特別提出,央廣另一件平均分數未達7分的作品 – 「【我的澎湖灣】系列報導」是了不起的節目,內容中介紹年輕人回到澎湖重新建立石滬。
石滬是澎湖在地補魚的機制,是最環保的補魚方式,只捕大魚,不捕小魚,不用駕船。在澎湖海洋資源被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這是相當凸出的社區型專題;以深度報導角度來看,其他作品較偏向社會報導,這件作品比較像文創的題材,包含在地文化的創建,訪談,聲音及真實情境。
缺點是時效性不是非常高。
然後老師們開始討論,並決定今年廣播類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將選出5件。
過程中有老師提議,除非作品特別優異,否則入選作品的單位不宜重覆;因此,央廣、警廣及教育廣播電台都各取一件作品入選;同時為鼓勵地方電台,可選取好家庭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的作品 – 「台灣幸福進行曲-從土地長出來的力量」這件作品入選,但未獲其他評審老師附議。
最後老師們皆同意,決定由平均得分最高的前五件作品:IC積體電路‧燦爛六十、在台移工#MeToo、「聽見樹的聲音」 系列報導、揮別 921 迎向重生-921系列報導、淨水一滴、續人一命─台灣淨水技術到柬埔寨系列報導(上、下集)入選。